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同时被清华北大或港大录取该如何选
青年人网讯:又到大学录取时,每年全国高考状元的去向最令人关注。今年香港大学内地招生堪称“收获丰硕”。香港大学中国事务处有关人士昨晚透露,截至目前,港大已确定录取内地省级高考头名11人,包括北京3名文科头名、上海和湖南文理头名等,相比去年人数增加近一倍。今年港大在京录取40名高分考生,其中获录文、理考生的最低分数线分别为638分和654分。是什么原因让大家选择香港大学?全国又是哪些地区的状元更青睐港大? 中西部头名青睐港大截至目前,港大已确定录取了内地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1名高考头名,另外还在等待2名省高考头名的最终回复。
据介绍,已被港大录取的11名高考头名,包括北京3名文科头名、上海2名文理头名、湖南2名文理头名,另外还有来自广东、安徽、云南、西藏等地各1名高考头名。
港大已收到这些头名发回的录取通知书回执。港大中国事务处有关人士分析,今年港大内地招生工作“很利落”,第一轮录取结束后基本招满,没有启用第二轮录取的候补名单。截至昨天,内地录取考生基本都已敲定。除了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稳定地提供优秀生源外,一些后期开发招生的中西部省份今年也有一批优秀考生选择港大,包括湖南、云南、西藏等地都有高考头名最终选择港大,其中西藏是港大今年首次开放招生的6个省区之一。
港大就业形势比内地大学乐观
相比內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香港几所大学2010届內地本科毕业生的出路并不算悲观。
除了香港大学丰厚的奖学金够吸引人外,我们看看香港大学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具体比较:
香港大学(简称港大;英语:TheUniversityofHongKong,HKU)是香港最早且最重要的大学,采用英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中文校训为“明德格物”,而拉丁文对应的校训则为SapientiaEtVirtus。
学校类型政府资助
建立时间1911年
所在地香港薄扶林
学生数量14,675人(2003年)
教授数量1,114人(2003年)
校园环境市区
校园面积50万平方米
历史
香港大学的前身是创立于1887年的香港西医书院,孙中山先生曾习医于此。
当时西方列强争相在中国成立大学,时任港督卢押认为英国也应该在香港立一所大学,一来与其他列强竞争,二来让中国人(尤其是香港人)认同英国的价值观,而非其他列强的,好使英国便于华南拓展势力,和巩固在香港的管治。当时两广总督和省港工商界亦觉得成立大学有助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科技,使中国自强,于是出钱支持。另一方面,当时太古公司辖下的一艘货船发生工业意外,导致多名中国船员伤亡,故急欲修补公司形象,便也出钱支持成立港大。在英国政府和其他香港英资(如汇丰银行)反对下,卢押最终筹得足够资金筹建大学,更于1910年3月16日主持大学的动工仪式,主张港大“为中国而立”。1911年港大成立,1912年举行了正式的创校典礼。
因卢吉认为当时中国社会不适宜接触西方的人文价值观(如共产主义理念),大学最初模仿利物浦大学的制度,重理工而轻人文,故只设三个学院:医学院、工程学院及文学院,当中没有开设社会学和哲学等人文课程。1916年12月举行第一届毕业礼,有23个毕业生及5个荣誉毕业生。1925-26年省港大罢工后,政府为进一步沟通中西文化,遂召集本港绅商,磋商在香港大学增设中文学系,让汉文中学毕业生入读。港大中文系于1927年成立,邀得前朝翰林赖际熙、区大典等执教,加上其时又有富商邓志昂捐款建立中文学院、冯平山捐款建立中文图书馆等,涌起了一股重视中文教育的潮流。1941年因香港沦陷,本部大楼遭炸毁而停办,至1945年复办。
战后随社会需要陆续加设理学院、法学院、社会科学院等。1961年学生人数为2000人,是1941年的四倍。1989年后政府推行大专教育本地化,使多数香港人不用远赴英国读大学,也为主权移交中国作准备,便大幅增加大学学位和课程种类。这使港大学生人数倍增,至2001年有学生14,300名。课程也多达百多种。主权移交后,虽数次被校政风波困扰,但大学逐渐由专注于教学过渡为教学和研究并重,并增加和海内外大学和研究所的学术交流,犹以医学研究(如SARS病毒研究)取得不少成果,数所实验室亦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称号。
校园
校园本部座落香港岛西部的薄扶林道以东、般咸道以南、罗便臣道以西、龙虎山以北,占地约16公顷。
医学院现时位于香港玛丽医院对面的沙宣道罗富国教育学院原址。牙医学院及教育学院言语及听觉科学学部位于西营盘的菲腊牙科医院内。另有位于新界的嘉道理农业研究所及香港石澳鹤咀的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
排名
香港大学是香港其中一所学术排名最高的大学。根据《亚洲周刊》,香港大学在2000年于亚洲最佳大学的排名中位列第三。于亚洲周刊2000年亚洲最佳大学调查中香港大学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MBA)于香港中文大学之后位列第二。
香港大学于《英国泰晤士报》2005年的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第四十一位。
舍堂
“舍堂”是香港大学为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提供共同生活的地方,希望透过学生自行组织活动、彼此学习,达致课堂和学术以外的“全人教育”。
“舍堂教育”的概念源自英国剑桥牛津等大学的“学院制”,但港大的舍堂从一开始就不具备学院的学术教学及独立招生功能,而衍化为只保留社交和课外教育功能的“舍堂”。舍堂主要是住宿性的,同时担当学生宿舍的角色,然而港大亦有纯粹供学生居住而没有任何学生组织的“学生住宿楼”。除此之外,港大亦有非住宿舍堂。舍堂的活动多姿多采,但时间上多集中于晚上至凌晨,而且有部分是宿生必须参加的。“学生住宿楼”只有男女各三十六个宿位,对于居于较远离港大的学生来说,变相只有舍堂可供选择。由于很多舍堂每年重新审订宿生资格是基于课外活动的表现,希望专注学业或不希望参与太多课外活动的学生只能租住附近的私人住宅。
现时香港大学共有十三所住宿舍堂及三所非住宿舍堂,十三所住宿舍堂为:何东夫人纪念堂、利希慎堂、利铭泽堂、利玛窦宿舍、李国贤堂、圣约翰学院、施德堂、太古堂、大学堂、伟伦堂、马礼逊堂、李兆基堂及孙志新堂。三所非住宿舍堂分别为康宁堂、根德公爵夫人堂、李志雄纪念堂。其中何东夫人纪念堂及根德公爵夫人堂为女生舍堂,利玛窦宿舍、大学堂、马礼逊堂(本科生部份)及康宁堂为男生舍堂,其余为男女混合舍堂。另外利玛窦宿舍由天主教耶稣会主办、圣约翰学院由基督教圣公会主办,行政上皆独立于香港大学。
港大历史上还曾有圣母玫块堂,惟因故停办。
明原堂于1992年搬迁,易名为利希慎堂。马礼逊堂曾于1968年停办,2005年重开;然而主办者已由伦敦传道会及后来的中华基督教会变为大学本身。
舍堂村
现时,香港大学拥有三个舍堂村,即是:
沙宣道舍堂村—沙宣道6号(1992年落成):伟伦堂,利希慎堂,利铭泽堂,何善衡夫人堂(医科生宿舍)
赛马会第一舍堂村—薄扶林道91号(2001年落成):何东夫人纪念堂,施德堂,何添堂(多用途礼堂)(利玛窦宿舍虽然在地理上与舍堂村非常接近,但并非舍堂村的一部份)
赛马会第二舍堂村—薄扶林道109号(2005年落成):MorrisonHallIstheBestHall!
!!!!
港大正计划于坚尼地城龙华街多兴建四所舍堂,预计将于2012年落成,耗资约五亿港元。
著名校友
孙中山(毕业于港大医学院前身的香港西医书院)
朱光潜
张爱玲
黄霑
林夕
许冠杰
关正杰
陈志云
吕炳强
施育晓
施丽珊
何国良
何洁云
陈方安生
李柱铭
余若薇
任志刚
俞宗怡
张永霖
柯清辉
苏泽光
梁家杰
吴霭仪
庄陈有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400多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在国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从此,北京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
两校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京大学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及理科的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北京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
清华大学
中国最高学府,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名列211工程、985工程,在中国历次重点大学建设中均被列入重中之重的建设序列,是中国最杰出的高等学府,也是
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
依据2009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amesHigherEducationSupplement)的世界大学排名,清华大学总排名为世界第49名,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1名。依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的大学排名,清华大学连续13年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1名。2009年中国首份官方权威大学排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研究中心评估清华大学位居大陆高校第1名。同时,清华大学也是各类大学排行榜中获得第1最多的大陆高校。
清华大学占地面积6000余亩,位于皇家园林清华园,清朝康熙年间称熙春园。
雍正、乾隆、咸丰先后居住于此,咸丰年间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清华大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2010年《福布斯》评出14所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清华是亚洲惟一上榜的大学。
作为中国大陆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清华拥有诺贝尔奖得主名誉教授18人,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图灵奖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4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8人,长江学者152人。以上数据均居全国高校之首。
中国大学之最
第一、清华是最具精神魅力的中国最高学府
第二、清华是中国综合实力最顶尖的大学
第三、清华拥有中国最一流的人文与社会学科
第四、清华拥有中国最好的自然科学与工程学科
第五、清华拥有中国最好的生命科学与医学学科 第六、清华拥有中国最出色的经济与管理学科
第七、清华拥有中国最雄厚的师资力量,“大师之园”
第八、清华拥有中国最好的育人环境,“学在清华”
第九、清华拥有中国最优秀的生源,“半国英才聚清华”
第十、清华学子拥有中国最好的毕业前景,“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生难忘”
第十一、清华培养出了中国最优秀的人才群体,“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之才”
世界知名、杰出与著名校友
***、***、***、***、***、***、***、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胡适、梁启超、王国维、梅贻琦、陈寅恪、钱三强、钱伟长、王淦昌、王大珩、赵九章、邓稼先、朱光亚、赵元任、李济、吴宓、陈岱孙、潘光旦、费孝通、吴有训、周培源、熊庆来、周光召、竺可桢、茅以升、侯德榜、叶企孙、顾毓琇、朱自清、闻一多、金岳霖、梁实秋、吴晗、季羡林、钱钟书、汤用彤、贺麟、冯友兰、李方桂、徐中舒、姜亮夫、王力、吴其昌、姚名达、高亨、陆侃如、刘节、杨树达、刘盼遂、谢国桢、张荫麟、张岱年、罗根泽、周传儒、蒋天枢、殷海光、杨联升、何炳棣、李学勤、傅璇琮、夏鼐、钱端升、萧公权、罗隆基、王铁崖、陈鹤琴、李健吾、杨绛、英若诚、端木蕻良、于光远、张骏祥、曹禺、洪深、穆旦、胡风、吴国桢、俞国华、张民觉、王浩、许国璋、王佐良、李赋宁、萨本栋、林家翘、叶笃正、杨石先、钱思亮、陈鹤琴、高士其、杨廷宝、梁思成、吴仲华、郑哲敏、邹承鲁、吴征镒、陈克恢,孙立人、乔冠华、李尔葳、吴冠中、***等。
什么原因让状元选择香港大学?
香港的国际化环境,优质专业,英文教学,丰富活动,广泛社交是吸引他的主要因素。“香港的大学有很好的课堂外延,学习之外还有很多活动要参加。在香港读书,课内学习只是生活的一半。体会、学习香港的社会,拓宽眼界,增强能力甚至是更重要的任务,这也是我选择香港的重要原因。”除了以上因素,丰厚奖学金也对他最终选择香港起了很大作用。
香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如何?
相比內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香港几所大学2009届內地本科毕业生的出路并不算悲观。
港大內地生在2006年市场行情火爆时,起薪普遍在1.2万港幣左右,而2009年海啸余波后港大毕业生平均起薪仍达1.1万港元。2009年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起始月薪约九千至一万港元;香港理工大学约八千至一万港元。
在所有留港工作的內地生中,八成毕业之前找到工作。五成进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两成多到国资银行和金融机构,小于半成是进入本地规模较小的公司,其他的则是进入知名大企业和跨国金融机构。
这除了內地生本身都是千挑万选来的优秀人才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就业方面,香港的就业机会较多,且本科生就业市场的竞爭没有內地激烈,供求关係没有过度失衡。
而香港金融服务行业是香港大学毕业生的最大僱主,即使是非商科的內地生,流入金融行业也比內地容易得多。香港僱主聘用新人的哲学是重態度,重能力,虽然內地学生在香港人脉很浅,但僱主们可以公平对待,僱主们普遍认可內地生肯干、肯学,勤劳吃苦的精神和较佳的书面中文能力。
深造学习方面,香港大学在国外大学中的认可度较高,学生人数较內地高校少,教学方法和內容与国际接轨,出国交流学习机会多,英语能力强,使得他们在申请过程中更易胜出。新留学政策利于內地生发展
以往在香港高校就读的內地学生不能从事实习或兼职工作,而毕业之后一般只可申请延期留港3个月找工作,若此期间未找到工作,便须离港。
而按照2008年实施的新政策,非本地学生可以在无须取得入境事务处的事先批准下,在校园內从事兼职工作,以及在校园外从事全职暑期工作。
非本地学生毕业后留港工作,他们享受的薪酬福利条件须达到市场水准。如有关学生为应届非本地毕业生,他们可不受限制地在毕业后继续留港,逗留期限为12个月。內地生不但可以在就读期间积累工作经验并赚取生活费,而且毕业后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香港找工作。
每年香港和內地主流媒体都会爭相报道香港多家大学以高额奖学金抢夺內地高考状元的新闻。毋庸置疑,每年有相当一部分从內地来港的同学是***挑一的佼佼者,但只把他们与所有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水准比较也许并不妥当。毕竟“留下来“与“留得好“是两回事,这从內地来港生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