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相关知识 对其你懂多少?
基本信息
西医学名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
主要病因
感染乙肝病毒,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
中医学名
乙肝
英文名称
Chronic viral hepatitis
传染性
较强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垂直传播及性传播
所属科室
感染科
发病部位
肝脏
主要症状
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
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特征:由急性乙型肝炎慢性化的慢性乙型肝炎很少,转为慢性肝炎的急性期常是轻症。急剧发病的急性乙型肝炎很少慢性化;生存下来的暴发性乙型肝炎几乎均可完全恢复。 很少数慢性乙型肝炎由急性乙型肝炎迁延转化;绝大多数由慢性无症状HbsAg携带者(AsC)发展而来,就这一点而言,可以认为慢性无症状携带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潜伏期”;但也有发病即是慢性乙型肝炎表现的所谓原发性慢性乙型肝炎。
世界各地HBV感染的表现不同。我国因多在婴幼儿期感染而免疫耐受,表现长时期的病毒血症而病变轻微。
临床稳定的病人也可复发加重,常与HBe血清转换和病毒清除相关。
慢性乙型肝炎常表现“沉默”,临床表现并不经常与病变的重度一致。即使已发展为失代偿的慢性肝病,也常无急性发作的过去史。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类型
慢性乙型肝炎的分型:1968年主要基于界面性炎症(碎屑样坏死),强调将慢性迁延性肝炎(CPH)和慢性活动性肝炎(CAH)清楚分开,认为两者的临床过程、治疗和预后都不相同。当前,绝大多数慢性肝炎的病原学可以确诊,病原学,而非病理学是决定病变继续发展和特异治疗的最重要因素。即使是基于病理的正确诊断,也只是当时的诊断;在感染—免疫状态改变时,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变的。而且,现在了解对疾病发展更重要的是桥样融合性坏死,而非过去认为的界面性炎症。病变活动性是宿主免疫对复制病毒及其抗原的应答状态,病毒复制启动病变活动。在相对免疫耐受时一般为非活动性病变;当免疫耐受性消失时病变激活,可由CPH进展为CAH。在复制病毒清除、抗HBe血清转换后,炎症活动亦随之静息而好转为CPH。但如有HBV变异,抗HBe转换后仍有病毒复制,同样可出现CAH。以后如宿主对变异毒株重新建立免疫体系,也可清除复制病毒而使活动病变静息[4]。
CPH和CAH不是固定的诊断,1994年洛杉矶世界消化病会议上国际工作小组建议废除。过去分类的主要问题是将CPH和CAH独立化,现按病变的发展分级和分期,并据此将病情的程度分度[5]。
折叠编辑本段典型症状
1、急性乙型肝炎:可表现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急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
性黄疸型可有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如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尿黄如茶水样等等,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一过性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区压痛及叩痛等,而急性无黄疸型多较隐匿,症状轻,似有轻度乏力、纳差、恶心等不适,恢复较快,常常体检化验时才被发现[6]。
2、慢性乙型肝炎:根据病情可分为轻、中、重三种。
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部分病例症状、体征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3、重型肝炎: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
4、淤胆型肝炎:黄疸持续不退大于3周,称为淤胆型肝炎。以肝内淤胆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又称为毛细胆管炎型肝炎。慢性淤胆型肝炎常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不易消退,常伴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升高。
5、肝炎肝硬化:
①根据肝脏炎症情况分为活动性与静止性两型。
活动性肝硬化:有慢性肝炎活动的表现,乏力及消化道症状明显,ALT升高,黄疸,白蛋白下降。
静止性肝硬化:无肝脏炎症活动的表现,症状轻或无特异性,可有上述体征。
②根据肝组织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代偿性肝硬化和失代偿性肝硬化。
代偿性肝硬化:ALB≧35g/L,TBil﹤35μmol/L,PTA﹥60%。可有门脉高压征,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大出血[7]。
失代偿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ALB﹤35 g/L,白蛋白/球蛋白(A/G)﹤1.0,TBil﹥35μmol/L,PTA﹤60%。可有腹水、肝性脑病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
折叠编辑本段临床诊断
有乙型肝炎或HBsAg 阳性史超过6 个月,现HBsAg 和 (或) HBV DNA 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 感染。根据HBV 感染者的[2]血清学、病毒学、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可将慢性HBV 感染分为:
(一) 慢性乙型肝炎
1.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V DNA 和HBeAg 阳性,抗-HBe 阴性,血清ALT 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2.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 和HBV DNA 阳性,HBeAg 持续阴性,抗-HBe 阳性或阴性,血清ALT 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根据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上述两型慢性乙型肝炎也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见2000 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32])
(二) 乙型肝炎肝硬化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的结果,肝组织学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两者必须同时具备才能作出肝硬化病理诊断[8]。
1.代偿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 级。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退或腹胀症状,ALT 和AST 可异常,但尚无明显肝功能失代偿表现。可有门静脉高压征,如脾功能亢进及轻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但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无腹水和肝性脑病等。
2.失代偿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B 、C 级。患者常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腹水等严重并发症。多有明显的肝功能失代偿,如血清白蛋白<35g/L,胆红素>35μ mol/L,ALT 和AST 不同程度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60% 。亦可参照2001 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再分为活动期或静止期[32]。
(三) 携带者
1.慢性HBV 携带者血清HBsAg 和HBV DNA 阳性,HBeAg 或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
抗-HBe 阳性,但1 年内连续随访3 次以上,血清ALT 和AST 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对血清HBV DNA 阳性者,应动员其做肝穿刺检查,以便进一步确诊和进行相应治疗。
2.非活动性HBsAg 携带者血清HBsAg 阳性、HBeAg 阴性、抗-HBe 阳性或阴性,HBV DNA 检测不到 (PCR 法) 或低于最低检测限,1 年内连续随访3 次以上,ALT 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 检查显示:Knodell 肝炎活动指数( HAI) <4 或其他的半定量计分系统病变轻微。
(四) 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 阴性,但血清和 (或) 肝组织中HBV DNA 阳性,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患者可伴有血清抗-HBs、抗-HBe 和 (或) 抗-HBc 阳性。另约20%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除HBVDNA 阳性外,其余HBV 血清学标志均为阴性。诊断需排除其他病毒及非病毒因素引起的肝损伤。
治疗目标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