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麟妻子 李兆麟之子忆父亲 讲述穿越时空的故事
13日中午,当记者在东北农大家5栋属楼里见到李兆麟的儿子李玉时,老人正在翻看某杂志社刚刚邮寄过来的、描写李兆麟将军在黑河战斗史的一篇文章。老人逐字逐句地研读每一个字每一段话,看着那些跳跃在白纸上的黑色文字,李玉感慨万千。
李玉说,父亲的老家在辽宁辽阳地区,自从离开家乡参加革命,李兆麟便与家人失去了联系,长达10多年之久。后来,冯仲云(东北抗联著名将领,解放战争期间任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经过多方打听得知,李兆麟的妻儿还在辽阳,便派人去辽阳把李玉接到了沈阳。
李玉抵达沈阳后,冯仲云告诉他:“你父亲就在哈尔滨,我送你过去和你父亲团聚。”就这样,当年已经17岁的李玉在冯仲云的帮助下,在1945年末与分别10多年的父亲团聚了。然而好景不长,哈尔滨局势紧张,李兆麟不得不把儿子送回辽阳老家。
他让李玉在离开哈尔滨之前,到中苏友协取一张证明,上面用俄文写明李玉是中苏友协的工作人员,赴沈阳办事。在父亲的保护下,李玉顺利地回到了老家,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永远。
李玉说,当年,李兆麟在中苏友好协会工作期间,正是国共两党重庆谈判后的停战阶段。由于特殊环境下的工作,经常与国民党的上层人物打交道。他时时无情地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和平、撕毁停战协议的阴谋,敌人对他又怕又恨。
为了谋害他,在中苏友协门前曾发生过国民党特务错把李钧当成李兆麟杀害的“李钧事件”。为了李兆麟的安全,同志们经常告戒他要提高警惕,李兆麟却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坚强地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直到最后被暗杀。
李玉说,1945年的那次团聚,他在哈尔滨住了几个月,但每天与父亲真正相处的时间却很短。父亲每天天不亮就去中苏友协工作,晚上要到深夜才能回来,很多时候连晚饭都吃不上。李玉很心疼父亲,也很理解父亲,他知道父亲是在为所有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在奔波忙碌。
东北光复后,李兆麟受党的派遣到滨江省政府任副主席,住着十分简陋的旧房间,连张床都没有。警卫员李桂林同志要去买一张床,李兆麟拍着李桂林的肩膀说:“老百姓还没有翻身,咱们要艰苦奋斗啊!来,想想办法看。”李兆麟和警卫员李桂林把两个旧木箱子一并上边放一个草垫子说:“这不是挺好嘛,打游击的时候,我们哪里睡过这么好的床啊!”
在李玉家采访时,室内的简单朴素让记者很难想象这就是将军后代的家。环视李玉的房间,一张双人床占据了房间的一半,一张书桌简陋得让人无从猜测年代的久远,屋子里最多的摆设就是书。李玉认为这么多年来自己的生活一直都很简朴主要是受父亲的影响。
“在哈尔滨解放后,中苏友协这个‘根据地’有力地支援了东北和全国的解放”,李玉回忆道。在中苏友协的组织下,哈尔滨的各个纺织厂都加工棉衣、棉帽,送往前线,军工厂还夜以继日地生产炮弹,支援战争。尤其是李兆麟将军遇害后,哈尔滨人民一夜之间醒悟了,清醒地认识到了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得解放。于是,哈尔滨的很多青年人纷纷参军,加入到了解放东北、解放全国的大军中。
60年后
记者探访中苏友协旧地
李玉告诉记者,他只是和父亲重逢那天去过一次中苏友协,由于年代久远,当时的许多情景已经遗忘。现在年纪大了,腿脚也不好了,他希望记者能替他去中苏友协的旧址看一看。
13日下午,记者带着李玉的心愿来到了中苏友好协会的旧址,现在的哈尔滨市委3号楼。从哈尔滨市委正楼的后门走进去,记者一眼就看到了一座与四周中式建筑风格迥异的两层俄式建筑,工作人员说:“这就是中苏友好协会旧址”。
据介绍,这个小楼大约建成于1921年,如今80多年过去了,这个建筑已经过多次修葺。粉刷一新的水粉色墙壁和深红色的窗棂,已经不见太多过去的印记。但是,站在俄式建筑特有的两米高、一米多宽的楼门前,闭目凝神之间,当年的英雄义士为哈尔滨解放而紧张忙碌的身影仿佛依稀可见。
推开厚重的楼门,一个半螺旋式的楼梯呈现在面前。记者沿楼梯而上,拐角有一扇半落地式的窗户,这个窗户约高两米多、宽一米半左右。记者从窗户望出去,外面是哈尔滨市委的篮球场,几棵粗大的树木矗立在篮球场旁。
不知当年忙碌工作之余的李兆麟将军是否也曾站在这里,远眺天空,思考着革命斗争的局势。走上二楼,左转,是一条20多米长的走廊。走廊的棚顶有4米多高,走在悠长的走廊里,感觉既空旷又幽静。走过一间间的办公室,来到了走廊的尽头,这里是这座小楼的另一处楼梯,楼梯呈螺旋形,盘旋而上。
工作人员说,这座楼还有个地下室,里面有个防空洞。地下室入口的台阶很陡,记者扶着楼梯扶手一步步地数着这些台阶,共有14级,全部是铁制的。地下室的一侧有一个半地下的木门,工作人员说:“这就是防空洞的入口了。”搬走了堵住木门的杂物,打开这扇尘封已久的门,一个幽深黑漆的隧道呈现在眼前。
记者拿出手机照明,摸索着走进隧道。隧道有两米多高,一米多宽,墙壁是水泥砌成的,里面很干燥,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裂纹。继续往隧道深处走,七拐八拐之后,记者已经记不住怎么走过来的了。工作人员说:“这个隧道大概有100多米长,能同时容纳400多人在这里躲避飞机的轰炸。工作人员也说不清楚这个防空洞究竟是哪年建成的,只知道有很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