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将建地方戏曲剧种数据库 创新“以师带徒”方式

2019-02-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济宁素有"戏乡艺海"之称,目前拥有山东梆子.四平调.枣梆.豫剧等9大地方戏曲剧种.为促进戏曲发展.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前,市政府出台了

济宁素有“戏乡艺海”之称,目前拥有山东梆子、四平调、枣梆、豫剧等9大地方戏曲剧种。为促进戏曲发展、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前,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好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增加戏曲发展投入、培养戏曲人才,不断提高戏曲艺术服务群众综合能力和水平,实现精品剧目不断涌现的戏曲事业发展新局面,推动戏曲艺术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列入非遗名录的地方戏剧种实施抢救性记录摸清家底,方能保护传承。下一步,济宁市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同时建立济宁市地方戏曲剧种数据库,对列入国家和省、市、县级非遗名录的地方戏剧种,实施抢救性记录和保护工程,对各代表剧种老艺术家的代表作品进行数字化记录和储存。戏曲的传承往往需要“帮”、“带”,济宁市下一步将扶持一批稀有剧团,支持院团进行“以团代传”,扩大传承的范围。建立戏曲理论研究队伍,加大对戏曲评论人才的培养,扩展地方戏曲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形成百家争鸣的艺术创作氛围。开展实施“济宁舞台艺术精品剧目评选和扶持工程”,在全市范围内评选优秀戏曲创作剧目,纳入全市重点剧目扶持范畴,进行资助并跟踪督导。对已经立上舞台的优秀大型戏曲剧目和各类小型精品剧目进行奖励扶持,扶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实施大型剧目创作生产。积极争取扶持资金,建立济宁市艺术创作优秀剧本库,通过鼓励原创、整理改编、买断移植等方式,增大优秀剧本存量,鼓励作者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健全戏曲艺术家采风创作的保障机制。围绕“中国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和谐稳定、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重点题材,组建创作班子推动剧目走向省级、国家级戏曲平台。升级改造百姓大舞台,安排资金用于设施购置和更新下一步,济宁市将努力实现每个县(市、区)有一个专业剧团,没有专业院团的县(市、区)要积极创造条件恢复建团。市直各院团和县(市、区)专业院团至少有一个专门排练场馆,鼓励群艺馆、文化馆(站)等,通过资源共享、项目合作等方式,为民营或庄户剧团免费或低价提供排练演出场所。把室内简易戏台纳入镇、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范围,每个乡(镇)至少有一座集会议、培训、排练和演出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礼堂”。结合当地民俗风貌和历史文化,打造一批高标准带有浓郁地方风情的乡村大戏台。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演出设施设备的购置和更新。各县(市、区)要对当地具有突出艺术特点、具备发展潜力的艺术团体给予关注,在演出场所、演员培养、设备更新等问题上给予帮助和扶持,逐步形成以专业院团为主、民营和庄户剧团为补充的各类戏曲院团共同繁荣的局面。对转企改制戏曲表演团体市山东梆子剧院及县(市、区)有关院团依法落实国家有关税费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可以享受小微企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教育附加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优惠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型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通过项目资助、赞助活动、提供设施、建立专项基金等形式参与扶持地方院团尤其是戏曲院团的传承发展,对做出积极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推荐优秀人才进修深造,鼓励高校开设戏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济宁市将重点培养新时期新一代戏曲领军人物,支持优秀中青年戏曲演员、编剧等拜知名老艺术家为师学艺,推荐优秀戏曲人才到高等艺术院校进修深造。常态化举办表演、编剧、导演、作曲、灯光、舞美、院团经营管理人才等各类艺术人才培训班,建立健全艺术人才体系。健全现有戏曲名家收徒传艺机制,创新“以师带徒”、“家族传承”等戏曲艺术传承方式。保留事业性质和划转为研究类、传承保护类机构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引进优秀戏曲专业人才,对符合国家和省、市有关高端人才培养引进工程条件的戏曲人才,特人特招、特事特办。鼓励济宁学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济宁市技师学院等高校开设戏曲专业,面向社会招收戏曲学员,落实优秀学员进院团等就业优惠政策,鼓励戏曲专业学生继续深造学习。逐步在全市中小学普及戏曲通识教育,鼓励中小学特聘戏曲专家和非遗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戏曲教师,建立戏曲社团或兴趣小组,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剧场观看戏曲演出。充分主流媒体开设戏曲专栏,创新“互联网+戏曲”模式。发展各类戏曲爱好者协会、票友协会等群众性组织。此外,筹划成立济宁市地方戏曲保护传承中心,完善戏曲人才保护和引进机制。对“千场大戏进农村”等公益性演出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将“一校一年一场戏”、剧场公益性戏曲演出等项目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加大对剧场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演出场馆资源,推动戏曲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