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庆来•华罗庚•陈景润
与华罗庚不同,著名数学家熊庆来是科班出身,不仅就学于云南省高等学堂,而且在法国格诺大学、巴黎大学等大学攻读数学,获理科硕士学位。1934年,他用法文撰写的《关于无穷级整函数与亚纯函数》发表,获得法国数学界的交口赞誉,并以此获得法
博士学位。这篇论文中定义的“无穷级函数”,国际上称为“熊氏无穷数”,被载入世界数学史册。回国后,熊庆来在多所大学任教,担任过清
教授和系主任、云南大学校长。从1957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作为学者,熊庆来潜心研究,不断推出成果。作为教育家,熊庆来不遗余力地发现和培养人才。我国许多科学家,如数学家许宝騄、段学复、庄圻泰,物理学家严济慈、赵忠尧、钱三强、赵九章,化学家柳大纲等都是他的学生。七十多岁的时候,他仍抱病指导了杨乐和张广厚,这两人后来也成为数学家。尤其是他不拘泥于学历和文凭,发现并培养华罗庚的经历,值得那些只重文凭的人好好反思。那是在1931年,时任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的
教授在《科学》杂志上看到了华罗庚的一篇文章,题目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这篇文章是
教授推荐他看的,文章虽然只有三页,但言简意赅、十分清晰地阐明了“不能成立”的理由,而且文风很好,诚恳而谦逊。熊庆来非常重视,觉得这位作者不简单,于是四处打听。熊庆来秉承的是中国自古以来惜才爱才的优良传统,这在当时其实并不稀奇。就像陈寅恪在考卷中发现钱伟长是个人才后,便也是迫不及待地想见到这位学生。但华罗庚的情形显然与钱伟长并不相同,他是个失学青年,虽然上过黄炎培等人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但不久就因为家境贫寒而辍学。他只是凭着刻苦的自学,在数学领域中摸索着前进。
在熊庆来找到华罗庚的时候,华罗庚刚得过一场可怕的伤寒病。全家人到处借钱、典当,想尽办法为他求医看病,又幸得妻子日夜精心照料,使他终于摆脱病魔。即便如此,华罗庚仍落下瘸了一条腿的后遗症,其家境贫寒也是可想而知的。熊庆来了解到华罗庚的处境,写信约他见面交谈。1931年8月,清华大学,熊庆来热情地接待了满脸病容的华罗庚。交谈中,熊庆来迅速发现了华罗庚的才华和潜力,这是“一匹典型的千里马”呀!熊庆来下决心帮助这位年轻人。
不久,华罗庚被聘担任清华大学算学系办公室助理员,每月工资为四十大洋,并允许他旁听大学的课程,算学系的图书馆也由他管。第二年放暑假,华罗庚回家探亲。临别时,熊庆来害怕华罗庚不回来,特地叮嘱道:“你可一定要回来呀!别嫌这儿的钱少,以后会给你加的。”其实,华罗庚在家乡累死累活也只能挣到十八大洋。更何况,他能够在清华大学这样的最高学府从事他的数学研究,这是他感到最幸运的事!1933年,清华大学算学系破天荒地聘请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为助教。这自然会受到一些人的非议,但熊庆来顶住了压力。叶企孙院长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叶企孙说:“清华出了个华罗庚是一件好事,不要被资格所限定。”
教授的着力培养下,华罗庚更加刻苦钻研,展露出更多的才华,受到了包括外
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维纳教授)的器重。
1936年夏,在熊庆来等人的支持下,由清华大学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
1937年,在国难当头之际,华罗庚放弃优越的学习条件,没有获得学位便回到祖国。由于他发表过的高水平的文章,西南联大聘请他为数学系主任。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华罗庚白天讲课,晚上在微弱的菜油灯下进行着数学攻坚战,最终写出了数学名著《堆垒素数论》,受到了国际数学界的重视,使他进入了世界知名学者的行列。
华罗庚为中国科学界乃至世界科学界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他的学术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被评为中国科学一等奖;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指王元)方法”;他写出了二百篇学术论文,十部专著,其中八部被翻译成外文,有些已成为数学经典著作;他还撰写了十余部科普作品,为科学普及做出了成绩。不仅如此,华罗庚还是我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科学家,他在全国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简称“双法”),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受到***、***、***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在华罗庚不断取得成绩的时候,他始终对熊庆来怀着感恩之情。熊庆来是他的伯乐,如果不是熊庆来,华罗庚再有潜力,又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