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阴道炎的症状 找准病因及早治疗是关键
外阴阴道炎是阴道和外阴的炎症和刺激症状,绝大多数常常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通常从阴道开始,最常见的症状是外阴阴道的痰痒和/或烧灼感、阴道分泌物增加且有异常气味,并不是所有的阴道炎性状态(阴道炎)必然引起外阴刺激症状。宫颈有衣原体感染的患者也可能主诉为阴道分泌物增加,萎缩性阴道炎是绝经后妇女,继发于雌激素缺乏的一种非感染性病因的阴道刺激症状。 诊断
1.病史、症状和体征。
2.微生物学检查 包括细菌、病毒、原虫、螺旋体、CT、UU涂片染色检查,细菌和病毒培养、血清学和免疫学检查。已知,细菌性阴道病(BV)分泌物中出现特征性的线索细胞,pH>4.5,氢氧化钾试验(+)和脯氨酸氨肽酶(+)。 值得指出的是,现代先进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如多聚酶链反应(PCR)蛋白印迹(protein blo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单克隆抗体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准确而及时地诊断妇科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3.组织病理学检查 某些特异性感染病灶,为确定其病因和病理改变应进行组织学检查。如结核、阿米巴、梅毒、尖锐湿疣等。尖锐湿疣的病理特征为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棘细胞层肥厚和细胞异形型,即呈现典型的挖空细胞(koilocyte)特征。棘细胞核染色深而不规则,核周围为椭圆形空白区,该区PAS染色(-)。电镜下,挖空区内糖原颗粒和细胞器缺失,仅有少量核糖体。核染色质凝集,核内可见病毒颗粒。免疫组化和原位PCR技术可对HPV细胞内定位诊断。
4.阴道功能学检查 包括精子细胞生物学和阴道生殖免疫学两方面。
(1)精子细胞生物学检查:性交后试验(Smis-Huhner test),详见宫颈性不孕节。
(2)生殖免疫学检查:包括阴道分泌物中细胞免疫学(巨噬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分群)和体液免疫
症状
1.细菌性阴道病
10%~40%患者无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味,尤其性交后加重,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灼热感。检查见阴道黏膜无充血的炎症表现,分泌物特点为灰白色,均匀一致,稀薄,长黏附于阴道壁,容易将分泌物从阴道壁拭去。
2.念珠菌性阴道炎
(1)外阴瘙痒、灼痛、性交痛。
(2)尿频、尿痛。尿痛特点是排尿时尿液刺激水肿的外阴及前庭导致疼痛。
(3)特征分泌物: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渣样。
(4)外阴炎-地图样红斑、水肿、抓痕。
(5)阴道炎-水肿、红斑、白色膜状物。
3.滴虫性阴道炎
(1)阴道分泌物增多特点: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
(2)外阴瘙痒部位:阴道口和外阴。
(3)若合并尿道感染:尿频、尿急、尿痛,有时可见血尿。
(4)不孕:阴道毛滴虫能吞噬精子,阻碍乳酸生成,影响其在阴道内存活。
(5)检查见:阴道粘黏膜充血,散在出血斑点,“草莓样”宫颈后穹隆多量白带,呈灰黄色、黄白色稀薄液体或黄绿色脓性分泌物,常呈泡沫状。带虫者阴道黏膜无异常改变。
4.老年性阴道炎
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等,常伴有性交痛。
5.幼儿性阴道炎
主要为阴道脓性分泌物及外阴瘙痒。
治疗
1.细菌性阴道病
治疗原则为选用抗厌氧菌药物,主要有甲硝唑、替硝唑、克林霉素。
(1)口服药物:首选甲硝唑。
(2)局部药物治疗。
(3)性伴侣不需常规治疗。
2.念珠菌性阴道炎
(1)消除诱因:若有糖尿病应给予积极治疗,及时停用广谱抗生素、雌激素及皮质醇。勤换内裤,用过的内裤、盆、毛巾均应用开水烫洗。
(2)局部用药:咪康唑栓剂、克霉唑栓剂、制霉菌素栓剂。
(3)全身用药(反复发作或不能阴道给药的患者):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
(4)性伴侣不需常规治疗。
(5)妊娠合并假丝酵母菌阴道炎局部治疗为主,禁用口服唑类药物。
3.滴虫性阴道炎
(1)阴道局部用药:甲硝唑阴道泡腾片或0.75%甲硝唑凝胶,1%乳酸或0.5%醋酸液冲洗可减轻症状。
(2)全身用药:初次治疗可选甲硝唑,一旦发现副作用应停药。甲硝唑用药期间及停药24小时内,替硝唑用药期间及停药72小时内禁止饮酒,哺乳期用药不宜哺乳。
(3)性伴侣应同时进行治疗,治愈前应避免无保护性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