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的子女 从家书看刘少奇教育子女的几个观点

2018-03-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从家书看刘少奇教育子女的几个观点[摘要]刘少奇1950年至1963年间写给子女的书信有多封存世.在这些家书中,刘少奇提出了许多家庭教育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个:"解决世界观问题是很要紧的";"丝毫不搞特殊化";"解决思想问题,不能操之过急".这些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刘少奇在子女家庭教育方面的优良风范和高超艺术,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关键词]刘少奇;家书;家庭教育[中图分类号] A841 [文献标识码] A翻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刘少奇的生平卷宗,

——从家书看刘少奇教育子女的几个观点

[摘要]刘少奇1950年至1963年间写给子女的书信有多封存世。在这些家书中,刘少奇提出了许多家庭教育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个:“解决世界观问题是很要紧的”;“丝毫不搞特殊化”;“解决思想问题,不能操之过急”。这些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刘少奇在子女家庭教育方面的优良风范和高超艺术,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刘少奇;家书;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 A841 [文献标识码] A

翻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刘少奇的生平卷宗,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刘少奇与子女们书信往来频繁。在这些书信中,刘少奇针对子女思想、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耐心细致地举事例、摆事实、讲道理,与之交流与探讨,使子女得到教育和启迪。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正是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家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刘少奇在子女家庭教育方面的优良风范和高超艺术。其中许多观点和做法,值得我们长久学习和体会。

“解决世界观问题是很要紧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青年彻底涤清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信仰、旧思想,树立新的世界观,使他们的思想清朗起来,成为教育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刘少奇十分重视子女世界观的改造,要求子女坚持唯物史观,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他经常教育子女,要“抛弃一切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思想”,“下定决心,同劳动人民一道”,“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次子刘允若在留学苏联期间一度存在个人主义思想,与同学关系不太融洽,刘少奇分别于1955年5月6日、6月20日,1956年1月21日、2月1日连写四封长信劝解开导。

这还不够,1960年3月6日,刘少奇又在王光美写给刘允若的信中将他的问题加注为“主要是由于世界观问题没有解决”,建议他通过回国参加整风学习,来解决思想上的问题,这样“心情就可能会舒畅一些”。在刘少奇的帮助和教育下,刘允若摆脱了个人主义思想,顺利完成学业,成长为国家建设的合格人才。

在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过程中,往往遇到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问题。对此,刘少奇告诫子女,个人利益、暂时利益是要照顾的,但在同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有矛盾时,就要把暂时的、个人的利益牺牲一些,有时就要吃点亏,这就叫有远见,有理想。

(参见《刘少奇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76—477页。)留学苏联的长子刘允斌学业即将结束时,刘少奇特意写信对他说:“祖国和人民等待着你的归来。

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能无条件地牺牲个人的利益而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 刘振德:《我为少奇同志当秘书》,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55页。)在父亲的教导下,刘允斌作出了顾全大局的选择,回到祖国投身于原子能科技研究事业。

在自述和写给子女的信中,刘少奇语重心长地指出:“如果把名利当作理想,这理想是庸俗的,青年要有高尚的理想,就是为了六亿人民的幸福,宁肯自己吃亏,当建设时期的游击队、侦察兵,做建设时期的开路先锋,不怕吃苦,准备在野外干几十年,最后人民会信任你们。

”(《刘少奇自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81页。)“你能如此做去,你就会获得成功,而你个人所需要的一切,也将会获得满足。

”(刘少奇写给儿子刘允若的信,1958年9月9日。)他的这些话虽然通俗,却诠释了这样的深刻道理: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在为集体利益作出贡献的同时,个人的价值和幸福感也得到了实现。

“丝毫不搞特殊化”

刘少奇在以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来约束自己行为的同时,也严格要求子女,告诫他们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是国家领导人的子女,就搞特殊化,而要自觉抵制各种特权思想的侵蚀,“丝毫不搞特殊化”,自立自强,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奋斗获得事业成功、创造美好生活。

他认为:干部子弟容易骄傲,特权思想重,恰是这些人首先应该到农村去锻炼,不然很危险,会变坏的。(参见刘少奇在中共湖南省委负责人汇报文教工作时的谈话,1957年3月20日。)

育人于勤劳节俭、艰苦奋斗之中一直是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刘少奇认为:勤俭是一种美德。“学校和家庭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集体主义思想。”(刘爱琴:《我的父亲刘少奇》,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1页。

) 在家庭教育中,刘少奇始终注意这一点,他身体力行,厉行节约,给子女和亲属们作出表率,并要求他们也这样做。刘允若在苏联学习期间,刘少奇夫妇给他寄去一双新鞋,在信中还特意嘱咐他“把上次买的大半号的鞋给允斌或托人带回”。

实际上,孩子们从小就已经习惯家中这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人每年只能买一双新鞋。王光美亲生的4个孩子中,刘源是唯一的男孩,但他在生活上没有丝毫的特殊。他用的铁皮铅笔盒,也是姐姐传给他的,后来连盖都盖不上了,就用一根橡皮筋勒着,继续使用。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在批评与自我批评面前,谁也不能例外。“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刘少奇一贯重视批评和自我批评,认为这是“我们民主生活的一种极重要的表现”(《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3页。

),把能够接受人民的批评监督作为一个好党员、好干部的重要标志,同时他也以这一标准来规范子女的行为,教育子女要通过接受批评和监督来提高自己。1955年7月6日,留苏学生恽希仲致信《人民日报》,对留苏学生中某些高干子弟的不良行为提出批评:“对干部子弟的教育,父母和接近干部子弟的首长负有不小的责任”,并建议“不要姑息干部子弟,并取消他们的特殊待遇”。

刘少奇得知此事后,亲自写信答复他:“你关于加强对干部子弟的教育和取消对干部子弟的特殊待遇的意见是完全正确的。

我赞成你的意见”(刘少奇给在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的中国学生恽希仲的复信,1955年8月11日。),并针对干部子弟的个人主义问题向恽希仲作诚恳的检讨。

一位国家主席亲自写信正面回应普通群众的批评并勇于作自我批评,体现了刘少奇作为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凛然正气。针对刘允若留苏学习期间因为周围老师和同学的批评而产生不满情绪,刘少奇在写给他的信中引用鲁迅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引导他克服不满情绪,改掉只能听人奉承赞扬,不能受人批评监督的毛病,保持谦逊态度和自我批评精神。

“解决思想问题,不能操之过急”

当子女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刘少奇总是平等地、设身处地地与他们进行思想沟通与交流,并由此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和思想状况,因材施教,就事说理。每次在外地工作的子女们回来,刘少奇都请他们讲所见所闻,谈所思所想,及时帮助解决子女们遇到的各类问题和困惑。

他认为,“人的思想是可以改造的,但思想改造是长期的,并且是艰苦的,必须有决心和毅力。解决思想问题,不能操之过急。一次不通两次,两次不通三次” (刘爱琴:《我的父亲刘少奇》,第304页。)。

在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中,刘少奇尽量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大道理化为涓涓细流,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说服教育的目的。为了帮助子女明确无产阶级价值观的准确内涵,刘少奇在家书中多次使用了“吃小亏、占大便宜”的表述。他在1955年5月写给刘允若的信中指出:“不要怕自己吃了一点亏,不要去占别人的便宜”,“要肯于为大家的事情吃一点亏”。

(《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28页。)1960年1月,刘少奇再次详细阐述这一观点,并指出,占小便宜,吃大亏;吃点小亏,占大便宜,这是合乎马列主义、无产阶级世界观的。

“吃亏”、“占便宜”这类的表述,初看有些市侩哲学的意味,但如果结合刘少奇在同一时期与子女的书信和谈话,不难分析出,这一通俗而形象的表达实际上说的是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关系的大问题,由于交流对象是子女,刘少奇就采用了“吃亏”、“占便宜”这样通俗的提法,使子女更易理解和接受。

在刘少奇与子女的交流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事实证明,这样的交流、教育方式,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管理和教育自己的家庭,可以从一个侧面体现领导干部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水准。通过这一封封真切质朴的家书,我们感受到的是刘少奇作为一个父亲对子女的浓浓情意和殷殷期望,作为一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坚强党性和崇高风范。今天再读这些家书,仍能体味良多。﹝作者魏芬,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