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白马篇 《七步诗》新解:曹植预言曹家被司马懿煮汤榨汁

2018-01-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最近,著名学者汪宏华撰文新解<七步诗>,他认为曹植恨中有亲.骂中存爱,在讥讽曹丕同根相煎.兄弟相残之前就先暗示了外部有人煽风点火以渔利.曹丕不愧是中国第一位文学批评家,立即警觉并佯装面有愧色,此后情愿担当骂名,也不再想着处死曹植.但曹丕仍未改变矛盾的性质,仅将急煎转成了缓煎,所以曹植的悲剧预言也在延缓一些时日之后兑现了.汪宏华的原文如下:提起曹植,我们立即就会想到他的<七步诗>和"才高八斗"的典故--南朝诗人谢灵运感叹: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然世间之人似

最近,著名学者汪宏华撰文新解《七步诗》,他认为曹植恨中有亲、骂中存爱,在讥讽曹丕同根相煎、兄弟相残之前就先暗示了外部有人煽风点火以渔利。曹丕不愧是中国第一位文学批评家,立即警觉并佯装面有愧色,此后情愿担当骂名,也不再想着处死曹植。但曹丕仍未改变矛盾的性质,仅将急煎转成了缓煎,所以曹植的悲剧预言也在延缓一些时日之后兑现了。

汪宏华的原文如下:

提起曹植,我们立即就会想到他的《七步诗》和“才高八斗”的典故——南朝诗人谢灵运感叹: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然世间之人似乎并不买账,不是随意将原诗的六句改编成四句(包括罗贯中),就是讥笑谢公夸人太离谱。自古英雄皆寂寞,我以为《七步诗》确系六句,不可更改;子建确具八斗之才,世无其匹!谢灵运之前如此,之后亦如此,现实的情形是该诗至今未获解读。至于接下来的“我得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是否贴切则有待商榷。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为什么说这首诗必须是六句呢?无需从故纸堆去搜寻原始出处,先来看这个出题人是谁?是著名诗人、中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的作者曹丕。他当然知道汉魏时期的诗作多为五言六句(尚无五言四句者,曹丕写作了中国最早的七言诗《燕歌行》);他当然知道写诗不是背诗,需要时间思索,寻找灵感,所以才定出了七步的极限时间,一步构思,六步吟诵。在曹丕看来,反应敏捷是一个天才最起码的素质,假如只需四句,他是断然不会给七步时间的。子恒最后之所以“帝深有惭色”(世说新语?文学)也是因为被子键的速度与质量双绝折服了。当然,构成曹植八斗之才的旷世雄文还有很多,但这首诗无疑给他挣了很多分。

其次,作者的本意需要六句才能完整表述。很多人认为《七步诗》前两句可有可无,重要的是后四句,甚至只用后两句就够了。这是对汉魏风骨的严重误解,那个时候的诗风是慷慨苍劲、蕴藉深微,宁愿少字,绝不多字。不似后朝人,得了两个好词就添枝加叶堆砌出一首诗或一篇长文。当汉魏风骨遇上千古文曲星,再遇上经年的积郁和七步规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胸中的千言万语顿时凝结成五六三十颗钢珠,穿膛而出,惊世骇俗。曹丕其实没有限制曹植的发挥,反而让他厚积薄发、一气呵成。

当我们将《七步诗》看作一个浑然天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曹植的原意便自然浮现出来了,便远不止我们原来津津乐道的“相煎何急”了,果真若此,曹丕早就将他灭了,即使不就地正法,也会像曹操处置祢衡一样借刀杀之。纯粹骂人谁不会呢,可谁又甘心被人唾骂呢?但曹子恒却出人意料放过了骂他的兄弟,后来还毫不顾忌转交给儿子曹叡。曹植最终比曹丕晚去世6年。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