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维钧女儿:顾菊珍

2018-03-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79年,在联合国工作了32年的顾菊珍终于可以退休了.这时,孩子们都已经成家立业了.尽管她仍担任着一些社会工作,但毕竟可以腾出一些精力为家

1979年,在联合国工作了32年的顾菊珍终于可以退休了。这时,孩子们都已经成家立业了。尽管她仍担任着一些社会工作,但毕竟可以腾出一些精力为家族做些事情。她首先想到的是要向父亲尽一些孝道,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她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太少了,于是经常陪父亲散步、聊天。

她的父亲顾维钧是个终生都沉浸在工作中的人,在长达一万一千页的回忆录(英文稿)已经完成后,还想着如何能翻译成中文,因为他的外交生涯都是与中国有关的事情,如果能翻译成中文,将会嘉惠中国的学者和官员。顾菊珍了解了父亲的这一愿望,就积极促成这件事。

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在中国驻联合国外交官陈鲁直的努力下,从美国购得了顾维钧回忆录的缩微胶卷。这年10月,顾菊珍回国探亲,受近代史研究所刘大年所长的邀请,专程去北京就翻译和出版方面的具体事宜进行磋商。

顾菊珍向他们表示,国内愿意翻译和出版父亲的回忆录,父亲深感欣慰。很快,一个庞大的翻译组在天津成立了,参加工作的先后有六十多人,至1983年5月,中译本的第一分册终于面世;1994年,总共13本全部翻译完成。这其中有着顾菊珍的很大功劳,她一次次地为之奔走,或核对原文,或提供资料,积极配合有关方面的工作,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项学术工程表面看来风平浪静,其实顾菊珍还是承担了一定压力的。当顾维钧回忆录中文第一册出版后,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社的社长刘绍唐致信顾维钧,询问为何“欣然同意”由大陆出版中译本?顾菊珍不服气,代替父亲给予回信:“家父自完成其作为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计划’一部分之回忆录后,即一直希望能将其著作译成中文。……我深信,那便是家父前附短简之含义。”

1984到1985年,为了给父亲98岁生日一个惊喜,他们夫妇二人遍访欧美各地,收集了其父外交生涯中最有代表性的活动照片79幅,准备在老爸生日的时候为他展示。非常遗憾的是,1985年11月14日,还没有等到这一天的来临,老爸意外地摔倒了,就没有再起来。

后来他们把这些照片做成大型的板块,运回国内,先后在老爸生前活动过的省市如北京、天津、上海展示,这就是现存嘉定“顾维钧生平陈列室”里的那批大照片。后来经她的妹妹杨雪兰女士提议,在各方的一致努力下,以这些照片为基础,她们又从美国多次带回了老爸的遗物,包括顾维钧获得的世界法治和平奖章、出席联合国会议的证章、大礼服、佩剑、绶带、身份证、各国和地区颁给的奖章、纪念章,以及一些日用品等等,创办了这个全国首个着名外交家的陈列专室。

1999年,当“顾维钧生平事迹陈列室”正式开幕时,钱家骐先生也过世了,顾菊珍带着儿子、女儿、侄子来到嘉定,出席了这个有深远影响的开幕典礼。然后又来到丈夫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以丈夫的名义建立了一项基金,用来奖励优秀教师,还主动为该校订购了一批海外英文原版的学术期刊,用以促进学校的学术发展。

晚年的顾菊珍

顾菊珍如今已经92岁高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国外,但是她怀有一颗高傲的中国心。在联合国工作期间,以及绝大部分生活场合都是穿中国服装——旗袍,只有在少数场合,比如回到国内,与中国官员交往的过程中,她发现中国女官员在正式的场合喜欢穿"中国式"的西装,所以她也入乡随俗地穿起了西装。其实她在国外,凡是在正式场合,她总是穿旗袍的。

她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中国人应当穿自己民族的服装,不必去追随外国人的“潮流”,尤其在联合国里,穿旗袍无形中就是自己国家的名片,所以她的旗袍出名的漂亮,不仅面料考究,色泽鲜艳,做工也是找最好的做工,精美得堪称艺术品。她很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在外国人面前毫无怯色。所以到现在,她已经累积了上百件质地上乘的旗袍。

她的女儿钱英英在为老人整理衣物时发现,这些承载了历史痕迹的旗袍都被仔细地珍藏着,上面既有老人的审美意趣,身段尺寸,也记录了各个时期纺织面料、裁缝手工、印染技术等方面的信息。但是它们留在美国是发挥不了作用的。

她打电话到上海问表姐徐景灿女士:“妈咪的那么多旗袍怎么办?”说来凑巧,徐景灿女士正在参加一项上海海派老旗袍的抢救活动,钱英英的电话来得正好。如此看来,九十多岁的顾菊珍女士还要挥洒一次激情——让如今的年轻人看看,什么是中国女士的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