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的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全面总结

2017-07-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二)识别短语(三)理解句子结构,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有时甚至要参看历史材料.P21/P143. 代词:总的说来,英语代词用得多,汉语代词用得少.因此,英译汉时,有些代词可以不译.汉译英时则要在适当的地方增加代词,特别是物主代词.P254. 形容词和副词在英语里是两个非常活跃的词类.英语有些词的用法和汉语是一致的,用起来不困难.但也有些词,特别是副词,用法和汉语不同.P275. 把握全篇而后译.翻译大体上分理解.表达和校核三个阶段.要读懂原文,光靠从词汇.短语和结构三个方面去弄懂,是不够的,还必

(二)识别短语(三)理解句子结构,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有时甚至要参看历史材料.P21/P14

3. 代词:总的说来,英语代词用得多,汉语代词用得少。因此,英译汉时,有些代词可以不译。汉译英时则要在适当的地方增加代词,特别是物主代词。P25

4. 形容词和副词在英语里是两个非常活跃的词类。英语有些词的用法和汉语是一致的,用起来不困难。但也有些词,特别是副词,用法和汉语不同。P27

5. 把握全篇而后译。翻译大体上分理解、表达和校核三个阶段。要读懂原文,光靠从词汇、短语和结构三个方面去弄懂,是不够的,还必须把握全篇 所谓翻译,是翻译意思,而不是翻译词句。只要抓住了意思,译文在词句上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译文在内容上要忠实于原文,在语言上要readable这样的译文才是好的译文. P36/p45

6. 重复与代称:英语不喜欢重复,如果在一句话里或相连的几句话里需要重复某个词语,则用代词来代替,或以其他手段来避免重复。 汉语不怕重复,连续使用某个词语是常见的事。 汉译英时要千方百计避免重复,多用代称;英译汉时则要少用代称,多用实词。英语有时在句子里先出代词,然后再出它所指的人或物。汉语一般总是先出实词,然后才用代词p60

7. 我国的翻译事业最初是从翻译佛经开始的。东汉时代,天竺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四十二章经》,这是我国现存佛经中最早的译本。 释道安:主张直译《四阿含》《阿毗昙》,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和弟子僧肇 译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花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 倾向于意译,常对原文加以改动,以适应中国的文体。

他的译法虽然灵活,态度却很谨慎。因此他的译文既准确又流畅。C .玄奘:倾向于直译,他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玄奘是唐高僧,俗称唐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曾游学天竺,回国后翻译了大量经卷。 P101

8.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首次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在我国近代翻译理论中最有影响的,天演论原文:T.H.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他还翻译了《原富: A.Smith,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Wealth of Nations》、《群学肆言:H.Spencer Study of Sociology,》、《法意 C.

D.S. Montesquieu, L’esprit des Lois.》、《穆勒名学:John Stuart Mill, System of Logic.》等。严复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哲学的人是严复p112 在“翻译三论”一文中提出“雅”应当作为“得体”来理解的是周煦良.p113

9. 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一条新的标准。他写道:“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彻底和全部的化说不可实现的理想,只能作为一种努力的目标,而且限于文学作品。

10. 鲁迅与瞿秋白:在理论方面,鲁迅曾针对当时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的提法,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主张。瞿秋白认为: ”信”和”顺”不应当对立起来… 这里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创造新的表现方法,就必须顾到口头上‘能够说得出来’的条件。

鲁迅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p139

11. 郭沫若与茅盾:在我国,从二十年代开始从事翻译工作,到五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还在讨论翻译问题的,大概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郭沫若,一个就是矛盾。

1).郭沫若主张翻译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郭沫若认为文学翻译上所谓的“雅”,不是高深或讲修饰,而是文学价值或艺术价值比较高。.1954年郭沫若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