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妍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坚持一流标准培养经济学学术拔尖人才
自2005 年起,上海财经大学遵循一流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在培养理念优化、优质生源选拔、师资国际化、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不断探索,突破经济学学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明确培养目标,严格准入标准和淘汰机制。一是主动对接中国市场化经济改革的需求。加强培养方案的设计,强调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历史分析能力、量化分析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聚焦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攻关,推动知识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重新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加强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教学,强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学习,开设《资本论》作为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设立《经济数学》等必修课程,加强数理分析课程的教学。
三是创新探索优质生源发现方式。通过举办全国高校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实行博士生申请审核制试点等措施,选拔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学术兴趣和研究潜力的优质生源。四是严格实行学术人才培养考核与淘汰机制。
通过加强资格考试、中期考核,提高博士毕业论文发表要求等,引导学生做高质量研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确保培养质量。及时分流不适合继续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转入应用型人才培养),集中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学术水准和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夯实学术拔尖人才培养的师资基础。一方面,着力构建适应学术拔尖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邀请国际知名专家为研究生开设专业课程。参照海外高校通行的录用师资程序,完善人才招聘流程和体制机制,严格选拔、成规模引进著名高校毕业的优秀博士,并吸收和借鉴“Tenure-track”制度,对于引进的海外博士实施“常任轨”管理和考核,强化人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另一方面,参照“常任轨”制度,变革“国内轨”教师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新聘研究人员”、新进教师首聘期退出机制、师资博士后制度,输送青年教师到欧美著名大学访问进修,加强非常任轨教师队伍建设。
严格教学与学术进程的管理。
一是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体系,为每门课程设计课程提纲,并要求任课教师编写教学大纲、安排期中考试和平时作业。取消原有期初补考方式,实行补考重修制度,要求学生重修,参与该课程的全程考核拿到相应成绩。
二是建立国际化学术交流与科研训练体系。举办7 个经济学系列的每周定期研讨会(已举办 650 多期)和经济史学等多个系列的上海专题讨论,邀请国内外青年学者和资深专家来校报告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向硕博连读生和博士生传播学科最新前沿动态。
三是实行博士生中期报告制,整合各个研究方向的教师资源,从研究意义、文献、实证、理论包括报告技巧等方面对博士论文写作和宣讲进行“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