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民间文艺团体放异彩 艺术渐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渐增长,民间文艺团体逐渐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在山东省潍坊市,大大小小的文艺团体活跃在大街小巷,为市民百姓奉上一道道“文化大餐”,在公益性文化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活跃基层 高雅艺术走进寻常生活12月6日晚上,在潍坊文化馆培训中心,潍坊爱乐乐团正在抓紧排练。团长王政然介绍说,“这些天,我们的团员都在为1月13日即将举行的新春专场音乐会做准备,反复排练,争取以最好的状态展现在观众面前”。他指着正在排练的团队说,乐团虽然是民间艺术团,但团员却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精英”,大多数毕业于国内的知名的音乐院校,还有从美国、德国学成归来的留学生。他们怀着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和坚持,免费为潍坊市民提供专业、纯正的古典交响乐演出。
潍坊爱乐乐团是由一批80后管弦乐演奏家们组成的专业性艺术团,目前人数65人。乐团从2012年成立至今,先后参加过文展会、鲁台经贸洽谈会、潍坊市市民艺术节等众多中大型活动。同时,也走进社区、校园为市民带来音乐文化方面的熏陶。民间艺术团的成果与团队付出的艰辛是密不可分的。王政然说,“为了保证演出质量,团队队员经常加班加点的排练,有团员甚至在预产期的前两天,还坚持来培训。”在潍坊像爱乐乐团这样具有较高专业性质的民间艺术团,还有飞扬合唱团和群星民族乐团。他们通过组织排练大批形式多样、富有时代气息、较高艺术水准的艺术演出,把古典、传统文化奉献给群众。而这些演出的成功举行,专业场地及专业的指导也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成立之初 场地与设备是普遍难题无固定排练场地、资金短缺、表演形式陈旧...都是潍坊民间艺术团在实际运作初期中所面临的典型难题。因民间艺术团的演出定位,大多是公益性文化活动,没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这一点也成为了民间艺术团发展生存的制约要素。“爱乐乐团成立之初的时候困难重重,没有排练场地,没有活动经费,没有演出平台,没有指挥,而且缺少重要乐器。”王政然说,当时为了能够维持乐团生存,他们每个团员每月都要交30元作为排练或演出的经费。飞扬合唱团的团长张春雷说,他们团在成立初期的时候也是因为资金和场地限制,排练环境较为艰苦,到了夏天,常常是挤在一起吹风扇乘凉。但即便如此,团员们也没有放弃。“随着团队的运行,一些必要的音响、灯光还是要花钱购买的。这部分钱成员们就一起凑。平日演出大多时候自己联系服装,车旅费同样也是自掏腰包”。张春雷说,“在创立初期虽然走的很艰难,但乐团能够顺利的发展到现在,除团员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外,其实还与潍坊文化馆的技术指导、场地设备的支持密不可分。”政策扶持 艺术团体迎来新的春天近年来,针对潍坊民间文艺团体的发展状况,潍坊市文化馆加强对其业务上的指导和发展上的支持,为这些民间艺术团体解决场地、平台和经费问题。2016年在市文化馆的指导下,潍坊爱乐乐团、潍坊飞扬合唱团和潍坊群星民族乐团三个公益性民间艺术团休同时在民政局注册成功。“2014年开始,潍坊文化馆培训中心对这些民间文艺团体免费开放,各个团体措时排练,保证每周可以使用2次。同时,为各团体提供乐器、服装等设备方面的支持。并对每一场大型活动和演出提供现场性的指导。”潍坊文化馆党支部书记宗淑凤认为,对民间团体来说,演出并不是难事,但最难的是推介和演出渠道。所以除了设备和场地的支持外,文化部门也在积极的为文艺团体提供舞台和展示的机会,促进其持续发展。对于潍坊民间文化艺术团今后发展之路,宗淑凤说,将逐渐把文化艺术团的演出从舞台和剧场推介到社区和广场,实现“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演出”。下一步,潍坊将从“文化惠民”的目的出发,出台相关政策,以“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形式,进一步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增强民间艺术团体的活力,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民间文艺团体的开花之日必将指日可待,传统文化也将重放异彩。(记者 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