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3》内部人员:我不是在做电影,而是在帮他们洗钱,揭秘《叶问3》发行中的“两件怪事”
“发完《叶问3》之后,我得赶紧离开这个地方,太可怕了!”
“我现在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电影,还是在帮一群放高利贷的人洗钱。”
这些感慨,来自快鹿集团《叶问3》的内部人士。3月7日,娱乐资本论辗转与多位快鹿集团内部人士取得联系,处于风暴中心的他们,正在接受自己内心的拷问。
“如果说之前的 票补 ,还需要消费者参与,但这次,他们想买多少票房,直接拿钱砸,简单粗暴。”前述人士告诉娱乐资本论:“我想把电影当成我的事业来做,现在快鹿的很多做法,已经背离了我的职业理想。”
7日傍晚,广电总局电影局发布通知,称将对3月4日以来电影市场出现的严重的票房异常波动进行严肃排查,并要求相关发行方提交与《叶问3》发行方签署的发行合同。
娱乐资本论多方调查发现,快鹿集团在此次《叶问3》的发行中,与大量影院签订了“包场”协议,仅上海一地,牵涉的影院就接近200家。早在2月底,快鹿曾向影院预付一笔包场费用,但就在影片上映前夕,不少影院却被告知,剩余包场费用将不再支付。
与此同时,大量“幽灵场”“冥币票价”相继被曝光,快鹿种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也遭到了不少院线的抵制。
3月7日,娱乐资本论与上海、天津、山东、湖南、浙江、安徽6家影院经理取得联系,超过一半的影院经理承认,他们参与了《叶问3》的“买票房”事件。
上海一家影院经理向娱乐资本论透露,他们曾与快鹿集团旗下的发行方签订包场协议,内容是在《叶问3》上映的1个月内,按照每场30%的上座率,每天包2个厅专门放映《叶问3》,总包场费用是30万元。按照协议,包场金额原定分为3次打给影院,第1批预付款为整体包场费用的20%,今年2月份,这6万元就已经到账。
但后来,快鹿集团方面单方面撤回包场合作协议,后两笔款项并未给到影院。与此同时,已经打到影院账户的包场费用并不退回,而被要求全部用在《叶问3》前3天的包场中。
“还有很多我们没有听过的公司,直接来,说我给你多少钱,你帮我进票房。这些钱给到了影城,但买了票之后,并没有人来看电影。”前述上海的那家影院经理表示:“在我这里,他们专门买贵的,尽可能的多打钱。你看到有些票一张200多元,就是这个原因。”
山东一家影院经理也向娱乐资本论证实,他所在的影院也跟快鹿方面签订了包场协议,按照30%的上座率,每张电影票30元计算,该影院目前已拿到了预付款6万元。与上海那家影城的状况相同,快鹿并没有支付其余的尾款,而是要求将款项转化为前三天的票房。
在电影行业,“包场放映”其实是颇为常见的做法,但《叶问3》不同,大量包场并不会真的有观众前往观看,有些影院出现“虚假排场”“幽灵场”,并且动辄200多元的高票价,在线选座网站的公开数据也显示,一些位置并不好的座位却比黄金位置卖的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