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9高分纪录片 网飞出手又是一记重锤
前两天,小编本着一颗求科普的好奇心,点开了网飞的一部纪录片。不看不要紧,一看吓得毛骨悚然后脊生凉……
原来是这样“带血”的真相——
尖端医疗的真相
相信没有人对“医疗”二字是陌生的。
从出生起,我们就和“医院”这个地方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然而,我们真的了解所谓的“尖端医疗”吗?
医疗界,大致可分为医药和医疗器械两大行业。
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医疗器械进化的程度总是令人瞠目结舌——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迫切渴望,成为了推动这一行业发展的最佳利器。
即使上图中只是对未来的展望,如今,我们也已有了许多高端的医疗器械投入到了实用领域。像是心脏起搏器、关节置换之类的手术,早已司空见惯。
可是,这些放进我们身体里的装置,真的没问题吗?
第一个案例,是一款叫做“Essure”的永久绝育装置。
将一小节螺旋针似的东西植入女性的输卵管,就可以起到永久绝育的作用,比传统的输卵管结扎术避孕效果更好,术后45分钟即可出院……
无数诱人的宣传语让许多美国女性义无反顾地选择了Essure。
然而,她们中的大多数并不知道,从装入Essure的那一刻起,她们的人生就开始崩塌。
有的人生命受到威胁:
有的人因此家庭破碎,自寻了断:
实际上,许多装置过Essure的女性,在术后开始出现子宫刺痛、大出血等问题。
如果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失误,这个原本该被植入输卵管的螺旋针,就会流进其子宫中。
更可怕的是,有些医生第一次植入失败,就会直接再拿新的植入。
受害女性中最夸张的一位,子宫里竟有8个Essure装置。
第二个案例,是一种钴合金金属的髋关节置换器。
所谓髋关节置换,就是当患者的髋关节受到损伤时,可以通过其他的材料制作成假体来代替原本的关节,这样受伤的患者就能重新站立或是运动。
崇尚尖端医疗的医生们热衷于将最新的材料钴合金推荐给患者,但是却没人告诉他们这项材质会对神经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位患者在术后的6-8周内,还参加了一场200英里的山地车赛。
重新自如地从事自己挚爱的运动,他感觉非常好。
可没过多久,他开始出现了神经上的问题——记不住事,经常重复自己说过的话等。
据他的妻子称,最严重的一次,他竟然在某个会议中拿起马克笔画满了房间里的所有墙壁和天花板。
即使他本人也是医生,在亲身经历之前,他也难以置信关节置换术竟然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还有一种名为“达芬奇”的手术机器人,号称可以远程完成手术操作,被医生大力地鼓推给患者。
甚至有些医生放言:“只做达芬奇手术。”
没有人知道,这些可以获得使用达芬奇进行手术操作的医生,是自己授权自己的。
他们只用在猪身上练习一次操作、完成10道单选题、在两名医生的旁观下完成一次手术,就可以宣称自己熟练使用达芬奇。
结果呢?接受过达芬奇手术的患者,经历了此生都挥之不去的极痛阴影。
“子宫摘除手术”在美国非常常见,就因为使用达芬奇,这些患者在术后出现了匪夷所思的可怕反应,谁能接受在某个普通的清晨从马桶起身的那一刻,看到自己的内脏掉到了膝盖呢?”
再说下去,还有很多很多。隆胸假体可能引发一种罕见的癌症、用于粉碎纤维瘤的器械反而可能导致癌细胞在体内扩散……
究竟是为什么,美国的医疗界出现了如此大体量的各种事故?
是因为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管漏洞。
直到1976年的医疗器械修正案出台,医疗器械才受FDA监管。当时医疗器械界说:“我们不想测试现在已经在用的所有器械。”FDA竟然欣然应允。
更搞笑的是,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今FDA的审核框架还是40年前的那一套。
在关于Essure的案例中,受害的女性自发组织起来,并找到了当年FDA审核该产品的录像,当时就有许多未经跟踪实验和解答的问题。
但这并没用影响最终审核通过的结果。
在结束时,有人发问:“如果我们审核的产品出现了问题怎么办?”
与会人员竟然以一句笑谈带过:“私家侦探会找到我们每一个人带我们回到这里,问我们为何要通过审批?”
他在用万千女性的身心健康、家庭和谐和终生幸福开玩笑。
如果这就是FDA的医疗器械审核流程,意义何在?
原本国会计划要让所有新器械都要经过上市前审批(PMA),即必须先在人体进行测试,汇编好一数据,然后递交给FDA科学家,由他们审批器械是否安全。
但当医疗器械界以人体测试周期太长、成本过高来争辩时,国会又顺水推舟新产生了一种叫做510(K)的流程,它的大致运作原理就是“等价转换”,以便降低医疗器械的检测成本和过审难度。
听起来就像bullshit。
但一切又太好理解了。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医疗器械行业的暴利使得官商勾结的阴司似乎显得理所当然。
有FDA的科学家称,他只是建议过可在一些器械上贴上“FDA警告”的标志来提醒医生和患者,之后他的电脑就被装置了监视系统。因为“反骨”而被FDA辞退或监视的科学家不在少数。
纪录片的结尾给出了一些建议。
诸如调查即将植入自己体内的装置是否真的安全(不要盲目崇拜新产品)、昂贵或高风险的手术一定要多方寻求意见、询问医生的资历和调查他是否被医药公司赞助等……
这部影片中的内容虽然发生在遥远的美国,但其对我们的意义仍不言而喻。至少敲响了一记警钟,普通人在“尖端医疗”面前,一定要保证十二分的理智和冷静,越是夸夸其谈和压迫强制性的推销越可能存在风险。
从去年的疫苗事件,到《我不是药神》,医疗界频发的血案确实不得不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