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晗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体育传统催生校园马拉松
新华网北京4月11日电 4月9日下午,第二届U-run 2016清华大学校园马拉松在风景如画的清华校园内举行,共有3200多名学生、教师和校友分别参加了10公里和半程马拉松的比赛。作为清华大学“校庆月”的特色活动之一,用一场马拉松比赛来迎接校庆充分展现出清华的体育传统和体育精神。
“清华的操场就是清华的课堂”。对清华师生来说,在延续了百余年的传统熏陶下,体育已经成为学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1912年,清华就提出了“德智体并重”的育人方针;1919年,清华建起当时在全国设施最为先进的体育馆,在北京学界流传着“北大有胡适之,清华有体育馆”的说法;进入马约翰时代,他倡导“体育是培养优秀公民和养成健全人格最有效的手段”,提出著名的“体育迁移价值”,亲自推行“下午四点以后图书馆和教室关门”,“体育不及格不能留洋”;20世纪50年代,蒋南翔校长提出“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师生,至今仍影响深远;进入新世纪,“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无体育,不清华”成为清华人继续坚持发展体育的重要理念。
经过百年的发展,无论口号或方式方法怎么变,清华始终秉承的就是把促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养成健全人格放在体育教育的首要地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重视长跑一直是清华重要的体育传统和特色,通过长跑锻炼不但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发挥体育的迁移价值。
从1998年开始清华学生在体育课上男生测3000米,女生测1500米,加上2008年开始的课外“阳光长跑”,长跑项目共占学生体育课成绩的30%。
自2001年起,清华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人数最多时达到6000多人,占参赛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但近年来,“北马”限制参赛人数,2014年清华只有两百多人成功报名。为了满足同学们参加比赛的愿望,清华决定从2015起举办校园马拉松赛,并成为“校庆月”的特色活动之一。
作为“校庆月”的活动,校园马拉松对校友有很大的吸引力。本次比赛共有300多名校友回母校参赛,包括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和1994年入学的机械系博士毕业生熊卓,曾任清华校团委书记的熊卓现任北京团市委副书记,他们都坚持着在校时养成的锻炼习惯,知道母校举办校园马拉松的消息后主动报名,以校友的身份加入到跑步迎校庆的行列。
本届比赛共有2791人参赛,2705人完赛。来自工物系学生王晗获得10公里男子组第一名,用时40分27秒;来自建筑学院学生王希冉获得10公里女子组第一名,用时45分47秒;教师石胜利的获得半程男子组第一名,用时1小时29分51秒;来自经管学院学生郭婧获得半程女子组第一名,用时1小时43分17秒。
长跑仅仅是清华体育的特色之一,针对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和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锻炼习惯受到冲击的严峻形势,清华大学通过开设更多的运动项目、创建更好的运动条件来吸引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并出台系列政策推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近些年来清华体育实施的一些举措,如学生本科四年都上体育课、恢复大一新生“第一堂体育课”、加强学生群体竞赛活动、在自主招生增加体质测试环节、发挥体育代表队的引领作用等,都是清华体育传统的延续和创新。这些措施让学生们的体质在四年里得到了提升,不少校友在回顾清华校园生活时印象最深的就是体育课,他们觉得养成锻炼习惯,尤其坚持长跑是一件受益终身的事情。
“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育人理念,再加上“无体育,不清华”这个学生们喊出来的口号,足见体育在清华日常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校园马拉松,作为延续清华体育传统和体育精神的新生事物,在春天的清华园里将会散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