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大卖46亿,国内特效公司依然不赚钱

2018-08-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年春节档上映的硬核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成为今年第一部爆款,票房一路高歌猛进,至截稿前,上映34天票房累计46亿,占据国内电影史票房亚军位置.不过,引发观众热议的还是电影中呈现出的逼真特效技术,而这些令人震撼的特效基本都是出自国内团队之手.并且,今年被称为"中国科幻元年",还将陆续有<拓星者><上海堡垒><明日战记>等多部国产科幻电影与观众见面,其中包括<流浪地球>在内,多部影片的科幻特效都是由国产电影特效公司主导完成,这也从

今年春节档上映的硬核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成为今年第一部爆款,票房一路高歌猛进,至截稿前,上映34天票房累计46亿,占据国内电影史票房亚军位置。不过,引发观众热议的还是电影中呈现出的逼真特效技术,而这些令人震撼的特效基本都是出自国内团队之手。并且,今年被称为“中国科幻元年”,还将陆续有《拓星者》《上海堡垒》《明日战记》等多部国产科幻电影与观众见面,其中包括《流浪地球》在内,多部影片的科幻特效都是由国产电影特效公司主导完成,这也从硬件上被视为中国科幻崛起的标志。

《流浪地球》算是目前国内科幻电影特效的顶尖水平,也有不少观众和影评人从直观感受上认为,《流浪地球》的特效水准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国际平均的特效水准,当记者向国内特效第一线的专业人士询问时,如果把它放在好莱坞科幻片坐标系中去比较,处于什么水准?丁燕来回答“跟美国最少差8-10年”,徐建认为“能到他们15年前的水平”。

到底中国本土的科幻特效水平达到了什么高度?在制作科幻片时,国内电影特效团队遇到了哪些技术难题?相比世界顶尖水平的好莱坞特效,国内电影特效还有哪些差距?国内电影特效公司生存现状如何?带着这些疑问,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参与《流浪地球》特效制作的4家公司:MoreVFX、橙视觉、PIXOMONDO北京、Blaad Studios(兆影视效),以及数字王国北京公司,解析国内特效公司生存、发展以及未来。

科幻片制作

科幻和玄幻制作上没太大差别,只是设计方向不同

中国特效公司MoreVFX之前也曾为《西游记女儿国》这样的玄幻电影做过特效,与《流浪地球》这种硬核科幻相比,MoreVFX创始人兼CEO徐建觉得在制作上没有太多不同,虽然在类型上细分为玄幻和科幻类型,但电影中使用更多的是硬表面环境类的技术,所做的内容其实是一样的。只是说《西游记女儿国》中呈现的是古代的房子和山,《流浪地球》中是未来感的建筑,只是设计不同。如果有差别的话,《西游记女儿国》里会有一些法术等虚的东西,《流浪地球》里就很少,但有些地方可能也相同,比如发动机喷出来的火,还有一些烟云也是在大量玄幻片中用到的。之所以《流浪地球》看起来比较真实,是因为主题和类型所致,而并不是技术的特殊性导致。

橙视觉创始人丁燕来也表示,最早开始制作《流浪地球》时,不会去分类,没想这是一部奇幻还是硬科幻类型的片子,更多的是根据故事去设计它的元素要怎么表现,在制作上没有太大区别。

技术难题需求量过大,流程尚待优化

《流浪地球》一共有2003个特效镜头,是由主要的几家特效公司分工合作完成的。徐建的MoreVFX公司负责了800多个镜头,他面对的最大难题就是“量”,“它的资产量和渲染量都特别大”,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公司内部开发了一些数据流的传导,让数据流更快地在各部门之间传输。丁燕来的橙视觉公司负责了影片700多个特效镜头,他和徐建面临同样的问题,镜头中有很多大场景,里面的细节内容和各个层面数结算量都很大,最开始渲染的时候一帧要花20小时,“从来没有这么长时间的渲染量”,因为这些镜头基本不是实拍,属于纯CG,相当于纯渲染。后来,丁燕来和团队慢慢对制作流程进行优化,将时间缩短为7小时,这个时间对丁燕来来说算正常一点了,“但是也偏重,只是说现在可以接受。”

Blaad Studios制作了《流浪地球》中300多个特效镜头,主要是关于空间站内部的大部分镜头,以及空间站宇宙外景,空间站合成和空间站内部结构延伸等。初期空间站资产的数据容量约为10GB,为了解决大容量的空间站数据的问题,他们转换成以USD形式的流程来进行制作。这是皮克斯公司的一个数据流程管理方式,跟原来不一样的数据构造系统。PIXOMONDO北京参与制作了216个镜头,60%以上为A级镜头,其中有超过50个全CG镜头。每一个镜头都包括暴风雪的粒子模拟计算,和冰封城市的崩塌破坏特效。公司专门为这部电影设计了一套工作流程和场景管理系统,便于艺术家在制作如此巨大的CG环境时能更快、更高效地工作。

【新领域探索】

数字王国在特效领域的核心技术是VR领域,也就是虚拟人,这个最初由卡梅隆创立的公司,几经辗转,被香港公司收购,谋求转型便开始押注VR领域。2017年,数字王国做了一个《今日君再来:虚拟人邓丽君音乐奇幻SHOW》,让逝去的邓丽君在舞台上“复活”献唱。据数字王国视效总监、副总裁周逸夫表示,这种虚拟拍摄经常被用在电影特效中,像天空中出现的飞行的人,或者坠楼、坠崖的人,其实都是全CG的角色,“通常我们会把演员和他的服装用三维扫描的方式扫描下来,获取他的素材,然后再三维重建这个角色。”数字王国北京公司接到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给《邪不压正》做特效镜头,主要负责老北京城的重建。

与好莱坞的差距

工业化流程

视觉开发和制作管理是重点

在丁燕来看来,一个戏的成功与失败并不能都归结于一个部门。虽然说《流浪地球》成功了,也并不在于特效做得多好,还包括故事、演员表演、美术、场景、灯光等一系列都OK了,这戏才能OK。如果说在任何一个部门掉链子,就不能说是一个好的作品。有时候不是说特效与好莱坞差多少,而是整体科幻片类型跟美国有差距。特效是跟现场所有部门相辅相成,不是一个单独的部门,一定是一个紧密配合的关系。

PIXOMONDO北京公司的负责人也告诉新京报记者,谈特效,就必须要谈电影以及电影工业所处的整体环境。特效虽然是大规模依赖于技术、研发和流程的电影工业中的一环,但不是独立存在的,对各个部门的依赖性极高。而每当提起特效,都会谈到技术。但实际上,往往不被提及的,却是视效的视觉开发环节,以及视效制作管理环节。而这两块内容,是可以把国内视效整体推上一个阶梯的重要因素。

经验积累

缺乏内部积累,亟须扶植

目前国内上映的科幻大片《阿丽塔》的特效由好莱坞维塔工作室制作,主角“阿丽塔”是数字人,国内的商业软件根本做不到,徐建说,这种特效都是内部开发和经验积累的结果。国内特效公司的经验都是靠制作商业片积累起来的,根本没有这种科幻类型的制作积累。如果没有快速催生方式,无法形成一个完善的成长。国内电影特效公司要想做成《阿丽塔》这样,必然要跨过那十几年的路。只有市场上有这么多类型的片子才能有机会去尝试。徐建也是在做过《悟空传》《西游记女儿国》等片子之后,积累了做硬表面环境特效的经验,才有了《流浪地球》今天的样子。徐建也呼吁,国家能不能给国内特效公司一些扶植,让他们除了在商业逻辑之外,能有计划地去积累一下,那样的话与好莱坞的差距可能从十几年一下就缩短到5年。

技术人才

年纪太轻,人力成本却很高

徐建之前在美国待了一段时间,他发现美国各家特效公司里大部分都是干了十几二十几年的艺术家在生产一线上,而国内特效公司生产一线的主力基本都是一些干了三五年的,有80%的特效公司主要成员可能都是从业一两年的。从经验、效率、艺术创造都完全没有可比性,并且国内的人力成本已经基本接近加拿大公司,“远打我们经验不如欧美,近攻我们价格干不过印度和东南亚。”

生物特效

拒绝宁浩,中国团队做不来

《疯狂的外星人》最初立项时,宁浩曾拉着徐建进来。徐建说:“大哥,我做不了,赶紧找美国人。”像这种涉及大量生物特效的科幻片,目前国内还做不了。2018年年底,宁浩快坚持不住了,就把徐建拉到美国工作了一段时间。丁燕来也坦言,生物特效在世界上算比较顶尖的技术了,中国团队也不是不能做,但做出来的标准如何就要另说了。在做《流浪地球》之前大家也觉得是一个难点,因为没有尝试过。

刚刚杀青的奇幻大片《刺杀小说家》的特效就由徐建的MoreVFX负责,这部电影呈现了一个异世界,需要把许多奇幻世界中的脑洞变成现实,电影中的难点之一是涉及许多复杂的生物特效。用徐建的话来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积累”,之前徐建也做过一些生物上的特效,只是没有出现过这么复杂,精度要求这么高的,“现在生物的每一块肌肉怎么抖动、滑动及拉伸都要能看得到,所以这是一个更高标准的东西。”

生存现状

行业地位变数太大,特效公司容易背锅

在徐建看来,目前国内特效公司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电影行业变数太大。99%的特效公司是按照工作量所产生的“人/天”做预算报价,最后在甲方那里呈现的是工作量。开始时人员、周期都计划得好好的,但电影是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再严谨的流程也无法完全避免“变”,演员档期的变化、美术置景方案的变化、导演拍摄方案的变化、剪辑延期的变化……太多的变数导致特效制片计划被打乱,人力成本上升。但在甲方看来,总的工作量并没有太大的增减。

如果后期特效部门对标电影美术组,就会发现,两者的部门配置和作用其实极其相似,都是为电影的视觉系统服务。但没听说过哪个美术指导干完一部电影说赔了钱的,顶多就是劳务价格低。因为美术组的所有人是剧组买单的,相当于承制方直接对到个人买单。不管拍摄时发生什么变化,剧组都按月发劳务。但是特效部门是作为账款最尾部最后结账的。2018年年初,徐建发了一条朋友圈:“我们去年因为大佬们的各种延期已经完美错过了‘唐探、邪不压正……’,以及造成内部大量人员空当闲置,所以要宣布我们今年开始会坚决执行‘不给定金不给留档期,先到先得,合同上各阶段到期不开工,定金不退、价格时间另聊’的制度。望诸位大佬海涵,情谊都在,但我也不能背着破产的锅维系咱这情谊不是?反正都是死,不如死得舒服些。”

之后,他建议同行都按“人数(含级别)/月”来报价,提前两个月收钱,钱不到账就赶紧去干别的活,像剧组给美术部门的人发工资一样付账。当然,这就要求首先剧组得有看得明白工作量的制片人,视效公司都诚实守信,同时具备强大的制片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及调度系统。

生存成本基本不赚钱,只能勉强活着

“目前来说只能活着”,聊及国内特效公司的生存现状,橙视觉创始人丁燕来如此直言。因为电影特效行业在国内没有多少年头,之前大家都只是用电脑来擦威亚,修修补补,也是近五六年制片人、导演才对特效重视起来,丁燕来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但目前只能支撑着活下去。他认为特效属于艺术创作范畴,不属于工业生产。如果是工业生产,就能很好地算出产量、投入、利润。但是艺术创作范畴,很难去用数字、产能和产量这种概念去衡量。虽然他们在特效制作中有一部分主导地位,但其实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导演或制片人。对于特效公司来说,它的成本非常高,但是剧组的预算又没那么多,这就需要做出妥协。

《流浪地球》没有请大流量演员,最大牌的演员是吴京,还是零片酬出演。电影的成本几乎都用在制作上。丁燕来觉得,没有把钱花在流量明星身上,而是重视制作,对行业来说是一件好事。但这种体量的制作,成本还是有点吃紧,“这几家特效公司应该都不挣钱,都是比较紧张的状态,不赔钱就是好事了。”虽然现在还没有最终结账,但丁燕来估摸着基本不赚钱,还有可能赔钱。因为电影制作周期太长,细节太多,橙视觉公司从2018年3月份一直做到2019年1月份,制作周期长达10个月,价格看着还可以,但投入的资源太多。“也是赚口碑吧,为了中国电影的一种情怀,其实做这行很多人有一个通性,不一定是为了挣钱,可能是通过这种制作以及对技术的追求实现一种自我满足。”丁燕来的说法与乔治·卢卡斯形容《星球大战》工作人员的那句话不谋而合:“如果你给他们足够的啤酒和比萨,他们什么都能做!”

徐建的MoreVFX除了北京的公司外,还在成都成立了分公司。之所以选择在成都开设分舵,除了政策上的限制外,徐建还考虑到北京的生活成本太高了,限制了很多员工生活的稳定性。“比如说在这工作七八年之后,一定是公司里中层管理人员了,虽然说挣的钱也不少,但要在北京买房结婚生孩子,还不能够支付这么大的开销。孩子不是北京户口上学就是很大的难题,买个房子基本只能买在燕郊,每天来回四个小时,生活成本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