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慢动作到飞天加爆炸:中国功夫片为何越拍越“假”?

2018-12-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文/ 正义必胜] 曾几何时,功夫片作为一大类型片风靡世界,诞生了李小龙.成龙等一批国际功夫巨星,也不少国家的人一谈到中国,就想到了"中国功夫". 但自21世纪以来,功夫片却在他的故乡--中国日渐走向衰落,甚至不少人一谈到功夫片,便对其抱以轻蔑和鄙视,认为"太假".这前后强烈的反差是怎么出现的呢? 说起来,功夫片之所以走上"越来越假"的道路,跟电影表现方式的发展变化有很大关系. 李连杰参演的<致命武器4> 某武侠剧 功夫电影诞生于二十

【文/ 正义必胜】

曾几何时,功夫片作为一大类型片风靡世界,诞生了李小龙、成龙等一批国际功夫巨星,也不少国家的人一谈到中国,就想到了“中国功夫”。

但自21世纪以来,功夫片却在他的故乡——中国日渐走向衰落,甚至不少人一谈到功夫片,便对其抱以轻蔑和鄙视,认为“太假”。这前后强烈的反差是怎么出现的呢?

说起来,功夫片之所以走上“越来越假”的道路,跟电影表现方式的发展变化有很大关系。

李连杰参演的《致命武器4》

某武侠剧

功夫电影诞生于二十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达到巅峰,其中尤以邵氏公司投拍的功夫片数量最多、影响最大、制作也最为精良,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时期功夫片的特点是“武行拍武戏”,大多数导演、武术指导和武术演员本身要么师从武术名家,要么是龙虎武师出身,大都身怀武艺。例如关德兴、刘家良、刘家辉等一批功夫巨星,都有真功夫。

功夫演员姜大卫

但这一时期的功夫电影受限于拍摄技术和理念,很难让演员们在镜头下表演真正的武术对决。

那时的拍摄设备较为笨重,只能静止或进行固定的轨迹移动,视角也相对固定,要进行大幅度的视角变化只能通过增加机位的方式来解决,而这又无疑增加了电影的拍摄成本,所以不能为影视公司所接受。因此那时的电影往往是在中远距离和固定视域进行拍摄。

而功夫格斗的主要特点则是高速度、近距离。

一方面,因为在武术实战中双方都力求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击败对手,所以无论什么门派,都主张“唯快不破”,以迅雷不及掩耳般的速度直击敌人要害,要看清其攻防过程,必须在较近的距离才能做到。

另一方面,因为大多数武术格斗要么赤手空拳,要么使用刀剑等短兵器,所以只有在近距离才能看清动作的变化。

一方面摄像机不能距离太近,另一方面高速度的武术动作只有在近距离才能看清,这种矛盾最终以武术演员的妥协告终。其解决办法是武术演员通过放慢动作来解决中远距离拍摄无法看清动作的问题,再用后期搭配音效等方式来解决因为动作放慢而造成的力量感和打击感的缺失问题。最终我们看到的结果,便是邵氏功夫片中的典型表现形式——慢动作般的打斗和夸张的音效。

但正如前文所提的,这种慢动作般的打斗缘于当时近距离拍摄技术的短板,无法很好地反映无器械和短兵格斗。那么到了长兵格斗,短板消失,武术演员们就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真功夫了。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功夫电影《中华丈夫》中经典的“耍花枪”名场面,让观众得以大饱眼福,同时也证明了这些武术演员真的不是假把式。

而功夫片发展到二十世纪70年代,已经走进了一个死胡同。观众对传统的拍摄方式已经开始厌倦,即使像成龙电影那样在功夫片中加入喜剧元素,也不能挽回业已出现的颓势,此时的功夫电影亟需新的表现形式。

在这个时候,曾在海外学习电影拍摄的徐克为功夫电影带来了新的转机,既让观众耳目一新,也令功夫片走上了一条不同以往的发展道路。(二十世纪90年代)

徐克知道,旧有的功夫片衰落,其主要原因是观众已经看了太多相同模式下的功夫格斗,并且这种功夫格斗也很难再有新的表现方式令观众耳目一新了。

所以徐克另辟蹊径,开始大范围使用威亚、炸点、电脑特效等电影工业技术来增强电影的表现力,以达到重新吸引观众的目的。

于是在徐克的功夫电影中,片中人物的打斗动作与风格虽然变化有限,但其所表现出的威力却得到了明显的加强。武术高手的轻功不仅可以无视地心引力,还力大无穷,仿佛超人一般。

这种大大增强武术高手的力量,以获得更强的表现力的方式,虽然被很多传统武术演员认为“太假”从而排斥与反对,但却在票房上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逐渐成为功夫电影的主流,形成了功夫电影的最后一个黄金时代,并对之后的功夫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摄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但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用工业化手段拍摄的功夫电影虽然更加炫目和具有吸引力,但却在无形中摧毁了功夫片的支柱——真功夫。

越来越成熟的电影工业技术一方面极大地降低了拍摄功夫片的人员门槛,令很多没有武术功底的演员也可以参演功夫片。另一方面特效技术的不断加码也令功夫越来越像妖术,无时无刻不在传播一种“虚假”的信息,从而在根本上动摇了功夫片存在的价值。因此到了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出现了“中国功夫没那么厉害,都是假的”的声音。

人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六指琴魔

而21世纪以来,现实中层出不穷的“中国功夫大师被暴打”的新闻也在不断打击着中国功夫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影视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如果没有现实基础来支撑,那么就注定成了空中楼阁。如果人们在现实中看到的新闻,不是修习中国功夫的大师在擂台上被拳击手KO,就是在野外被地痞打倒,那么换谁也很难再对功夫片有兴趣了。

说一千道一万,观众之所以热衷于看功夫片,其实就是觉得中国功夫厉害,想去电影院一睹风采,如果整部电影中的演员没一个真的会功夫,全靠特效技术支撑,那么观众会觉得去看星球大战好不好呢?再或者去看动作片行不行呢?至少更真实一些。于是这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功夫片的无人问津导致了功夫片及其相关制作体系的衰落,而这一体系的衰落又进一步导致了功夫片的无人问津。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之后,一些功夫片的“遗老”试图用好莱坞的动作片拍摄技法来令功夫片枯木蓬春。于是诞生了以徐浩峰的《师父》为代表的写实风格的功夫片。

可虽然因为拍摄技术的发展,令这些电影已经可以很好地反映武术高手们在近距离搏击时的精彩绝伦,参演的演员也在拍摄前进行了长时间的武术训练,以至于不像某些武侠电视剧那样动作像划拳,但这些电影还是没能引起太大的反响,“再造江湖”自然也谈不上了。

究其根源,功夫片这个电影类型的信誉已经被透支得过于严重,过去萦绕在功夫片上的光环不仅已经消失,还蒙上了一层“虚假”和“浮夸”的阴影,即使偶尔出现一些精彩作品,也不可能再现曾经的辉煌了。

但正所谓“我不在但我又无处不在”,无论是《黑豹》中瓦坎达卫队长手中转动的长矛,还是《海王》中亚特兰蒂斯贵族们手中旋转的三叉戟,我们总能看到老派香港功夫片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