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典礼及获奖者王澍的介绍
凯悦基金会主席普利兹克给中国建筑师王澍(右)颁发奖章
2012年5月25日,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建筑师王澍成为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普利兹克奖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获奖者将收获奖章和10万美元的奖金。王澍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建筑师。
普利兹克建筑奖由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于1979年设立,每年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想象力和具责任感的优秀品质,以及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性做出持久而杰出的贡献。
历届得奖的建筑师从第一届的菲利普·约翰逊到此后的贝聿铭、弗兰克·盖里、诺曼·福斯特、雷姆·库哈斯、扎哈·哈迪德等均为世界当代建筑大师。而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委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建筑大师,包括200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和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普利兹克建筑奖的颁奖典礼每年都会在世界范围内选择一个城市作为举办地,以表示对当地建筑大师或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的敬意。对于今年落户北京,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说,早在两年前就有此打算,“我们每一年都会将颁奖典礼搬到不同的地点,就是希望在全球各地传播建筑的重要性。过去几十年跟未来几十年,中国一直会是建筑界最重要的地点,今天我们把建筑奖的颁奖典礼放在北京举行,是一个最完美的选择。”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颁奖典礼并致辞。李克强向远道而来的世界各地知名建筑大师表示欢迎。他说,这次颁奖典礼在中国举办,尚属首次,这说明了国际建筑界对中国建筑成就的充分肯定。
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展现着一个城市和国家的形象。建筑既要有本土风格和民族特色,又要充分吸收世界先进理念和技术,这样才能有长久生命力。加强中国与世界建筑设计行业的交流合作,有利于促进东西方建筑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动世界建筑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
在颁奖现场,王澍说:“作为一个年轻的建筑师,我必须说,要感谢这个非比寻常的时代,正是这个时代的中国巨大的发展和史无前例的开放,才可能让我这样一个建筑师,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有这么多的机会去进行艰难的建筑实验。”
普利兹克奖的颁奖词这样评价王澍:“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并且有世界性的建筑。”
王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包括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Library of Wenzheng College at Suzhou University)、宁波历史博物馆(Ningbo History Museum)、中国美院象山校区(Xiangshan Campus of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体现了王澍的建筑哲学——对环境的密切关注。如何让建筑自然的存在于“山”和“水”之间而不突出,以及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是他设计这座图书馆的沉思背景。在设计中,王澍将这座图书馆近一半的空间处理成半地下;此外,四个散落的小建筑的尺度明显小于主体建筑。
宁波历史博物馆则利用从建筑新区拆掉的近30个村庄里回收的600多万块废砖旧瓦,作为建筑博物馆的原材料。王澍尝试把超过40种不同尺寸、来自不同年代的旧瓦片融入现代建筑中,让这个建筑能够有独特的精神内涵。王澍认为,“(建筑)就像是一棵树一样,它种在这里,能够成活,是需要有理由的。”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由裹挟在一片农田里的建筑组成,墙面都不抹灰,院子只造3面墙。“我想恢复一种带有中国传统书院气息的大学。那种书院没有入学考试,没有毕业考试,随时可以进来,随时可以出去,就像孔子教他的那群弟子。有些理想主义,但它奠定了象山校区的基本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