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琳南方报业 曹轲:新人不要在南方报业“中毒”太深
【编者按】南方报业在过去十年在跨区域合作、跨媒体合作上有过许多举措,但“刊号是别人的,主管是别人的,平台是别人的,合作很脆弱”,曹轲掌舵着的这个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媒体大机器,仍在一步步地尝试着转型与融合。
每年我会给南方报业的新人讲的两句话,今天也给大家分享一下,第一句是不要在南方报业“中毒”太深,第二句就是抓紧时间“犯错误”。
为什么这么说,下面会详细解释一下。
第一个不要“中毒”太深,是因为南方报业的很多报刊办得很优秀,有很多很牛的编辑记者,大家投奔他们去,都是因为很羡慕他们的做法,但我很怕你们去了以后,被他们培训成一个标准的工匠,被传统抹掉了个性,我看到很多同学在工作两三年后,会变得特别粗放,做了很多标准的作品,然后一辈子就这样,我觉得很可惜。
第二个抓紧时间“犯错误”,我希望你们能学习马克思、恩格斯,有什么想法赶紧想,不要到没有想法的时候后悔,40岁左右是可以说的,30岁更加可以说的。前两天我在集团说这两句话的时候,又为一部分人不齿,他们觉得我应该像个领导一样,语重心长的跟大家提一点建议,他们说我说这个话很灰色,所以又遭到了批评。那就换个官样的说法,要大胆创新、大胆突破。
那么我就讲我自己该讲的,讲我自己该做的吧。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例,以对内对外各种形式的合作为例,谈谈我们合作的思路和这几年走过的合作之路,然后通过合作之路谈谈我对融合之道的理解。
南方报业集团现在是14家报纸,9家刊物,6家网站,还有一个出版社,我们现在讲网站还是按数量讲的,有些人觉得有6家网站很牛,其实网站不应该这样多的,南方报业现在大小网站实际超过30个,从一两百个人的网站到一两个人的网站都有,就是说我们原来可能办报纸喜欢多品牌,但是在网络时代也这么干的话,就会造成眼花缭乱,会造成内部的资源分散、人力分散,甚至技术平台都不一样的话,变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就像暨大的各个学院都在同一个校园里,但是互相用不上,虽然是综合类大学,在座的学生也学不到其他学院的知识,那就是内部一定有问题,必须要给大家提供一个我们打通或者共享的空间,比如我在暨大学习本来是想学习更多的知识,后来发现只能学我老师的东西,而学不到别人老师的东西,那我肯定不甘心。
当然中国人的毛病就是喜欢小而全,我现在看到广州的同行还有外省的同行都在这样分散的办网站,比如说广州日报的大洋网,大家都应该知道,办得很好,当年当当网没有出来的时候,大洋书城是很风行的,我们很多人都在那里买书。
但是从去年就有人告诉我,他们要自己再办一个网站,广州日报网,我说为什么,你们不是有大洋网吗,他说不是,大洋网是集团的,不是广州日报的,大洋网被抓到上市公司粤传媒里面,和报纸的呼应上互动性不够,所以要办一个广州日报网。
我当时听了特别开心,因为南方报业走了很多这样的弯路,你等到自己搞得快死的时候,发现别人又跟过来了,然后绕了更大的弯路,特别开心,这个是中国特色,你不要怕,你以为你很慢的时候,其实他们会更慢,你以为你很乱的时候,他们还会更乱。你现在告诉广州日报他还是忍不住,就是我把这话给他们捎过去几次,他们还是说不行,要办,他就没打算从内部搭一个机制把大洋跟广州日报搭起来,还是想忍不住要自己办一个东西,他忍不住。
还是讲我们南方报业,我把南方报业这几年的对外合作分成了三类,一类是跨区域的合作,主要是办报的部分,从十多年前办的新京报开始,到2007年到云南合作办了云南信息报,再到前年开始参加合办的安徽江淮晨报。
我要特别说一下新京报,因为合作结束了,变成过去时了,前年变成了北京市的一家报纸,跟光明日报报业集团没有关系,跟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也没有关系,但他们去年大发善心,按股权投资还给了两家钱,南方报业也拿到了两个亿,我觉得我们是理直气壮应该拿的,但是仔细想想还是觉得很侥幸,人家不给我们也没有办法,这就是合作的背景。
所以中国式的合作有一些毛病,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有属地管理的要求,对于跨区域的合作,我们只能参与联合主办,主管一定是他们,主办是可以改成两家,没有一个好的合作机制支持的话,就算没有外界的困扰,两家也很容易翻脸。如果办得特别好会翻脸,因为有钱赚了,内部就会想,凭什么要跟南方报业这家合作,我们自己做不是更好吗;如果是办坏了,会说你看看叫这帮家伙来搞的这样,所以好了坏了都容易翻脸,这是中国的特点。
还好我们在新京报这事过去以后,云南信息报从2007年到现在,暂时还没有翻脸,但是我觉得哪一天翻脸都不奇怪,你们相信不相信?当然现在两家团队融合得很好,现在每年还是有一两千万的利润,算是不错的,但是我也不能保证他们明年还是合作单位。江淮晨报的合作去年已经黄了,也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我们还没来得及对外宣布战略合作,刚刚过去尝试了一下觉得不错,然后就回来了。
省内的区域合作,这几天也是非常困扰我的东西,从最早的2006年的肇庆市的市委机关报西江日报,他们跟南方日报的合作叫省市党报之间的合作,这两个之间比较正向,都是党委机关报,有很多共同的优势,又有很多同病相怜的地方,但是合作也足足谈了一年才谈下来。对方的团队里会有一些他们自己的想法,譬如,我们自己可能办得不怎么样,但是小日子过得很好,凭什么要跟南方报业合作。
其实这也不奇怪,假如有一天人民日报说要把南方日报变成它的区域板块或者地方合作媒体,我觉得南方报业可能也会不干,中国人的特点就是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吧。梅州日报也属于这样的省市党报合作。要多说两句就是清远日报,这个是去年清远市委与南方报业的战略合作,希望把党报的优势和都市报的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变成一个比较现代的大报,一个主流大报,但合作了一年,问题也出现了,除了两边理念的问题、团队的问题,确实有很多需要重组、协同的东西。
这些对外对内的合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说得好就是联合主办,然后我们派出团队还有资源投入。最大的问题或者缺陷就是刊号是别人的,主管是别人的,这使合作变得很脆弱,这是一个问题。
讲完了报纸的跨区域合作,接下来我要讲现在比较流行的跨媒体合作,第一个就是我们跟海南凯迪网的一个合作,凯迪和天涯都算是比较强大的社区网站。第二个就是跟腾讯合作的大粤网,腾讯现在在全国合作了11家大字头的网站,广东这个地方的网民基础比较好,大粤网做起来两年多了,现在每年两千万的利润,它的PV访问量,用户活跃度都是远远超过其他网站的地方频道或者本地的网站,包括我从业过的南方网,现在南都做的奥一网也没办法跟它比。
单从访问量来讲,广东地区可能第二名到第十名加起来都超不过腾讯大粤网,但是对腾讯来说,它也只是个地方频道而已。大粤网对腾讯来说,盘子不算大,但对纸媒来说,每年一千万的利润分成也是可观的。
一直以来,跨媒体合作中,我们都强调我们的优势是内容,品牌影响力,他们的优势是渠道跟用户,后来发现合作了我们的资源也不一定都能用得上,因为有的网站要的社交资讯和新闻资讯,并不是我们现在大众媒体一直在生产的,包括我们南方网、奥一网,包括我们的大粤网,我们内部的数据还有我们资讯的价值,要重新考虑评估,有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包括南方报业做了60年的报纸的这个数据库,说是内容为王,它有多大的价值,它是不是把报纸扫描的电子版存在硬盘里就完了?没有真正变成大数据的话,价值是很难体现的,没办法变成可以升值的东西。
但我在大粤网后来还发现另外一个有意思的东西,也跟大家分享一下,通过大粤网我看到了腾讯跟新浪的不同,新浪在四川成都办的频道,大概需要200个人,腾讯不需要200人,80个人就能够做同样的事情,那就说明新浪更靠近我们的工业产品—报纸的生产方式,它可能把技术、内容都搞一个很大的团队,但腾讯大粤网相对更像一个互联网企业,它的技术服务支持很强大,销售前端不需要那么多人,内容也是需要很少的人能做到同样的事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我们跟广播电视的合作,也是有一部分黄了,第一个就黄了,我们21经济报道跟央视的《经济之声》的合作,搞了好几年,甚至把它的广告从3000多万做到了9000多万,然后对方就不干了,我们当时还一厢情愿的说下一步一起做栏目频道的内容经营,结果就没有了。
第二个是南都跟广东广播电台栏目的合作,叫做《南都热点 直播广东》,从2009年开始,现在也应该有5年了,这个栏目还存在,但是时间会挪来挪去,据说在广电的栏目中评价还不错,但是没有带来收益,因为前面小时段的广告很难用,只能是品牌的广告。《花港观娱》是我们后来做的视频娱乐节目,大概也是十几分钟,先是放到珠江电影频道,后来放到广州电视台,今年他们又说没地方放了。
广电现在频道特别多,我们也觉得频道有很多其实是办得很烂的,但你要跟哪一个栏目谈合作又特别难,它宁愿烂在家里也不合作。当然我们去了也不一定就办得好,我们做电台的节目,我们记者一开始确实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他就会提前写好新闻稿,去读,读的时候可能声情并茂,但其实我觉得已经完蛋了,因为你在读新闻,不是在说,这个到很晚才改进过来。
南方周末的《60分钟》电视节目,我上次来讲说东方卫视谈成了,本来去年底就可以签约了,后来两边的领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海的媒体的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上海的报业集团也在做其他的动作,栏目的合作以及跟百视通的合作都放了下来,所以现在也在另找电视台合作,但是也不瞒各位说,我看了下,节目做得很好,但是凭什么要你的,包括南方周末貌似名气这么大,风险是不是更大?电视台的老板难免也会这样想事情。
看出来了吧,跟网络、广电的合作,都只能是栏目、频道为主,平台是别人的。最大的收益可能在于学习和培养团队,积累了一些相关行业的经验。
(本文为曹轲在暨南大学传媒领袖讲习班演讲的“融合之路,融通之道”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