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松水暖 春江水暖波罗湖引江济湖湿地水面有望恢复到86平方公里
湿地生态修复后,来这繁殖的候鸟增多了。
吴佩成摄
4月25日,随着来自松花江的第一股清流汇入,经历一冬冰封的波罗湖,终于迎来了春江水。
“湿地的美源于水。”吉林省波罗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李旭平深有感触地说,“受惠于河湖连通工程,今年波罗湖水域面积有望恢复到86平方公里。”
波罗湖的神奇在于有水就有鱼。在芦苇荡边喊一嗓子,就能惊起千把只鸭雁
“波罗湖的神奇在于有水就有鱼,都不用撒鱼苗。”在这里工作了22年的于立彬说。
位于农安县内的波罗湖,面积近250平方公里,包括波罗湖和敖宝图泡两大天然湖泊,被誉为长春的“天然肺叶”。俯瞰波罗湖,呈梯形,像个筛粮用的簸箩,被当地人称呼为“簸箩泡子”。
有了水,才有保护区大量的芦苇、沼泽,这又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前几年,在巡查中都观测不到珍稀鸟类。去年秋天,光东方白鹳就来了100多只,野鸭大雁得几万只。”于立彬说。
据统计,如今,波罗湖保护区内共有植物194种,野生动物19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东方白鹳、丹顶鹤、大鸨、白鹤等4种。
正是大量候鸟从南方飞抵此地筑巢的季节。“太阳刚出来,在芦苇荡边喊一嗓子,千把只鸭雁就惊起来了,黑压压一片。”于立彬指着芦苇深处,自豪地对记者说,“眼下,野鸡狐狸啥的也多起来了。早起巡视,在草甸上,我就看见一只大狐狸领着三五只小狐狸溜达呢。”
过度的农业开发,曾使这里旱得连芦苇都没了
“曾经,波罗湖旱得见不到水,芦苇都没了,满地跑车,能见到几只雀就不错了。”于立彬说,1998年至2001年连续干旱少雨,波罗湖几度干涸。那时候地面龟裂,风一来漫天黄土。
“湿地没水就死了。波罗湖湿地的水源靠天上降、地上引。波罗湖湿地干涸,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李旭平回忆道。
那时候,波罗湖湿地被6个乡镇包围。上世纪70年代起,周边村屯过度放牧、开荒,不断向湿地蚕食,湿地种满了大苞米、向日葵等作物。农牧业的发展超出了湿地的承载能力,加速了湿地的干涸。尽管上个世纪70年代,农安县就修建了近80公里引松渠,从松花江引水入湿地,但由于资金等原因,水渠没竣工就废弃了。
2001年,干旱严重的波罗湖湿地发生了大规模蝗虫灾害,周边乡镇农作物受灾面积8000公顷。
波罗湖能从83公里外的松花江迎来了一湖春水,得益于吉林省的河湖连通工程。通过实施清淤、扩建等工程,原来的引松老渠换新颜,农安县原本各自封闭的松花江、波罗湖两流域再次连通起来。
不但如此,农安县河湖联通工程还将连通区域内的波罗湖、敖宝图、元宝洼等5个湖泡和3座水库。
在李旭平看来,河湖连通工程调入松花江流域丰富的过境水资源,改善了波罗湖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也为引松渠道沿线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水源保证。
“河湖连通,让湿地活了。”李旭平说,长春市和农安县建立了引水资金的长效投入机制。如今,波罗湖春有遍地野花斗艳,夏日有湖光雾影,秋有芦苇金黄一片,再现了往日水、草、苇于一体的天然景观。
“以前,打点雀能咋地,现在可不敢,犯法”
波罗湖湿地2004年成为省级保护区,2011年晋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波罗湖湿地生态系统及鹤、鹳类等鸟类。“保护区受重视,保护的力度也越来越大。”于立彬说,今年保护区将成立森林警察大队,执法、查处更便捷更有力度。
眼下,正是候鸟筑巢期,于立彬和同事巡视得更仔细,一刻也不离湿地。白天追堵非法放牧、狩猎的,夜晚巡查偷鱼的。“以前,鸟夹子、粘网一堆堆收缴,现在啥都找不到,也没有伤鸟的事了,放牧的却还有。”于立彬说。
“拿以前来说,打点雀能咋地,现在可不敢,犯法。”张占武就生活在紧邻保护区的长江村,和许多村民一样已经和保护区的巡护人员熟了。于立彬和同事经常在周边村屯走家串户发护鸟爱鸟传单,村民的保护意识也渐渐增强。
去年7月,农安县启动了波罗湖保护区综合整治任务,整合住建、环保、法院等相关部门,形成合力,着力解决保护区内破坏湿地、违法放牧、毁林开荒等问题。如今,农安县已经关停了波罗湖周边的两家污染企业,清除了保护区内所有违建,建设了12.5公里的生态保护护栏,杜绝违法放牧现象。
据介绍,5月,保护区还将完成宽200米、周长105公里的环波罗湖绿化带补栽。“环湖绿化带,以沙棘、柽柳等为主,形成人工植物群落,对湿地形成保护的同时,也成为又一道景观带。”李旭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