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记者曹聚仁 中外战地记者眼中的台儿庄大战专题展开展

2017-05-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大众网枣庄7月7日讯(记者 张乔阳)7月6日上午,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暨<中外战地记者眼中的台儿庄大战>专题展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举行.

大众网枣庄7月7日讯(记者 张乔阳)7月6日上午,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暨《中外战地记者眼中的台儿庄大战》专题展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举行。台儿庄大战战前、战中、战后照片进行公开展览,台儿庄大战时战地记者《新华日报》陆诒之子陆良年、《大公报》范长江之子范苏苏亲身讲述父辈眼中的那场血战。

《大公报》登出的台儿庄战役报道

据了解,1938年春发生的台儿庄战役,数百名中外新闻记者上战场,钻战壕,冒着枪林弹雨,采访参战的高级将领和广大的基层官兵,及时、准确地向世界报道台儿庄大战的战况,宣传爱国官兵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揭露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当时来台儿庄采访的战地记者和作家来自苏联、美国、英国、新加坡、新西兰等多个国家。其中,美国籍匈牙利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荷兰纪录片导演伊文斯、美国合众社记者爱泼斯坦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中国战地记者以范长江、陆怡、曹聚仁等人为典型代表。范长江是《大公报》记者、曹聚仁是《中央日报》记者。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记者陆怡是最早踏入台儿庄战场的记者之一。

在展览现场,可以通过一幅幅展览的照片,看到战争前夕输送粮草的百姓、训练的士兵、战争中正在渡过运河的士兵、被炮弹炸飞的房屋、战后无家可归的百姓、被炸毁的庙宇、被炸破的台儿庄火车站……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展示着当时战争的惨烈。

台儿庄大战时战地记者《新华日报》陆诒之子陆良年手指父亲的照片

陆诒之子陆良年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在台儿庄大战期间3次到台儿庄,写出4篇报道。陆诒回顾父亲的台儿庄大战之行:1938年4月3日早晨,陆诒与《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一同奔赴台儿庄前线采访。陆怡和范长江从汉口乘火车前往第五战区驻地徐州,到达徐州的当天晚上,就连夜赶往设在徐州市区“道台衙门”的第五战区司令部。

在司令长官李宗仁的办公室内,李宗仁介绍战场情况说:“这几天,台儿庄正面战场打得很激烈,孙连仲所部第2集团军坚守台儿庄,浴血苦战。

阵地上每天落日军炮弹6000发,伤亡惨重。我已命令20军团汤恩伯所部迅速南下,夹击日军,以解台儿庄我军之危。当前战局的发展瞬息万变,我建议你们明天赶快上第一线作现场采访,不要专向上面伸手要现成战报。”

陆怡在《台儿庄血战记》一文中写道:“晚上进谒李司令长官,他仍然是那么镇定安详谈战局,以及前线各军的英勇,使我们万分兴奋。”

《大公报》范长江之子范苏苏指认父亲照片

4月5日上午,陆怡和范长江拿着战地记者证,搭车直达20军团司令汤恩伯的指挥部。汤恩伯抽了一点时间向他们介绍了战况。4月5日下午,陆怡、范长江骑着汤恩伯送的两匹战马前往台儿庄运河南第2集团军孙连仲的司令部。

陆怡在《台儿庄前线》一文中写道:“这位身材高大的西北军名将,正在接待刚从徐州来访的20多位中外记者和外宾,其中有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战地记者曹聚仁及其夫人邓珂云(香港《立报》记者),美国合众社记者爱博斯坦,杰出的荷兰纪录影片导演伊文思和曾经到八路军五台山根据地参观过的美国军官伊万斯·卡尔逊上校,此外,还有《武汉日报》《扫荡报》和其他各报战地记者。”孙连仲和参谋人员向记者们介绍了台儿庄作战经过。

4月6日,炮声隆隆。陆怡在报道中写道:“双方炮战甚烈,敌机在白天轮番出动轰炸、扫射,极力阻止我军向前线增援。那天傍晚,孙连仲将军备马两匹并派副官护送我们到距台儿庄仅三里的一个小村庄——三十一师池峰城师长的前线指挥所。”

陆怡初见池峰城的印象是:“这位30多岁的池师长,上身只穿一件绒线衫,下身穿一条草绿色军装裤和一双篮球鞋,头发蓬松,眼睛发红,嗓音嘶哑,难以掩饰他几昼夜指挥作战的疲劳,但他见到我们时显得特别兴奋。”池峰城告诉两位记者:“从3月23日打到今天,全师4个团长伤亡了3个,12位营长中如今剩下2人,其他军官的伤亡更惨重。但只要反攻令下,请你们看疲兵再战,去夺取胜利!”

4月6日晚上9点半,司令部下达反攻命令,我军重炮向日军阵地集中轰击,炮声震撼了大地。陆怡和范长江走出指挥所向台儿庄城内望去,日军的弹药库中弹爆炸,腾空而起的火光直冲云霄。我军先头部队趁机冲进城寨,与敌人展开白刃肉搏战,把困守在台儿庄一角的800多个残敌全部消灭。

陆怡写道:“4月7日的清晨,在这个血腥的壮烈的黎明中,我军光辉地克复了台儿庄,而且立即向前追击,肃清三里庄以北的残敌,攻克邵庄,缴获日军坦克8辆,以及山炮、轻重机关枪等大量战利品。这胜利的战果,使大家兴奋若狂!”

4月7日早晨,陆怡与范长江匆匆向池峰城告别,向台儿庄城内进发。在快到台儿庄城时,他们下车进入交通壕,步行前进,来到了台儿庄火车站。陆怡写道:“台儿庄南站的房屋原来是三层,已被日军重炮毁去两层,站的四周满是窟窿,北站房屋只剩残垣断壁。”在台儿庄城外的交通壕里,陆怡看到了英勇的士兵,有的蜷伏着休息,有的在筑工事,有的在唱歌哼戏,一个个精神焕发。即使是躺在担架上的伤兵也是满面春风,找不到一丝痛苦愁容。

下午1点半,他们踏进台儿庄西门。战后台城,尸填街巷市野,血盈运河沟渠。陆怡对战后台儿庄的景象描写道:“眼前是一幅断墙残垣的焦土景象!全城再也找不出一所完整的房子,脚下所触的尽是瓦砾、弹片、炮弹壳,半烧焦的木片以及电线之类的。

从西门可以一眼看到任何一门的郊外,没有什么东西来阻挡视线。”在城内,陆怡看到还有不少我军战士的遗体,有的虽然全身烧焦了,但是仍然屹立在墙角,左手持枪,右手高举手榴弹。有的双目圆睁,直视前方,令人肃然起敬。在北门内,还有日军弹药库爆炸后的遗迹,狼藉一片,日军的骨灰盒在旁边堆积得像一座小山丘。

炮火摧毁的台儿庄泰山行宫

台儿庄城防司令、在战火中因作战有功升任第91旅旅长的王冠五陪同他们访问了台儿庄,向他们介绍了广大官兵们的英勇事迹,特别向他介绍了57人敢死队的感人事迹。在台儿庄战役最为关键时刻,为了夺回失地,守城官兵自发组织了57人敢死队,队长由第7连连长王范堂担任。

3月31日晚8时,王范堂率领57名敢死队员。这57名敢死队员,头戴钢盔,身着敌军服,腰挂手榴弹,肩背大刀片,持枪冲进敌人阵地,向日军发动突然袭击,在血肉横飞的搏战中,前仆后继,视死如归。

经过一个多小时殊死拼杀,消灭日军60余人,大批日军溃退,敢死队只有王范堂等13人生还。敢死队夜袭日军成功,清除了攻占台儿庄西北角的全部日军,保证了台儿庄内外中国军队的联系,奠定了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基础。陆怡采访了王范堂和他的战友,把他们的英勇事迹写成报道,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成为当时轰动国内的重要新闻。

中国军队搭建运河浮桥照片

与陆诒一起采访的范长江在台儿庄大战期间,先后在《大公报》发表报道3篇,6条专电,将前方信息最快速度让全世界知道台儿庄大捷的消息。范长江之子范苏苏说,他今年71岁,第一次来到台儿庄,感受到当时的战争场面,非常受教育,今后他也会继续传递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战地记者的纪录。

来自世界各地的战地记者,用镜头定格历史,以文字铭刻记忆,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见证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一致抗日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