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的诞生》:究竟是一股清流,还是娱乐圈的照妖镜

2018-09-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踏实"的演员们往往能名垂青史.例如,将女人演得比女人还女人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又如,惟妙惟肖模仿希特勒的查理·卓别林.再如,1987年版<红

“踏实”的演员们往往能名垂青史。例如,将女人演得比女人还女人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又如,惟妙惟肖模仿希特勒的查理·卓别林。再如,1987年版《红楼梦》中的一众演员们,他们在拍摄前在大观园里学习了一年。饰演公子小姐的,学习礼仪,琴棋书画;饰演小子丫头的,练习身段,所以才觉得她们的一颦一笑、举止动作,就像书中走出来的人物,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1987年版《红楼梦》的演员们就像书中走出来的人。

如今,“踏实”的演员似乎越来越少了,窥见“初心”的演戏方式也显得弥足珍贵。答案大概在于——

中国表演教学开始不重视基础训练,上来就希望培养电影明星。而资本力推崇快速变现,“流量体”明星霸屏。曾经的“演员”变成了“明星”,而娱乐圈既然被称为“圈”,自然是一代新人笑旧人,容不得多停留驻足只管拼命往前冲,浮躁的氛围、对“快钱”的欲望充斥影视行业。

如果当“明星”的效益远远大于当“演员”,而当“明星”的花样繁多又可以轻易掩盖“演戏”的努力,那么可以想见大多数人的选择,也可想而知,当“踏实”演员是多么不易。

磨演技与追快钱

近期火热的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正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它的出现似乎是一股清流:试图“回归”演戏本身。在如今的舞台上,那些没有表情的演员也一定程度上映照出当下恶劣的影视环境——资本市场需要快速回报,这与演技需要慢慢磨练恰恰是对立的。于是我们看到——

在电影《功夫》里,黄圣依不需要特别“演”就将“哑女”形象跃然纸上。但过了13年,在《演员的诞生》中,她饰演小蝶,在舞台上走位混乱、情绪夸张、表达木然,“灵气”已全然不在。

▲黄圣依在《功夫》中表演出色,在《演员的诞生》中却灵气不再。

相比之下,另一位“灵气逼人”的演员周迅曾坦言,自己能演到现在全靠两样:天赋与感性。周迅是个敏感的人,甚至有时候她一坐下来,就会不由自主地观察周遭的人。

演戏是展现人生经历的一种方式,而这需要演员“慢慢”品味人生。随着时间流逝,如果演员停止感知生活丢掉了敏锐之心——譬如被贴上“程序化表演”标签的“明星”杨幂,那么演员所传达的角色一定是“刻板”的,不鲜活的。而反之,用“心”的演员却能受时间“滋养”,让人生阅历成为“炼金石”。

▲周迅在《大明宫词》和《明月几时有》中“灵气逼人”

当戏骨需要守得住时间。明星会赚很多钱,但演员却不一定。据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于震透露,北京人艺演员演一场话剧的收入800到900元,扣掉20%的税就剩下600多元,一周可能只演六场,一部戏可能只演20场,所以话剧演员(即使是大演员)赚不了太多钱,付出与所得无法画等号。没有了巨额利益的诱惑却一如既然地“磨”演技,这是演员过“慢”时间的一种方式,《演员的诞生》中来自北京人艺的蓝盈莹、于明加备受导师赞赏,或许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来自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蓝盈莹、于明加广受好评

然而,矛盾的是,《演员的诞生》这样的节目名称,似乎渲染了选手们可以通过这个舞台“快速”习成,“华丽绽放”,而这与长年累月地“磨”演技的理念,似乎本质上是背道而驰的。此外节目设置上超短的戏剧排演时间——常常是2-3个小时,一方面使得演员无法得到真正磨练,另一方面是更助长了娱乐圈浮躁气焰,这都似乎有违当初“一股清流”的设定。

戏不应该这么“看”

戏分很多种,“舞台剧”与“电视剧”本不是一回事,而《演员的诞生》恰恰打开了看戏的“错误方式”。

舞台剧因为观众时常看不清演员的面部表情,需要演员放大台词的音量,以及肢体的语言,向观众传递自己的表演。电视剧则恰恰相反,近乎实景的拍摄,追求的是真实,进而引导观众进入一场梦境般的观赏体验。

▲导师宋丹丹致歉

而《演员的诞生》录制节目时,在场观众和评审看的是“舞台剧”,收看节目的观众看到的原本也是“舞台剧”,接收方式却是“电视剧”——舞台剧成品用影视剧的剪辑手法去传播。这导致演员最后PK时,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冤假错案”也让观众犯嘀咕:是自己审美有问题,还是评审团有猫腻?这对演员也不公平,他们会苦恼于该怎么演既不“过火”,又能让情绪表达被充分“看”到。因此,在“辛芷蕾VS舒畅”的导师投票环节中出现了导师宋丹丹事后致歉辛芷蕾的乌龙事件,怕也是这种错误“打开方式”造成的。

▲演员歇斯底里表达情绪

另外,由于时长限制,为达到情绪饱和度,《演员的诞生》节目组提供的剧本常常充满强烈的“戏剧化”,而原先演绎的“经典电影电视剧”一般有合理的起承转合,对比之下,观众看得很跳脱,看得“尴尬症”直犯。

而宋丹丹在《演员的诞生》中也情不自禁地评价:表演过度“感官刺激”,“台上一群人搂作一团号啕大哭,鼻涕都挂在观众脸上。这是刺激,不是美,更高级敏感的表演应该是清新的,可以不断回味,却触动人心的。”但节目组安排的这些剧本多是“改写”的剧本——“快进”了矛盾和冲突,因此演员被迫“激烈”,这种做法本身是不是变相鼓励了“大喊大叫”“歇斯底里”的表演方式呢?

▲“专业”评审认为“二人转”太可怕。

此外,在节目设置上,专业评审也会发表不专业的评论,例如认为“二人转”真是太可怕了,没有演技含量的。专业评审不是“演员”,却更像是影视剧“从业人员”——他们用市场角度评判专业价值,这显然不那么“公正”。

既是裁判又是参赛者?

▲引起“话题”的郑爽

《演员的诞生》有一个天生的缺陷:作为一档综艺节目,它需要流量和话题,这使得其本身就是被资本裹挟的产物。《演员的诞生》受到“收视率”的考验,也是一名“参赛者”,但评判“演员的好坏”则是一个裁判员的工作。《演员的诞生》的初衷是“诞生演员”,但“红不红”VS“会不会演戏”始终是天平的两边,所以更偏向“有话题”的人物——因为他们自带流量。《演员的诞生》节目一开播就火,跟其第一集就邀请到“流量小花”郑爽不无关系。

▲《演员的诞生》中袁立质疑节目组重新剪辑

《演员的诞生》本希望成为一面检验演员是否有演技的“照妖镜”,结果却事与愿违。最近,相继爆出该节目“重新剪辑”,“投票器暗箱操作”等质疑,而且,节目组虽然希望其是“严肃”且“专业”的,但其掀起的话题常常是因为“互撕”而上热搜。

“演员”消费的是角色,而“明星”是消费自己,一静一动天差地别。但《演员的诞生》无法仅仅依仗“演员”,更需要“明星”的内幕和话题,所以其在夹缝中生存,在争议中前进,就不足为奇了。因为被利益撕扯,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它难以实现“两边周全”。

▲章子怡谈信念感

《演员的诞生》也有可贵之处。即使夹杂着非议和责难,但它至少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质,让人们对“淳朴”演技有了向往。而正因为《演员的诞生》的热播,章子怡谈“信念感”的话题迅速爆红,也让观众对明星的定义焦点转移——从人设到专业,从绯闻到信念感,从流量到作品。

▲辛芷蕾表示自己想红。

因为这个节目,那些演技好却不被关注的人,有了更多机会被“看见”。参赛者辛芷蕾曾说“其实我真的特别想红,尤其去年有好几个我特别喜欢的剧本,就因为你的名气,别人都不找你,我就特别气愤,所以等我红了,能有好戏演,就是我的最大动力。”

而节目观众的喜好无疑是资本追逐的风向标。如果我们的视野和焦点正确了,那么这个影视怪圈是不是会更纯粹,更友好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