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梦想遭遇现实——钢琴教育家周广仁
周广仁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女性钢琴演奏家,周围的学生尊称她为“先生”,可以想见她的德高望重。先生今年七十有六,老年人少有的精气神让她显得很年轻。《音乐人生》开办不久,先生已是两度做客。第一次正值中国国际钢琴大赛期间,她作为大赛创始人及其评委会主席前来,一一介绍远道而来的异域朋友。
那一次我们见识了先生的好客以及孜孜不倦的热情;为了展示先生不为人知的曲折一生,讲述她的成长与成功的过程,我们决定再次邀请先生做客节目。
那天,她穿了一件红色的衣服,格外精神,主持人告诉我们先生的“周广仁钢琴艺术中心”开学了,这叫“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确,那场谈话她非常投入和动情。 梦想与伤痕 如今,活跃在钢琴教育事业上的周广仁最早的梦想是做钢琴演奏家。
那是一个少女对浪漫和美丽的最直接的追求。但是,梦想却因为种种原因遭遇了艰难…… 第一份工资 1928年,周广仁诞生在德国的莱茵河畔,祖父是中国最早从事“洋务”的上海金融界著名人物,家境殷实。
父亲当年留学德国,取得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德国人的保守和严谨被父亲深深领悟。4岁的周广仁跟随家人回到上海,父亲希望孩子能够凭借外语优势取得成功,成为乱世中的栋梁。但是10岁的周广仁坚决要求学习钢琴,并且几近痴迷的程度。
为此,16岁那年,她和父亲决裂,依靠自己教授更小的孩子弹钢琴来支付外籍教师每月20美元昂贵的费用。一段时间里,周广仁每天都忙碌奔波于20个小学生的家庭,晚上才有时间练习自己的曲目。
赚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她买了一辆自行车,周广仁说那是她继续赚钱的工具,能够通过劳动赚取非常骄傲。 第一架钢琴 学钢琴最苦恼的事情是没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周广仁说自己非常幸运,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到了一架昂贵的德国生产的三脚架钢琴。
那天,她突然接到祖父的电话约她去一个德国太太家做客。太太说德国战败,他们要回到自己的国家,但是什么都不能带走,最舍不得的就是这架钢琴。太太让周广仁弹了两个曲子,或许是曲子感动了德国太太,她把钢琴送给了中国女孩。
周广仁说,那是一架极好的钢琴,没有她自己日后不会取得那么好的成绩。如今,钢琴陪伴先生已有几十年的光景,尽管修过好多次,但是先生依旧保留在家中。周广仁说,前些年自己曾经去德国拜访过这位德国太太,太太已是满头白发,不似从前那样年轻,但是她依旧记得周广仁的琴声。
那天晚上,周广仁给太太弹奏了一夜,老人非常满足。 第一次获奖 1951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的第二年,在满是战争废墟的德国柏林举行了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
周广仁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也欣然前往。联欢上有一项钢琴比赛,团长建议周广仁前去参与。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周广仁弹奏了平时训练的曲目,却不想获得了三等奖。
虽然获得的仅仅是第三名,但她却是新中国第一位在国际钢琴比赛上获得奖项的人物。周广仁说那次得奖对于整个人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转折作用。她开始策划自己的钢琴梦想,期望今后的钢琴事业能够有所成就。
更为重要的是,在她参与的那次访德代表团中,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艺术的伟大震撼力,用她的话说“受到了一次非常全面的艺术方面的教育,同时在政治上也更加具有了明确性。” 梦想的伤痕 正在踌躇满志的时候,罪恶的时代突然袭来,周广仁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整整20年,她来到农村,掏猪圈、挖厕所、种庄稼,弹钢琴的双手不再修长柔韧。1968年,爱人不堪忍受侮辱,自杀身亡,这无疑又给周广仁带来致命的打击,两个年幼的孩子也无法分担她的痛苦。
挚爱的钢琴她一度送给学生练习,从来没有幻想过有一天能够重新做在琴凳上演奏肖邦和贝多芬。 文革结束之后,周广仁疯狂地开了好多音乐会,音符跳跃之间,她发泄了淤积20年的怨恨。
遗憾的是在一次搬运钢琴的时候,她为了保护钢琴导致三个手指被压断。年轻的医生采取了接骨的治疗方案,手指外形得以恢复,只是活动不再如以前方便,直到现在稍有弯曲都非常疼痛。此后,她转而从事钢琴教育事业,同时也通过艰难的手指康复练习,重新恢复了钢琴演奏能力。
至今,76岁的周广仁仍然活跃于国内外重大钢琴赛事以及各种钢琴艺术普及活动当中。 选择与超越 选择了钢琴便是一辈子的事情,面对不断出现的挑战,不断需要面临的困境,周先生喜欢逆流而上,顶风前行。
于是,诸种事件中,我们也见识了先生的坚强果断、简洁明了、由衷质朴。手指受伤之后,周广仁想开办自己的“儿童钢琴学校”,她期望把自己的钢琴梦想转移给更多的青年和儿童。
1982年,她从钢琴厂借了十架钢琴,同时借了北京二中的一个仓库隔成了十间琴房,钢琴学校就开学了。本来计划招四十个学生,报名的时候达到了100多人,学校非常火爆。这是先生在天命之年的又一次创业历程。
为了从家庭到儿童学校更方便一些,50多岁的周广仁玩起了摩托车。一天,当不太熟悉交通规则的她飞奔在长安街上的时候被交警拦住,当她取下头盔的时候,交警顿时变的客气了,因为警察无法对一个老太太大发雷霆。
不仅仅玩摩托车,周先生还会电脑,并且是在电脑普及之前就是陷入其中的高手。学生们都说什么新鲜事物先生都能接受。 目前,虽然周先生右耳失聪,但是依然阻止不了她为工作而忙碌。她说可能是德国人的理性、严谨、踏实、组织性和纪律性深深地影响了自己;也或许是两部文艺作品彻底地打动了自己,一部是电影《居里夫人》,一部是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理智与情感 选择钢琴教育其实是很久以前的事情,新中国几乎每一个时代都有周先生的学生。
究竟有多少?连她自己都无法数清。50、60年代的黄佩莹、黄媚莹、黄远渝、李宝琼、吴宜南,70年代的学生——李仁业等,80、90年代的学生逄勃、陈蔓春等都是先生的得意门生,更不用说她的徒孙辈的李云迪、陈萨等等。
到场的学生回忆起先生在家境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收留他们的情景,他们争着说先生对待学生的周全、深广、仁慈和宽厚。 令儿女无法理解的是母亲对学生付出了巨大的热情,对待他们却总是态度冷淡,没有太多的关注,只有一些理智的付出。
周广仁说其实自己是期望用理性的思维和单纯的内心来对待生活和工作,却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孩子们。作为一个事业有成的女性,这是她最大的遗憾。不受母亲热情关注的孩子从小就自力更生,会缝纫,会织毛衣,他们把家庭形容为旅馆,说每天都有很多的学生进出。
梦想与前路 周先生说,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我的学生都这么爱我,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但是对我自己的孩子花的力气最少。”其实,对孩子放任并不是放弃,周先生更期望他们能够自力更生、听其自然,不要太多地约束。
1984年,儿子陈达创办了一个心理学公司,后赴日本学习铃木教学法。从事教育职业之后,他开始能够理解母亲的教育理念。加上之后儿子与母亲的学生逄勃结婚,母子关系有了很大的缓解。
如今两个孩子都做钢琴教师,而且是非常成功的钢琴教师,周先生说儿子慢慢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那份满足。她说,儿子告诉自己,当他决定要离开美国的时候学生们送给他一本相册,每一页都有一个孩子的照片,照片旁边是孩子的一句留言,说“你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你走了以后我永远想念你”。
不用面对面解释,就这样,儿子理解了母亲。 如今,儿女归来,帮助母亲实现了她的又一个梦想,创办了“周广仁钢琴艺术中心”,正是在录像的前一天,钢琴艺术中心刚刚挂牌营业。 当梦想遭遇现实,可能会有坎坷,但是,只要努力,一切梦想都不遥远。周先生的故事这样告诉我们。(文: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