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荣照片 百年前外国记者所摄清水驿照片现世
清宣统二年(1910年)金秋十月,清水驿街头来了一位高鼻梁、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身背照相机,一名中国人牵马相随。外国人在这儿瞅瞅,那儿看看,在镇内的几处建筑前支起照相机拍了照。
这在当时是很稀罕的事。清水驿虽是陕甘驿道的通衢古镇,可谓车水马龙,人流熙攘,但毕竟深处内陆,偏隅西北,人们见到外国人的次数并不多,尤其是那架用三条腿支起来,用一块红布盖着的照相机,更使人们感到新鲜。于是人们站在老远围着看,外国人还对准一些人拍了照。
当时拍照并不像现在旅游景点的快照摊,五分钟即能看到照片。清水驿的人们当时并未见到外国人所拍的清水驿在照片上是啥样。直到90多年后,一位清水驿籍的报社编辑偶然发现了4张注明清水驿的老照片,据说系从英国某图书馆翻拍,辗转传入国内。由于拍摄时间距今近一个世纪,确实弥足珍贵。
2006年清水驿乡编写乡志收集资料,一位热心的、不愿透露姓名的编辑将4张照片的复印件交给了乡志编修人员,2009年将照片和乡志稿一起交到县地方志办公室。地方志办公室负责人认为这组照片很有史料价值。随后,笔者采访了一些当地老人。
人们一见这组照片,纷纷说:“这就是我们清水驿的驼山、驼山上的庙宇;这就是我们清水城的北门洞,门洞附近这一家人是李国荣家。”于是我又采访了年届93岁的李国荣老人。他一见照片,一眼便认出是他们以前的宅院,后来他家南迁了四五十米,旧宅址修了村委会。至于两张人物照片中的人,人们就说不上是谁了,就连93岁的李国荣,当时尚未出生,怎么能认出呢?
一张照片上是一位似五十多岁的汉子,头戴顶子帽,身穿长袍短褂,脚蹬牛鼻子梁鞋、白布袜,戴着眼镜,手拄文明棍,另一手持长烟锅,从服饰穿戴看,是一位殷实人家的人。另一张照片是三位小孩,最小的一位被最大的小孩背着,看不见面容,其余两位小孩,虽身着长衣,但衣衫褴褛,赤着脚,一看便知是穷人家的孩子。
另外,城门洞照片上的4个人,有大人,有小孩,穿戴整齐,也是长袍短褂,似是殷实人家的人。从照片上可以明显看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困难,贫富差距很大。
北城门上的这张照片,看到的是残缺的城墙,据老人说,城门上的层楼在同治年间烧了,所以拍照时无层楼。城门楼的砖1958年拆除修了东山大渠,所以现在就见不到照片上的城门洞了,照片上城西侧的山为象山,依然如故,只是在山脚下,于30年前建了砖瓦厂。
最有艺术价值的一张照片,当属驼山及“驼头”上的庙宇这一张,据说庙宇建于明初,因朱元璋的军师、丞相刘伯温“斩龙脉”将“驼脖子”斩断,事后本镇赵姓人捐钱用砖砌成拱形洞,将驼脖子连起来,本镇众人集资在“驼头上”建起了一座庙院,内有坐北朝南的主殿三间,供奉祖师爷,东西各有陪殿及香房等多间,南有山门,建筑物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很有气势。
庙宇在民国时期先后由清水驿女子学校、短期小学、乡公所占用。1946至1951年在驼山东侧修了天兰铁路及铁路桥,将照片上所看到的牵马人所在的大河(苑川河)东移100多米改了道,后又在铁路东侧修西兰公路桥。
小河(杨家河)水通过铁路、公路桥汇入苑川河。所以照片上的河床状况与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
照片中“驼头”上的庙宇,于1966年拆除,将木料拉到“三电”工程处修了房子。2001年天兰铁路复线紧挨着驼山通过,并将驼头庙宇旧址削去了一大半,人们想在原址修复庙宇已不可能,遂在西山(象山)山麓修复了一座主殿——祖师殿(坐北朝南),坐东朝西修了金龙殿、香房、灶房等,南侧修了山门,格局与原来大体相同。
这组照片的拍摄者,就是那位外国人,他是何许人呢?他就是澳大利亚籍人,时任英国《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说起这位莫理循,那可不是个简单人。1910年,莫理循开始了为时半年的中国西部考察,在此次考察中,莫理循亲历、亲闻、亲见的可靠记录,对于我们了解清末中国提供了非常生动、直接的材料。这4张照片,正是莫理循在这次考察中拍摄的。
清水驿位于古丝绸之路,是陕甘驿道上的重要驿站,西汉名将赵充国在此筑城抗拒匈奴入侵,宋代改建为胜如堡,明初设立了驿站。据考证,在清代乾隆、嘉庆及道光时期,清水驿十分繁华,古城内外三条大街,金铺、粮行、药店、当铺、杂货店、绸缎庄、客栈、车马店等一应俱全,为县内重要商贸集镇,这里商贾云集、外来文化交流广泛,文化底蕴十分浑厚。
许多朝廷大员、文人墨客曾在驿馆住宿,写有游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吸引外国记者来这里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这组照片上看,已经没有了昔日的繁华,古城墙已荒废,人们穿着比较破旧。这是因为此镇在同治初,回民反清战争中建筑、资财和人口受重创,尚未得到恢复,重建时主要商铺建在北门外大街,城内反而萧条了。另外,清末车道岭的集市迁到甘草店,甘草店的集市贸易迅速发展起来,这里距甘草店不足10公里,附近人们都到甘草店贸易,所以,照片中的清水驿便是一种萧条景象了。
他的全名是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62年生于澳大利亚(苏格兰人),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1897年,莫里循成为《泰晤士报》驻华特派记者。
1912——1920年间,担任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莫利循在中国生活了20余年。莫理循从小就极富冒险精神,曾在18岁时,沿澳大利亚南海岸徒步旅行了1000多公里,这成为他以后探险生涯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