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聚仁书话 曹聚仁话上海春秋:上海早年的洋文报

2018-01-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文化名人曹聚仁于上世纪60年代初,在香港的<循环日报>上开写专栏,向海外读者介绍上海的历史沿革,结集出版为此<上海春秋>,不失为精彩的上海地

文化名人曹聚仁于上世纪60年代初,在香港的《循环日报》上开写专栏,向海外读者介绍上海的历史沿革,结集出版为此《上海春秋》,不失为精彩的上海地方史志随笔集。论者评为“极有裨于上海史料,同时又是极有兴味的小品文字”。我们选摘“报坛旧话”章节中有关早年外文报刊的内容以飨读者。

最有势力的《字林西报》

中国的新闻事业,洋人开的头,即如最有名的《申报》、《新闻报》,起先也还是洋人创办的。

至于洋人办的洋文报,那是《北华捷报》开头的。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夏间,英人奚安门,他是一家商店的驻沪代表,忽然对新闻事业发生了兴趣,创办那一份周报,他自己一手主持,便于那年8月3日出版。他努力办了五年,到1856年3月,他抛下最后的一张纸,在病床上死去了。

他的后继者把这份报纸扩展下去,随着英国殖民事业的扩大,又增刊了《最高法庭与领事公报》。接着又出了一种日报,名:《航务商业日报》。到了1864年7月1日(清同治三年五月二十八日),这份日报改为《字林西报》;《北华捷报》依旧每周刊行,倒成为《字林西报》的附刊了。

上海之有《字林西报》,仿佛香港之有《南华早报》,在洋人办的洋文报中乃是最有势力的一种。《字林西报》,可以说是纯英国风的报纸,在上海为工部局的喉舌,在上海租界颇占势力;其言论,常常和我国人的观念相反,可以看出英国绅士们的意向,直到1949年,终于停刊了,也可说英国殖民命运在中国的终结。

《字林西报》从前在汉口路,后来搬到九江路,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才搬到外滩十七号,和那炙手可热的汇丰银行为邻,正代表英国在中国殖民的两股大势力:金融与舆论。《字林西报》事业发展时期,有一位大众所称的“巴柏叔”,是很重要的,他名李德立,他是英人中的首要人物,做过茶商,也做过上海电力公司秘书和A·D·C剧团台柱,1880年(光绪六年)任工部局总董,1889年以后,任《字林西报》主笔。

他爱在黄浦滩边散步,呼吸江潮及四野空气。

许多洋资本家打滩边码头的主意,他以工部局总董地位,领导着反对那种损害自然美的企图。黄浦滩头,这一清静环境,倒是他保留下来的。“巴柏叔”乃是上海人所熟悉的一个洋人,他爱好和街头人士闲谈,颇懂得中国人的心理。这倒是一种很好的记者风度。

《字林西报》的突飞猛进,和路透社在远东的伸展密切相关,它是上海最先独家采用路透社电讯的英文报纸,因此,别的洋文报都不能和它竞争了。

《文汇报》的初源——《水星》

1875年(清光绪元年)英人开乐凯,他生于英国萨福克,十余岁时就随同意大利加力波从军于欧洲大陆,后来服役于英国海军,再后又投身于南美共和国的海军。1861年开始到了远东,身经下关鹿儿岛之役。其后六年,他倦于海军生活,乃在日本经商。

他的好动心理,驱使他到了上海,开始对新闻事业发生了兴趣。那时,上海有一家英文晚报,名《上海差报》,由名记者费烈德·巴尔福做总编辑。1879年,巴尔福应北京同文馆之聘,担任文学教授。《上海差报》预备改夕刊为晨报。开乐凯动了办夜报的雄心。

他的夜报名叫《MERCURY》,“这个字的含义非常有趣,它是解释为‘水星’,又是商业之神,见罗马神话。把它当作普通名词用,它又可解作‘报纸’或‘买报者’,如用作一种新闻纸的名称,可真妙极了。”开乐凯又把这份报题了一个中文名称叫《文汇报》。(抗战时期的《文汇报》,便是沿袭这一报纸的中文名而来,也就是今日上海《文汇报》和香港《文汇报》的初源。)

英文《文汇报》出版于1879年4月17日傍晚(清光绪五年三月二十六日),那份准备改为晨刊的《上海差报》,便受了一激,打消改晨刊之意,跟《文汇报》竞争起来,结果,还是《文汇报》取得了胜利。到了1889年,《上海差报》的馆主,将它的招牌和印刷机,都出让给《文汇报》了。

一位朋友,在—家公寓,发现了一份1885年8月10日(光绪十一年七月一日)的《文汇早报》,才知道这份晚报也曾刊行过早报的,只不知发行了多久。在那一张上有一段有趣的话:

毕林启事

经过多年之熟虑,我已经断定一生中三件最困难的事情:(l)带一把活的鳗鱼,上峻峭的小山而不泻掉一条。(2)扮演一个公正人于一场狗斗时而不发疯。(3)编辑一张报纸。

而后者较前两者为尤难。

他们毕竟是懂得新闻工作的艰辛的。

法文《上海日报》

法国人用法文出版的第一种法文报,叫《上海新闻》,始于1870年12月5日(清同治九年闰十月十三日)。执笔者比埃,他的幕后支持者正是法租界公董局,局方决定将每次常会会议记录交给《上海新闻》发表。第二年3月间,一位年老的巴黎天文台助理员,名兰璧茜(他到东方来任北京同文馆教授),他在上海创办一种法文报,叫《进步》。

他有意和《上海新闻》吵嘴,吵得很厉害,经过一年之久,《进步》停刊了,《上海新闻》也停刊了。那是1872年1月的事。

接在《上海新闻》之后,法国人曾出过一种《上海差报》的周报,只出了三期,也就不再出版了。一直到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又有法文的《上海回声报》出版,出了十个月,又停刊了。其间停了十多年。到了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才有《中国差报》出现。

报馆设在福州路,并不在法租界。主笔是卡史退拉和雷墨尔。那年9月间,《中国差报》改名《中国通信》,由雷墨尔独任主笔;到1897年4月间,改为日报。那年7月间,由法国三德堂(三德堂乃是天主教神父的资产总机构)所收买,改名为《中法新汇报》。

这份《中法新汇报》,主要成为宗教性的宣传刊物,他们丢开了国际性和地方性的新闻,只留着宗教性的新闻。慢慢地政治性新闻走进这份报纸,而教会掌权者,一直不欢喜这一性质的转变,他们认为混合着政治和宗教,乃是一件困难多而不容易讨好的事。于是经过了长时期冲突,乃于1927年7月10日停刊。

在上海的法国侨民,他们迫切需要一份新的报纸,走的是另一路线,即是抛开宗教路线。法国旅华商会如此决定了,乃组成另一报业公司,派黄德乐到巴黎去物色一位受过新闻学训练的助手,他们于1927年12月间回到上海,法文《上海日报》便这么产生了。这份报纸,在短短几年之中,在远东的法国人群中建立了崇高的地位。1929年,它的销数只有三百五十份,到了1934年,便每天出版两大张至四大张,销到二千份以上。

法文《上海日报》有一口号是:“增进良善的意念与健全的意念。”

上海早期的日文报

《上海新报》是上海最早出版的一家日文报纸,系1890年6月5日由松野平三郎组织的修文书馆创刊,每周一次。每份定价十钱。其次是1892年由上海日本青年会创办的《上海时报》。这两份日文报均属短命,发行不到一年就先后停刊了。

接着,乍浦路共同活版所发刊的《上海周报》出版,内容侧重日中贸易交往,介绍上海商界情况;还有《佛门日报》,主笔为佐野则吾,以宣扬佛教为主旨。

杉尾胜三于1903年12月26日复刊《上海新报》周刊,又于次年3月16日易名《上海日报》,是一张相当老牌的日文报纸。宫地贯道于1914年10月1日创刊《上海日日新闻》,报道中国政局内幕及经济事务。以上海日本证券交易所为后台的《上海经济新闻》,于1918年11月30日创刊,以经济纪事详尽为特色,到1924年10月改名为《上海每日新闻》。

这是上海早期出现的一些日文报纸的大概。其目的在刺探我国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情报。

在北平、天津、青岛、济南、大连、沈阳、长春、滨江(即哈尔滨)、汉口、福州、广州以及香港等地,均有日本人办的日文报,有日报、隔日刊、半周刊、周刊,最早为1905年11月25日在大连创刊的《辽东新报》日刊,较《上海新报》迟了十五年才出版。甚至在东北的抚顺、营口、安东、间岛、铁岭等一些中小城市也有日文报出版,这大概是同当年的侵略阴谋相配合的吧。

此外,上海东亚同文书院毕业生波多博,于1914年在上海自办东方通讯社,专门搜集中国的消息,以宣传所谓东亚主义,并于1920年开始向中国报纸发华文稿,实行其所谓“在中国表示东京的意见”的使命。

路透社在上海

路透社在旧中国设立了七个分社。上海、南京、北平、天津、汉口、滨江及香港;上海分社,又为远东总经理办事处所在,为路透社八区之一。

路透社在中国的活动,始于1872年,由伦敦总社派科林兹到上海组织远东路透社分社,其主要目的在搜集有关中国的情报,供应给总社,趁便向上海的一张权威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发稿,这对于《字林西报》,是一种独特的权利。因此,《字林西报》在路透社电讯下,写明“本报专稿” 字样。这对于上海其他洋文报是极大的痛苦,即是任何洋文报都难于和《字林西报》竞争的了。

到了1900年,上海共有四家英文日报:《字林西报》和《益新西报》都是晨刊,《捷报》及《文汇西报》都是夕刊。《字林西报》既有工商局的资助,又得路透社的专用电讯,洋文同业便积愤不能忍了。先由《文汇西报》出面挑衅,每天把《字林西报》的路透社电转载过来,而且注明转载字样。

《字林西报》便以侵害版权罪起诉,这场官司是《文汇西报》打输了。《文汇西报》总董开乐凯就拿这件讼案向路透社办交涉,打破了《字林西报》的路透电上海垄断权,实际上,倒是《文汇西报》打胜了。

路透社便让上海各西报获得平等供应权了。不过《字林西报》还保持一部分路透专稿。《字林西报》还曾刊行过一种汉文的《字林沪报》,路透社电讯的译载,比其他上海报早一天;但那时看报的不十分留意国际新闻,《字林沪报》销数并不好。

到了1911年,即民国元年,上海路透社才向上海华文报发稿,那是上海路透社总主笔科克司所决定的。那年秋天,中国报纸订用路透社电讯稿的共有十八家。到了1931年,沈阳事变以后,中央社发展得有点规模了,路透社才把对中国的新闻发播,由中央社转发。中央社和路透社订立了新闻交换合同。

摘自《上海春秋》 曹聚仁著 三联书店2007年版 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