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呕吐吃什么药 早治疗早健康

2019-02-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呕吐,中医病证名.是以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的一种病证,可出现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临床辨证以虚实为纲.治疗以和胃降逆为原则,但须根据虚实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临床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合称为呕吐. 病因 1.外邪犯胃 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胃失和降之常,水谷随逆气上出,发生呕吐.由于季节不同,感受的病邪亦会不同,但一般以寒邪居多. 2.饮食不节 饮食过量,暴

呕吐,中医病证名。是以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的一种病证,可出现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临床辨证以虚实为纲。治疗以和胃降逆为原则,但须根据虚实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临床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合称为呕吐。

病因

1、外邪犯胃

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胃失和降之常,水谷随逆气上出,发生呕吐。由于季节不同,感受的病邪亦会不同,但一般以寒邪居多。

2、饮食不节

饮食过量,暴饮暴食,多食生冷、醇酒辛辣、甘肥及不洁食物,皆可伤胃滞脾,易引起食滞不化,胃气不降,上逆而为呕吐。

3、情志失调

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难运化,胃失和降,均可发生呕吐。

4、病后体虚

脾胃素虚,或病后体弱,劳倦过度,耗伤中气,胃虚不能盛受水谷,脾虚不能化生精微,食滞胃中,上逆成呕。

证治分类

(一)实证

1、外邪犯胃

症状: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厚朴、半夏、陈皮、白术、茯苓、甘草、桔梗、生姜、大枣。

2、食滞内停

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

3、痰饮内阻

症状: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生姜、茯苓、白术、甘草、桂枝。

4、肝气犯胃

症状: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药:四七汤加减。

常用药:苏叶、厚朴、半夏、生姜、茯苓、大枣。

(二)虚证

1、脾胃气虚

症状:食欲不振,食入难化,恶心呕吐,脘部痞闷,大便不畅,舌苔白滑,脉象虚弦。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

2、脾胃阳虚

症状: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面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理中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3、胃阴不足

症状: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方药:麦门冬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麦冬、粳米、甘草、半夏、大枣。

其他疗法

1、 针灸疗法

主穴:内关、足三里、中脘。

配穴:寒邪客胃者加上脘、胃俞;热邪内蕴者加合谷,并可用金津玉液点刺出血;痰饮内阻者加膻中、丰隆;肝气犯胃者加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弱者加脾俞、胃俞、腹胀者加天枢;肠鸣者加脾俞、大肠俞;泛酸欲呕者加公孙;食滞者加梁门、天枢。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法。配穴按补虚泻实操作;虚寒者,加艾灸、呕吐发作时,可在内关穴行强刺激并持续运针1~3分钟。

2、耳针

选胃、交感、肝、皮质下、神门,每次2~3次,毫针刺,留针20~30分钟,或用埋针法,或贴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