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的发现历程之艰难 实至名归屠呦呦

2019-02-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获奖者中,有一位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她因为发现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获此殊荣. 青蒿素是什么?熔点156-157℃的白色针晶

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获奖者中,有一位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她因为发现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获此殊荣。

青蒿素是什么?熔点156-157℃的白色针晶 ,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282——这些来自屠呦呦小组的这些测定结果,读起来似乎并不怎么有趣。但它却是我国的科学家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真正靠自己研制出了抗击疟疾的良药。发现青蒿素的历史,不得不说是我国医学进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事出有因,皆因……越南战争

1965年,美国政府觉得“特种战争”已经收拾不下来越南这个小国家了,于是开始直接派军队参战,侵略越南的美军达到了50万人。越南的领导人胡志明想必是头疼得厉害,但是好在他知道背后还有一个老大哥支持他,那就是中国。

1965年,建国仅仅16年的新中国甚至还没有解决老百姓的基本医疗问题,当年毛泽东指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他认为,正规院校的医生不管从培训方式还是诊疗手段上,都不符合中国农村的需要。这就促使了1966年~1976年之间的“赤脚医生”培训的大规模开展。

在这段年月里,毛泽东的一句话被反复提及:“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结果,芒硝外敷、中药内服治疗阑尾炎和冬凌草治疗食管癌这样的方法大行其道。

也正是在这样的时期里,知识分子的劳动是被抹杀的。在医药界,赤脚医生的光芒彻底遮盖住了这些倒霉的“臭老九”。

1967年,越南方面向中国求助,说反侵略战争中对付疟疾实在药物匮乏。这点要求当老大哥的自然不能不满足。于是在5月23日,中国政府启动了对抗疟疾的“523项目”。在当时的“文革”背景之下,科学研究几近停顿,这个项目是个不折不扣的异类,被坚定地推动了下去。

开始,523项目下达的时候,研究人员曾经奔着灭蚊子、制新药和针灸等五个方面使了两年劲儿,然而并没啥成果。

这时候有个军代表提了个建议说不如添点人。这是个好办法,于是在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代表北京中药所也加入了进来。

这个时候的研究,其实如同大海捞针一般。研究者们前前后后试了四万多种草药,天知道这里面有没有真正管用的东西。屠呦呦也不例外,在研究的前期,她的目光一直盯在胡椒上,后来还分离出了胡椒酮晶体。但是这个也不是她要找的东西。直到突然有那么一天,屠呦呦的灵感被一本古书激发了出来——晋朝的葛洪写的《肘后备急方》里说了一个治疟疾的药方:抓一把青蒿,用水泡了以后,绞成汁全喝掉。于是,屠呦呦就按照葛洪的方法……成功地发现了青蒿素?当然不是。要是这个方法真的管用,那么疟疾岂不是早就被攻克了。

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是个受过现代科学教育的人,熟悉以现代科学方法研究药物的套路,比葛洪水平可高多了。一进项目组,屠呦呦就开始对现有的药物进行了归类研究,这比不管不顾地把自己能知道的所有药物都记录下来的李时珍都高出许多。那时她就发现,青蒿这个东西被用得很多,但研究了一下觉得这玩意儿疗效不怎么样,就没理它。事实上,葛洪记载的内容她也根本没用,反倒是葛洪没提到的事儿提醒了她。葛洪没提什么事儿呢?那就是加热!真正的思维缜密的科学家,正可以在这种时候敏锐地发现别人所看不到的细节。屠呦呦想到了:会不会是提取过程中,有些环节会加热,而这破坏了药物的有效成分呢?如何才能在不破坏有效成分的前提下提取出来它们呢?

办法自然是有的。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我国的科学家对于分离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就有了一套很成熟的办法。大致就是三步:第一步溶剂泡。第二步把粗液里的酸性或者碱性成分去掉。要是第二步还得不到单体成分,那就采用第三步色谱分离。这一套玩法屠呦呦也熟得很,之前的胡椒酮就是用这个办法提取出来的。

通过改进第一步的实验方法,屠呦呦最终大大提高了抗疟疾有效成分的提取效果。1971年10月4日,提取出的药品对鼠身上的疟疾表现出了100%的抑制率。

青蒿素其实提取自黄花蒿,而非青蒿。

这个成果一出来,大家的研究方向也就明确了,都奔着青蒿开始研究。既然在耗子身上管用,那就得在人身上试验了。药学家说,得知道这东西毒不死人才能做临床试验,军代表勉强同意了,然后问一个人够不够啊,药学家说至少7个人。于是,连屠呦呦在内一共8个人,自己吃了自己研制的青蒿素,全没事。

于是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就开展了起来,整个523项目的研究人员,在山东、北京、云南等地轰轰烈烈地搞了试验,成果倒是非常可喜。而且好几个地区的研究所都是独立提取出了青蒿素这个东西。在之后的日子里,青蒿素拯救了成千上万疟疾患者的生命。

青蒿素的分子结构

这样的研究历程在发达国家的医学领域已经走过一遍,成为常规。比如柳树皮里有水杨酸, 吃了它能解热镇痛,直接吃柳树皮就是传统医学;搞清楚柳树皮里起作用的是水杨酸、水杨酸的化学成分是什么、水杨酸怎么用、有什么不良作用,这个就是现代医学。

而当青蒿素的潜力出现在屠呦呦所在的523项目面前时,她选择走后一条路。

在那样精神压抑不被尊重的年代里,屠呦呦身为一个知识分子,在浩如烟海而大多无用的典籍中苦苦寻觅、在前人著作里无用的方剂中看见了一丝希望,并用现代医学的方式将其付诸实现,从而拯救无数人的生命。就这点而言,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名至实归。

那么,青蒿素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这个问题可是非常关键,这是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存在本质区别的地方。传统医学的体系并不关心这颗草里到底有什么成分,吃了管用就行。但是现代科学体系下的药学研究,却需要深入到分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