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一老院长郑树森 原来去了这里……

2017-09-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浙大国际医院下个月就要正式运行了!作为社会力量办医的三级综合医院,国际医院定位"同步国际",针对疑难杂症以及肿瘤患者,医院专门设立了多学科协作诊疗平台,组织多个学科的专家为这类患者的诊治提供最佳方案.多学科诊疗(简称MDT)源于上世纪9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了这个概念,即由来自普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放射科.病理科.内镜中心等科室专家组成工作组,针对某一疾病,通过定期会议形式,提出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继而由相关学科单独或多学科联合执行该治疗方案.亚专科越分越细,对专科疾病诊疗当然更

浙大国际医院下个月就要正式运行了!作为社会力量办医的三级综合医院,国际医院定位“同步国际”,针对疑难杂症以及肿瘤患者,医院专门设立了多学科协作诊疗平台,组织多个学科的专家为这类患者的诊治提供最佳方案。

多学科诊疗(简称MDT)源于上世纪9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了这个概念,即由来自普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放射科、病理科、内镜中心等科室专家组成工作组,针对某一疾病,通过定期会议形式,提出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继而由相关学科单独或多学科联合执行该治疗方案。

亚专科越分越细,对专科疾病诊疗当然更加精细,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精准化医疗的同时,不能忘记人是一个整体。一些可能互相影响的疾病和器官会涉及多个学科。而一个学科的最新进展,非本学科医生未必了解。”

胡华以肿瘤治疗举例,“诊断离不开影像科和病理科,手术要外科负责,放疗离不开放疗科,化疗涉及肿瘤内科,化疗方案、靶向治疗又必须以基因检测为前提。

”“外科医生手术做得好,但未必知道最新的靶向或化疗药物。”

所以,一些复杂性肿瘤的治疗就非常需要多学科会诊,需要各学科专家评估风险和疗效,综合考虑方案。

亚专科和多学科会诊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两大趋势,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患者的病痛。

郑树森院士(右三)和李兰娟院士(左四)等专家会诊

虽然国际医院尚未开业,不过就在上周,国际会诊平台已在合作医院会诊了首位患者,参与会诊的专家有郑树森院士、李兰娟院士等超级大咖。

患者陈先生是绍兴人,因患胰腺癌于2014年在上海某三甲医院进行了手术,之后做了多个疗程的化疗。不幸的是,到了2015年6月,陈先生的胰腺癌复发了。这时,上海这家医院的治疗方案是继续化疗,但陈先生对此信心不足。陈先生的妻子是当地的一位医生,得知国际多学科协作诊疗平台筹建的消息,便通过朋友前来求助。

胡华说,平台非常重视这个患者,光收集、整理患者病历就耗费了一周的时间。“患者之前在异地(上海)做的手术,而且一开始怕他心理难以承受,家属都是瞒着他的,所以患者的病历资料很混乱。”

上周,平台组织了专家为陈先生会诊,郑树森院士作为肝胆胰外科专家、李兰娟院士作为肠道微生态专家参与会诊,此外还有影像、化疗、生物免疫治疗等专家参加。

专家们仔细评估了患者之前治疗方案的效果和患者目前身体状况,认为不宜继续化疗,考虑增加基因检测,视情况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及生物免疫治疗,同时增加肠道微生态治疗,并调整止痛药物以减轻患者痛苦。科学的评估、详尽的解释,也让患者和家属对治疗充满信心。

胡华介绍,平台设置了多种会诊形式供患者自由选择,“有上下级医生会诊、也有多学科专家会诊,有面对面会诊、也有远程会诊,有传统视频会诊、也可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进行会诊。”

最重要的是,患者可以在国际会诊平台请到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专家。“互联网不受地域限制的特性让我们可以联结全省、全国的专家,我们打造的是一个会诊平台。”胡华告诉记者,目前平台已和38位院士、400多位专家正式合作,拥有了一个大规模、高规格的超级医生团队。

今后,大家可以足不出户就能请到医疗界的大咖为自己看病了。

记者:郑名智通讯员:邹芸监制:曹漪洁主编:尉洁婷 责编:陈雨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