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书法 何建明:用名人藏书建一座活的图书馆
已连任两届政协委员的著名报告文学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今年的两会提案意在为“公共图书资源不平衡”的现状解套。他提出了“倡导和扶持文化名人、著名学者建立公益性个人图书馆”的提案。该提案源于目前图书馆资源匮乏以及网络阅读冲击纸质阅读的现状。
据文化部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公共图书馆仅为每50万人才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一年购书的经费也仅为全国人均0.5元,这两个数字证明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的人均占有率和人均购书量,乃处在贫穷国家的水平线上。
何建明家中的藏书很难估量。他的作家与学者朋友亦如是,其中有不少闲置图书。该如何处理它们才能确保图书资源能为更多的公众所共享?同时身为一个读者,他看到,许多城市和乡村的图书馆资源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如何有效地让图书资源更均衡地为大家所利用?而电子阅读、网络阅读的普及也改变了许多人的阅读习惯,对普通读者而言,到图书馆看书已不再有吸引力。
这都是他一直以来在思考的问题。
何建明认为,依靠政府和文化部门单方面建设公共图书馆,实际上已无法满足公众的阅读需求,特别是一些农村和不发达地区,如果按照目前的公共图书馆发展计划,即使10年以后,我国公众仍然很难有机会就近进入公共图书馆阅读。
因此,他认为,利用文化名人、学者的图书资源建设公益性个人图书馆不失为一个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大批知识分子成长起来,他们拥有大量的知识资源和图书资源,一般都拥有几千甚至几万册私人藏书,这些个人藏书品质又好。通常情况是:这些大量的私人藏书除了日常工作所用外,多数被闲置在家庭里,无法进行专业整理和保管。
尤其是当他们丧失工作和阅读能力时,甚至有些名家到了个人生命终结后,书籍更得不到妥善处置,这些图书基本都被浪费和损失掉了。”何建明说。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各地相继创立了近300家公益图书馆。尽管这些公益图书馆为更多的读者提供了阅读场所和书籍,但也面临着多个问题,包括图书资源、管理以及如何吸引读者等。据调查,有不少文化名人、知名学者想在自己的家乡或社区建立个人图书馆或书苑,但又遇上许多困难和实际问题。
因此,“加强社会和政府的支持,利用好这些著名学者、文化名人的私人藏书,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资源”。
对此,何建明规划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他认为,首先,国家和政府的文化部门应该将文化名人、知名学者建立个人公益性图书馆事项,列入政府公共文化建设事业体系之中。以国家和省市及行业为单位,编制社会文化名人、知名学者的私人藏书统计与注册登记,确认其是否将私人藏书交社会作为公共图书管理体系。包括捐赠者的图书量、图书质量等都需要有具体标准。
其次,一旦确定,即由政府和地方有关单位提供图书馆场所,使其自愿将个人所藏图书捐献给图书馆。图书馆可以由捐献图书人的个人名字永久性命名。
再次,名人图书馆应由文化部门按国家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方式统一管理,政府每年可根据图书馆的规模和读者需求,补贴3~5万元的新书购买费和图书馆基本建设费,使图书馆更具公共性。以此为读者提供他们需要的、更广泛的图书,以弥补个人收藏的局限。何建明强调:“当然,名人公益图书馆和现在的图书馆有所不同,有个性的图书馆也有意义。”
事实上,几年前,不少地方就为当地作家、学者建起文学馆。如,贾平凹文学艺术馆、莫言文学馆等。但它们都以介绍该作家作品、展示其成长经历和艺术成就为主,参观者无法更好地分享其文化资源。
何建明认为,公益图书馆则能更有效地惠及公众。在他的预设中,名人图书馆将是“活的”。“捐赠人可以到图书馆中与读者交流,也可以邀请朋友和读者互动。这些人的知识和见地本身就是‘活的’图书馆,由此可能会产生名人效应、品牌效应,有更多的可能性,以此来带动阅读。
”在提出建立名人公益图书馆后,他将践行这一想法。即,在自己的出生地沙家浜建立图书馆,并捐赠几万本图书。其中,将包括其收藏的名人签名本和自己的手稿。这样,它不仅是一座简单的图书馆,还将承载更多的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