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头白斑图片展示 了解常见的临床表现及预防方法
众所周知,舌黏膜上的白色斑块,按其恶变倾向分为良性的白色角化症和恶变前期病变的白斑。口腔白斑的发生与烟、酒、慢性摩擦及喜吃烫、辣食物等嗜好及饮食习惯有关。白斑是一种口腔癌前病变,一般好发于40岁以上者。白斑转化为癌,一般常发生于出现白斑后2~4年,但恶性转化率似乎与患者的年龄无关,主要与局部是否继续受到物理化学刺激有关。男性多于女性。
舌白斑多发生于舌背、舌腹或舌缘,白斑界限清楚,稍高于黏膜表面,颜色为乳白、灰白或微黄的白色。病损表面可粗糙不平或有颗粒增生,或呈疣状突起,或糜烂。也可在白斑中散布着一些发红区域。白斑可分为四种类型。
1.均质型
病变为白色斑块,微高出黏膜面,表面略粗糙,呈皱纸状,无自觉症状,或有发涩感。
2.疣状增生型
白色斑块,厚而高起,表面呈疣状突起,质较硬有粗糙感。
3.颗粒型
发红的黏膜面上有细小、高出黏膜的白色颗粒状角化性变,似绒毛。
4.糜烂型
白色斑块上有糜烂,可有溃疡形成。有明显疼痛。
预防
戒烟忌酒。常吃烫、辣食物对口腔有危害。因此,有烟酒嗜好或者有喜烫、辣饮食习惯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人到中年后,每隔6个月去医院检查口腔。
平时要勤观察自己的口腔黏膜,有无白色的无法祛除的粗糙斑块。
2.经常注意口内有无破损牙及过锐的假牙,因锐利的边缘可刺激舌缘,诱发白斑。
3.要经常注意白斑的变化,如白斑周围出现红斑、斑块变硬,甚至有出血、溃疡等现象,即是潜在恶变的早期征兆。希望以上介绍的各种方法能够真正切实有效地帮助到大家,感谢各位的阅读,希望大家都能够早日解决自己的烦恼!
艾滋病的舌头毛状白斑一般发生在舌的外侧缘,且毛状白色,不易擦掉。
病理
上皮增殖,表面过度角化,多数有毛状突起,棘层增厚,细胞气球样变性,可见空凹细胞,偶伴轻度不典型增生。PAS染色可见念珠菌。电镜检查可见EB病毒。
临床表现
口腔毛状白斑病损为白色斑块,或为白色不规则的皱褶状,形成似毛绒地毯样表现。病损大小不一,不易擦掉,可出现溃疡。好发于舌外侧缘,多为双侧(so%)。其次见于颊、口底、软腭、牙龈和扁桃体。患者通常无自觉症状,或伴有烧灼感及疼痛,味觉减退。
此外病人还有艾滋病相关综合征的表现如长期中低度发热、疲乏、HIV抗体阳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