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贾平凹 贾平凹 浮躁 读后感
第一次知道《浮躁》是在我乡下的姥姥家。那时我在上小学。有一段时间,收音机里每天都在联播这书。什麽金狗,雷大空,小水,英英,说书人说的上瘾,我却只记得是讲农村的事。到我上高中的时侯,贾平凹已是大名鼎鼎,我趁着闲暇又专门去图书馆借阅它
记得当时借的那本书是白色封面,扉页上写着此书曾经获得美国的美孚飞马奖。我用了两天把它看完,感觉写的非常好,一好在文字好,故事有一气合成之感,二好在于内容非常真实,大胆出位。作者借商州这个虚构的地方,虚构了一个叫金狗的文学青年,再通过他的务农,参军,婚恋,州报记者,乃至最后辞职跑河运的坎坷经历展开了一幅世俗社会的风情画。
在书中,作者对世道人心,对改革开放,对红军干部均表达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尤其是他写党的高级干部中的腐-败,敢于写到地厅级,省级,这在当时是石破天惊的。
此书出来以后,作者旋即受到争议和批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作者感到不小的压力。这种压力使作者生病,使家人着急。但好在此书在美国获得大奖,墙外开花墙内香,加上作者写的确实是社会实情。不久又重新获得官方和舆-论的青睐。
浮躁这本书实际上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写成的,尤其是书的前半部分,和作者本人早年的经历基本雷同。作者后来出了本书,叫我是农民,如果对照浮躁来看,就知道金狗身上有太多作者的影子。小水的原型就是现实中作者的初恋,樱樱的原型就是作者后来的订婚对象,矮子画匠多少有作者父亲的影子,而田中正还有那些省地级干部的刻画则多少是作者家乡和工作后所接触到的各类领导的组合。
作者以他早年在农村近二十年的生活经历,真实的再现了农村人的愚昧自私善良,部分领导干部的假公济私和政治手腕,以及基层的干群关系,群群关系,读来令人拍岸叫绝。
贾平凹现在已经是功成名就了,后来他又出了很多书。其中怀念狼让人看不懂,废都则近乎金瓶梅,不过这只会增加他的知名度。他每出一本书都能引起观众的期待和争议,原因实际上是他敢于走在别人的前面,敢于写敏感题材和道他人所不愿道,不敢道。贾平凹的成功其实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作家除了勤奋和天赋之外,还要敢于立于风口浪尖,敢于面批评和压力,在谤满天下的后面就是誉满天下。
贾平凹先生论散文,首先第一点强调的是:要作我文。不走流行的道路,不重复别人的老调,我想这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当有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不盲从既有的观念,文章展示的是个人独到的生命体验;二是观察和想象,要体察生活中最细微的细节,文学作品对于人的性格的塑造,正是在这细微处的差别,而想象则是一个写作者必具的功力。
而这种功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是只能自己从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这如同习武一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三是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通过语言来表现内容,这一点无需置疑。所以他论散文的重点集中在语言上。对于语言来说,高度的技巧是无技巧,但“文无定法,大体须有”,这个“有”强调的是基本规律,大致可以总结三条:一用长短句交错变幻来表现情绪;二活用动词;三巧妙搭配虚词。
这样的美的语言来源于向传统古典文学的继承、学习,更源自于向民间俗语的采集和揉合。其语言,古朴、拙厚、旷远,“忠实着生活,又突破生活的极限,工笔而写意,含蓄而夸张。
”读贾平凹的散文,最能读出这种化俗为雅、亦俗亦雅、雅俗共赏的特点。他的散文,没有那种装腔作势故作深奥的姿态,“真正的艺术来得这么的单纯、朴素、自然、真切!
”(贾平凹语)纯熟的语言技巧使得他的散文收放自如、得心应手,“大抵如行云流水,随物赋形,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东坡语)第三当是突破文体的界限,将散文、小说和诗歌三者的特点互相借鉴、彼此融合,形成独特的文风。形成重精神,重情感,重气韵的个性化特点。
成功不远,重要的是你要付出辛勤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