论王羲之的书法特点与谢家子弟的气质风采
南朝梁时书画家袁昂,有一篇很有影响的书论《古今书评》。文中对从秦代迄梁间的25 位书家,逐一加以品评。用语形象生动,品评贴切,很得时人和后人的肯定,对后世书评产生重大的影响,为后人论书时所频用。
其中,袁昂在品评王羲之书法时,曾有这样一段非常著名的话:“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在袁昂的眼里,为何王右军书不像王家子弟,反而像谢家子弟呢? 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首先,要说明的是:袁昂的这篇《古今书评》,乃是奉皇帝之命而作。由此可以肯定这样几点:其一,该书评乃斟酌谨慎之作,非独宣一己之见;其二,语言比拟须得大众之认可,否则在皇帝面前他是交不了差的;其三,袁昂的这篇书评,从南朝到现在也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人们对袁昂的这一论断并没有提出任何疑义,似乎都很认可这一比拟。
常言道“书如其人”,王右军书法风采为何不像自家人而像别家人,其中到底是何原因呢?
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东晋时期的社会人物说起。
一、王谢风流满晋书
东晋时期,世族势力很大,司马氏之所以能苟安,完全是依赖于几大家族的扶持,如王氏家族、谢氏家族、郗氏家族、庾氏家族等等。在这几大家族中,尤以王谢家族权势为最,社会地位和名声盛极一时。
“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羊士谔诗句) 。后来,“王谢”二字就成了高门大户、有钱人家的一种代称。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元代诗人王恽《右军书扇图》:“王谢当年奕世豪,东山逸兴更滔滔。不应经略中兴志,留在书名与日高。”其中的“王谢”说的都是东晋时期的王谢家族。
王谢家族两个标志性人物即王导和谢安。
王导,东晋王朝建立过程中,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大臣。王导起初是晋室琅邪王司马睿的安东司马,西晋末年,爆发八王之乱,西晋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王导审时度势,认为天下大乱,能振兴晋室的唯有司马睿,遂极力推奉,为之谋划,并劝说司马睿把都城移到建康(就是东吴的建业,今天的南京) ,为东晋奠定了立国之本。
还依靠北方士族的力量,团结江南士族,协助司马睿建立了偏安江左的东晋政权。作为晋室中兴的元勋,王导可谓功大无双,一时风光无限。甚至,司马睿还请王导“升御床共坐”,接受将吏朝拜。所以,当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可见其权势熏天。[ 1 ]276
谢安,晋室南还以后,前秦苻坚统一北方,而后挥兵南下,以万钧之势直逼江左晋室,史书中记载当时的情景,苻坚“率众号百万”,并称“投鞭于江,足断其流”。面对强兵压境,晋室人心惶惶,笼罩在一片即将灭顶的恐慌气氛之中。[1 ]281
谢安率谢氏兄弟子侄,用其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从侄谢玄为建武将军兼前锋都督,其子谢琰为辅国将军,随兄谢玄出征,率八万晋军,在淝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大败苻坚百万秦兵,使晋室转危为安,为晋室保住了半壁江山,得以偏安于江左。这一挽狂澜于既倒,救东晋社稷于将倾的不世奇功,使谢氏家族光芒大射,成为与王氏家族比肩的门第最高的世族。
王导与谢安,官都做到了丞相的位置。王导辅佐晋室创立了百年基业;谢安淝水一战,奠定了谢家在南方的权力地位,绵延三百年而屹立不摇。这两大世族,当时都住在南京乌衣巷。当时的乌衣巷也是豪族的集居地,高门大宅鳞次栉比,宝马香车络绎不绝。白天门庭若市,晚上灯火辉煌,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以王导、谢安为首的两位代表人物周围,王谢两家子弟也出现了许多著名人物。
王家,东晋早期,文有王导,武有王敦,王氏兄弟子侄遍布朝廷重要职位。如王舒、王荟,曾任吴中重镇会稽内史都督五郡军事。
王氏家族除了是官宦世家,还出了不少书法家。王导的行书、草书都写得很出色,晋元帝、明帝都很叹服,并以他的字作为标准字体,在社会上推行。王《, 晋书》中记载:他自称“少能属文,多所通涉,工书画,善音乐、射御、博弈、杂伎。”按古代“六艺”的标准来衡量,几乎是一个“全能”式的人物。并且他还曾做过晋明帝的绘画老师,也是一位非凡之人。
除此之外,还有王恬、王洽、王劭、王荟、王敦、王玄之、王羲之、王凝之、王操之、王涣之、王献之、王淳之等。据《述书赋》记载,东晋书法家中的“八王”,琅邪王氏一门就占去六人,致使东晋书坛,几成王家天下。[2 ]156
谢家,从东晋到南朝,是谢氏家族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中,谢氏不仅拥有在社会上排名第二的高峻门第,而且还享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权。其优越的处境,有时连皇帝也望尘莫及。
根据近人的研究表明:在东晋到南朝的二百多年中(公元317~589 年) ,谢氏家族见于史传的人数就有12 代100 余人,遍布政界和军界,发号施令,高居人上,有时还能摆布皇帝。谢氏家族除官宦世家外,也出了不少的文化名人。
谢安就是一位“神识沉敏,风宇条畅,善行书”(《晋书》卷七九) 的著名书法家。
谢道韫,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有名的才女。曾经用“不如柳絮因风起”来形容雪,文学史上传为佳话。
谢灵运,谢安的孙子,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人,山水诗流派的鼻祖。其诗被誉为有如芙蓉出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名句千古流传,不知倾倒过多少文人墨客。
谢惠连,谢灵运的族弟,南朝宋诗人,当时颇有文名。
谢眺,又称小谢,南朝齐诗人。山水诗的发展者,极负诗名。据说齐帝萧衍就曾说过:“三日不读谢眺诗,便觉口臭。”唐朝诗仙李白对他极为推崇,诗文中屡屡提及,赞颂不已。后人甚至有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的说法。与谢灵运、谢惠连并称“三谢”。
二、王羲之的书法特点与谢家子弟的气质风采
袁昂何以将王右军书法,比喻成谢家子弟? 还得从王右军书法的特点与谢家子弟的风采来加以印证。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梁武帝萧衍在其《古今书人优劣评》中称:“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3 ]81
唐太宗《王羲之传论》中评:“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 3 ]121张怀 《书议》中称:“惟逸少笔迹遒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质自然,丰神盖代。”[3 ]144
朱熹《朱子大全》云:“《十七帖》: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真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窃意书家者流,虽知其美,而未必知其所以美也”。
董其昌《容台集》云:“右军如龙,北海如象”。包世臣《艺舟双楫》云:“右军作草如真,作真如草,为百世学书人立极”。[3 ]640
刘熙载《艺概》云:“右军书以二语评之曰:力屈万夫,韵高千古”。[ 3 ]681
从世人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以及我们对王羲之书法的感觉,可以看出,王羲之书法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王羲之书极尽高雅飘逸之态,正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凤翥龙蟠”、“韵高千古”,用这些语言来描述王羲之书法都是非常贴切的;其二,王羲之书法飘逸中表现出从容不迫的气质,正如“势如斜而反正”、“天质自然”、“从容衍裕”、“作草如真”,都非常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从王羲之书法中,可以说最能体现后人所称道的“魏晋风骨”和“魏晋风度”,风流潇洒,飘逸如仙,气质高雅,世人莫及。
谢家子弟的气质风采。
谢家子弟的风采,首先体现在谢安身上。《世说新语》曾记载这样一段故事:“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淝水之战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之中,作为主师的谢安与人下棋,镇定自若,当前方胜利的消息传回来后,他竟能“意色举止,不异于常”。那份自信、那份从容镇定的神情,表现出一位儒将特有的气质,一般人确实是无法相比的。[4 ]75
还有,“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说的是谢安与众友出海游玩,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都神色惊恐,喊着要回去。唯谢安吟诗长啸,兴致正浓。不一会儿风浪更大了,众人更加惊恐,谢安这才说“如是这样的话,还是回去的好”。谢安的这份气度和镇定,足可以称之为安民兴国的大将之才。[4 ]73
类似这样的事例在史书中记载的很多,这也可能与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将门之家的精神气质与从容镇定的风度有很大的关系。不仅谢安如此,谢安子弟多为将帅,其从容镇定的气质,是王家子弟所无法相比的。
就连谢家女子气质也超过王家。“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材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史弟,则有封、胡、遏、末。
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说的是谢安的侄女,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嫁给王凝之,很看不起凝之。回到谢家后,心里很不高兴。谢安宽慰地说:“凝之是王羲之的儿子,人品才学也不差,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谢道韫说:“谢家一族中,叔父辈有您和几位叔伯,同族兄弟中有谢韶、谢朗、谢玄、谢渊。没想到天地间还有凝之这样的人。”[ 4 ]149
东晋末年的孙恩之乱中,谢道韫在得知丈夫和诸子都被杀后,勇敢地抽刀出门,手刃叛兵数人。被俘后,孙恩欲杀她的年仅几岁的外孙,她宁愿以身代替。她的凛然气概,使孙恩为之动容,不再下令杀害她的外孙。
从谢道韫的语言行为中,足见王家子弟与谢家子弟之间的差别。《世说新语》上说一位常串闺门的尼姑评价她:“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有一次,谢安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谢玄) 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后来,人们也常用“玉树临风”来比喻谢家子弟的风采气度。
王家子弟中也有超拔之才者,那就是王献之。
《世说新语》中记载:“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4 ]75说的是王徽之、王献之兄弟俩曾在一座房里,房顶忽然起火。
徽之慌忙出逃,来不及穿上木屐;献之却神色安详,不紧不慢地叫左右侍从搀扶着走出屋来,神态举止与没事一样,世人以此判定兄弟俩的胸怀气度。这也是王献之后来能与其父王羲之并驾扬名的内在素质。但总体而言,王家子弟与谢家子弟那种惊雷劈顶心不惊的气度确实有很大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