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没有青霉素皮试? 揭秘药物皮试的真相

2018-12-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国外给青霉素前没有皮试,皮试作为过敏筛选并不可靠.皮试可以作为明确过敏原的实验检查,但是问题依旧是不完全可靠. 其次过去国内青霉素"过敏"高发确实与生产杂质有关. 专业问题,有些业外友人请谨慎发言,在自己领域外误导读者,有时会带来严重后果. 鉴于青霉素过敏和大家的生活有密切相关,临床上又比较常见,补充说明如下. 医生所说的药物过敏(Allergy),其实是有严格定义的,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在药物摄入后的一种过度的伤害性反应.免疫反应原本的目的是保护机体,但是过度释放的免疫反应就成了伤敌一千

国外给青霉素前没有皮试,皮试作为过敏筛选并不可靠。皮试可以作为明确过敏原的实验检查,但是问题依旧是不完全可靠。

其次过去国内青霉素“过敏”高发确实与生产杂质有关。

专业问题,有些业外友人请谨慎发言,在自己领域外误导读者,有时会带来严重后果。

鉴于青霉素过敏和大家的生活有密切相关,临床上又比较常见,补充说明如下。

医生所说的药物过敏(Allergy),其实是有严格定义的,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在药物摄入后的一种过度的伤害性反应。免疫反应原本的目的是保护机体,但是过度释放的免疫反应就成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更狭义的说,药物过敏反应是特指对药物引起的 I 型和 IV 型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其中又以 I 型超敏反应最为多见。需要机体首先致敏(认清坏人)后,再次暴露于过敏原后,产生 IgE 介导的过度反应(消灭坏人),引起一系列不良症状,重度表现被称为 Anaphylaxis ,包括皮疹、呼吸道黏膜水肿、过敏性休克、胃肠道反应等等。

但是药物的过敏其实只是药物的不良反应中的一种。世上的药物千千万万,人的体质也千千万万,不良反应有如万花筒,根本没有固定的模式。于是很多药物不良反应,也可以表现为和过敏相似的症状。

让情况变得更复杂的是,药物不单有主要成分,还有添加剂、杂质,药物和药物间会有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在特殊理化环境中,还会产生各种变化。

所以书上虽然说的简单,临床上要确诊真正的药物过敏,是很复杂的。很多人只是经历了药物不良反应,却被戴上了药物过敏的帽子。青霉素确实是可以引起不少过敏反应,然而过去在临床上其实根本无法明确病人是不是真的有青霉素过敏,其实很多可能只是包括杂质引起的不良反应、或者类过敏反应。

有人说,戴上这个帽子有什么要紧?也许在没病的时候确实无所谓,但是要知道青霉素类、头孢类等统称 beta 内酰胺类的药物,可是临床上应用最多的一大类抗生素。用不了这类药,有时候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所谓在青霉素给药前用皮试,是过去在药物不良反应太多又辨不清真伪时的安全举措。但是皮试本身并不是一个绝对可靠的测试,假阳性(错杀好人),假阴性(放过坏人)都很高。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第一,青霉素的原型药几乎已经绝迹于临床,我们在用的其实是第二代、第三代青霉素药物,制药工艺也已经完全不一样。所以,真的药物过敏已经大大减少了。

第二,这种药物皮试的用法其实是用来“预测”病人是否会在给药后发生严重的 anaphylaxis,世上药物那么多,理论上每一种药都可能引起过敏反应,那是不是每一种药给药前都要做皮试?实际上这么做既不经济,效果也不好,有时候还危险。要知道真正的 Anaphylaxis 哪怕是少量的皮试剂量就足够引发了。

第三,那为什么现在还有用青霉素皮试?其实恰恰是因为被误戴帽子的人太多了,而青霉素类药物价廉物美,不用太可惜,甚至会无药可用。所以通过严格的药物皮试,结合其他诊断检查,可以用来明确一个“有青霉素过敏史”的病人,究竟是不是真正的青霉素过敏,如果不是,等于是解救了患者,也解放了医生。这种药物皮试,和国内所谓的青霉素皮试,是两回事。

赵骏说的由于结构相似会造成一类药物过敏的情况叫做交叉过敏,临床上估计对于青霉素真过敏的病人,约有 5% 的机会也对头孢类过敏。但是其实头孢类过敏更少见。所谓 ×× 西林要皮试的,那请问那么多老百姓自己在药房买阿莫西林吃,都皮试了么?都吃过敏了么?至于在给予头孢前做皮试的,在国内都没见过,没有什么专家共识,更别说国外了。

程序、Klaith、赵骏等指出,有些医院要求头孢类也进行皮试,我表示确实在我工作的医院中没有见到(虽然偶尔会给所谓的 test dose)。我对此表示无法理解,而在国外更是闻所未闻。我的猜想,是落后的护理规范,还在要求进行皮试,而医生的临床医学教学中,早就不提这个概念了。

针对洪尚志的问题:

试问哪一种药物绝对无辜,理论上任何药物都可以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甚至休克死亡,那为什么对 beta 内酰胺类药物特别看待?目前对一种药物不过敏,不代表永远不过敏,但是这是否就是进行注射前皮试的依据?

口服药物和静脉注射的药物风险真的不一样吗?要知道真正的 I 型超敏反应是一种近乎全或无的反应,不管什么给药途径,只要触发了免疫反应,最终结果是一样的。

青霉素的不稳定等等,恰恰导致了一个问题,假阳性太多,很多病人被迫戴上青霉素过敏的帽子

至于青霉素过敏是否有替代,当然了,理论上都有替代,但是问题在于,如果按照严格的要求,青霉素过敏,则头孢类不用,碳青霉烯类不用,等于是重症感染的治疗手段少了一大半。实践中,培养药敏结果,可能阳性的就那么几种。再考虑到病人的具体情况,结合不同药物的药代、药动、再禁忌那么一两种,病人就真的只能被迫用更贵的药物(因为青霉素过敏,所以明明只是手术预防性抗生素却上了万古霉素,国外真这么干),甚至无药可用,这在临床上经常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