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志亮中将 倪志亮: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将军大使

2017-09-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每当我们回顾60年前抗美援朝战争这段历史,就不能不提及中国首任驻朝鲜大使倪志亮.--题记 临危受命 1950年初,中南军事大学副校长兼武汉警备区副司令员倪志亮,接到来自中组部的一纸调令,要他到北京做外交工作.对此,他委实有些犯难:自己参加革命20年来一直是从事军事工作,外交工作从未搞过,很难发挥过去的经验和特长.再说年龄不饶人,已50岁了,长期的战争环境让他患上了肺气肿,身体需要疗养.但出于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他立即服从了组织上的安排.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半年多,有十多个国家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

每当我们回顾60年前抗美援朝战争这段历史,就不能不提及中国首任驻朝鲜大使倪志亮。——题记 临危受命 1950年初,中南军事大学副校长兼武汉警备区副司令员倪志亮,接到来自中组部的一纸调令,要他到北京做外交工作。

对此,他委实有些犯难:自己参加革命20年来一直是从事军事工作,外交工作从未搞过,很难发挥过去的经验和特长。再说年龄不饶人,已50岁了,长期的战争环境让他患上了肺气肿,身体需要疗养。但出于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他立即服从了组织上的安排。

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半年多,有十多个国家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毛泽东、周恩来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派遣十位兵团级将军担任大使。倪志亮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军事指挥员之一,其他大多是政工干部。

倪志亮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曾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八路军一二九师首任参谋长、晋冀豫军区司令、东北军政大学副校长等职,朝鲜人民军中不少来自四野的朝鲜籍干部就曾是倪志亮的学生。让倪志亮担任驻朝大使,这是周恩来精心选择的结果,考虑到与中国唇齿相依的朝鲜,由于南北分治,政见不同,矛盾很深,面临着战争爆发的危险,所以,选一位具有良好军事素养的将军担任驻朝大使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因此,十位将军大使中年龄最大、资历最老的倪志亮被派到了朝鲜。

外交部专门为这批将军大使办了培训班。培训期间,由于战争年代的战伤和哮喘病复发,倪志亮不得不停止外交学习,经周总理批准,回到武汉休养,准备康复后赴朝鲜正式上任。

休养期间,他到外交部图书馆借来有关朝鲜的资料进行阅读和分析,力求对朝鲜有个更清楚的了解。他边养病,边收集资料,了解朝鲜南北双方的矛盾,密切关注朝鲜南北双方的局势变化。 就在他养病期间,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顿时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热点。

中国作为朝鲜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需要及时掌握朝鲜战争的动态情况,搞好对朝鲜的国际援助,派出中国驻朝鲜特命全权大使,成为当务之急。但是,倪志亮大使仍在病中。

有鉴于此,聂荣臻代总参谋长向周总理推荐了正准备派到驻东德使团担任公使的柴军武(后改名柴成文)担任临时代办入驻朝鲜。柴军武于是转而以中国驻朝鲜大使馆政务参赞、临时代办的身份,先于倪志亮启程,率领5名干部先期到达平壤,正式建馆办公。

7月5日,倪志亮被正式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朝鲜大使。赴朝之前,倪志亮受到了毛泽东的专门宴请,周总理也参加了,这是其他将军大使们所没有的殊荣,足见赴朝使命在最高领袖心目中之重要。

8月12日,倪志亮携随员一行9人,抵达平壤。 成功预测仁川登陆 倪志亮到任时,正是朝鲜人民军打击南朝鲜军队的作战势如破竹、捷报频传之时。战至1950年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解放了南朝鲜百分之九十的地区,将美军和南朝鲜军压缩到洛东江以东一万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战局随即呈胶着状态。

这时美军正暗中策划登陆朝鲜人民军侧后,企图一举切断朝鲜人民军的退路,进而占领朝鲜全境。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密切关注着朝鲜战争的进程,急需来自当地的准确情报。

因此,周恩来要倪志亮注意观察朝鲜战局的最新动向,一旦有情况随时报告。 9月初,倪志亮大使和柴军武参赞经商议,合写了一份《目前朝鲜战争局势报告提纲》,详细阐明了朝鲜战场的态势和朝鲜后方的主要情况。

凭着多年的军事指挥经验和卓越的军事素养,倪志亮和柴军武洞察了人民军胜利中面临的巨大隐忧,在这份报告中敏锐地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美军正在积极准备反攻,很可能会在朝鲜人民军的侧后实施登陆作战,而地点“估计可能在仁川或其他地区”。

9月7日,倪志亮派柴军武火速回国,赶回北京,向总参谋部和外交部汇报。8日,柴向聂荣臻代总参谋长汇报,并于当日经聂荣臻将报告呈报毛泽东。

倪志亮、柴军武判断仁川登陆的理由是:仁川是汉城的门户,占领仁川可以直捣汉城,一举切断人民军的后勤补给线,同时又可以和釜山防御圈里的美军相互呼应。另外,情报显示,美军最近在仁川港外的活动十分频繁,显系在为登陆准备条件。

聂荣臻当天将这个汇报提纲呈送毛泽东,这个报告提纲是当时中国掌握的关于朝鲜战局的第一手资料。周恩来在听完柴军武当面报告后,感觉倪、柴汇报的情况很重要,遂立即批示“印发政治局各同志”。

历史已经证明,倪志亮和柴军武的判断是极富战略远见的。9月15日,麦克阿瑟指挥美军在仁川登陆成功。根据俄国解密的档案材料,对仁川登陆,毛泽东早在此前的7月就已预测出来了。倪、柴两人站在前方作出的预见与毛泽东之前的预测不谋而合,进一步印证了毛泽东的判断,为我军进行抗美援朝作出提前预警,为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重大战略决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

协调志愿军入朝参战 在志愿军入朝参战前后重大历史关头,倪志亮每一份报告、电文,传递的每一份信息,都直接牵动着中朝两国最高领导人的心。

9月27日中午,金日成召见倪志亮大使,向他介绍朝鲜战场最新情况和人民军的应对措施,告之三八线以及以北地区,目前尚无部队驻守。

9月30日,金日成再次召见倪志亮,称人民军主力第一方面军8个师已经被美军和南朝鲜军切断退路,第二方面军尚未到达指挥位置,部队与敌军呈插花状。金日成要求倪志亮将此情况转告中国领导人。 周恩来接到倪志亮的电报后,于9月29日以《朝鲜军情甚为严重》为题,报告毛泽东。

10月1日夜,周恩来向倪志亮发来一封经毛泽东阅改后的电报,要他立即转交金日成首相,建议人民军迅速北撤。 第二天,周恩来再次致电倪志亮,强调:请告金日成,除照前电精神“尽可能将被敌人切断的军队分路北撤外,凡无法撤退的军队,应在原地坚持打游击”,“如此就有希望,就会胜利”。

10月2日凌晨2时,毛泽东立即致电邓华,令边防军结束准备工作,随时待命出动,参加援朝作战。

10月2日晚,金日成再次向倪志亮大使介绍了朝鲜战场的情况,说:人民军主力仍基本隔绝于三八线以南地区,三八线和三八线以北目前多为新建的部队,而南朝鲜军已经突入到三八线以北的襄阳。

在人民军主力尚未北撤集结、防御部署没有完成之前,如果美军和南朝鲜军采取两翼伸展,强取元山、海州,同时正面向北进攻,则局势万分危急。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朝鲜劳动党中央和政府恐怕非向中国求援不可。 10月3日,金日成首相再次紧急召见倪志亮大使,希望中国尽快出兵,支援朝鲜作战。

倪志亮大使也立即将金日成首相的意见报告国内。10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由彭德怀率志愿军入朝作战。为及时了解和掌握朝鲜境内的作战情况,周恩来于10月5日给倪志亮拍来电报,要他经常注视美伪军北进及人民军北撤和在敌后活动之情况。

10月8日,毛泽东发出命令: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与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

同日,毛泽东亲自起草了发给倪志亮大使转金日成关于中国决定派遣志愿军到朝鲜的特急电报。 当天深夜,倪志亮驱车前往设在牡丹峰的金日成首相办公地点。当倪志亮向金日成首相转达了北京的来电后,金首相高兴地站了起来,笑着连声说:“太好了!

太好了!”接着,他又说:“请你向毛主席、向中共中央转达我及朝鲜党和人民的衷心感谢。”金日成拉着倪志亮的手一起来到大厅。金日成拿起一瓶酒,给倪大使斟了一杯,说:“来,干一杯!

为中国军队旗开得胜!”倪志亮也回应说:“过去我们并肩作战,打败了一个日本帝国主义。现在让我们并肩战斗,再打败一个美帝国主义。为夺取新的胜利而干杯!” 率驻朝使馆安全转移 10月1日和9日,麦克阿瑟两次向朝鲜人民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朝鲜人民军部队“不管位于朝鲜什么地方,都放下武器,停止敌对行动”。

随即,美军越过三八线,兵分多路,直逼平壤,大举北进。 10月9日,朝鲜政府决定江界为临时首都,机关、学校、团体一律从平壤撤退,最高军事指挥机关移驻德川,政府和各国使节移驻新义州,总后方设在江界。

为此,中国驻朝大使馆在倪志亮的领导下,在报经中央批准后,决定分两部分转移,一部由参赞薛宗华、二等秘书刘白文带领转移至新义州,必要时过江往安东,在中国境内经辑安(今集安)到达朝鲜北部城市满浦;另一部分由倪志亮、柴军武等随金日成首相驻德川,以便继续开展工作。

中国驻朝使馆具体进行撤退工作时,倪志亮抱病组织指挥,亲自选择撤退路线,详细了解行动的每一个细节,连使馆人员的食宿、车辆的调配都亲自安排。

撤退期间,他经常连续工作,几天几夜不合眼是很平常的事。撤至熙川的一个小村时,敌机飞来轰炸,投下的一枚炸弹落在院子里,将坐在门槛上看护倪大使的警卫员炸伤,倪志亮也受了伤,成为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方受伤级别最高的干部。

由于在战火中不断奔走和协调两党两军事务,劳累过度,倪志亮病情加重了。

周恩来得知这一情况,十分关心,考虑到倪志亮大使的病情和伤情不便在当时所处的恶劣环境中治疗,于是决定让他回国治病,休养一段时间后再返馆。在此期间,由柴军武临时代办中国驻朝鲜使馆的一切事务。第一次和第二次战役胜利后,中国驻朝鲜大使馆迁回平壤。

不久,倪志亮不等身体康复,就返回平壤,主持使馆工作。 协调中朝苏三方空军合作 从1951年1月起,年轻的志愿军空军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战果累累,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战绩。

但志愿军毕竟飞机少、兵力单薄,无法单独与实力雄厚的美国空军抗衡。 经毛泽东、周恩来亲自交涉,斯大林于3月15日同意派苏联空军入朝作战。中、朝、苏三方可入朝作战的空军部队达到17个团、作战飞机599架。

与美军2000多架飞机相比,中、朝、苏三方空军兵力十分有限,加上苏联方面空战顾虑较多,因此无法配合地面部队作战,只能重点用于集中保护中朝军队的后方运输线。 3月15日,志愿军空军司令部在安东宣告成立。

同时,志愿军空军和朝鲜人民军空军联合指挥机构——空军联合司令部成立。司令员由当时的东北空军司令刘震将军兼任,司令员苏联顾问即曾在远东战役捕获了末代皇帝溥仪的苏军指挥官戈卢诺夫将军。当时,朝方有一个空军团参战。

尽管空军联合司令部成立了,但要用好中、朝、苏三方空军却殊非易事。三方可用于朝鲜战场的空力资源实在有限,这么宝贵的战略资源单靠空军将领来协调已无法完成,常常需要三国的领导人直接出面协调,而倪志亮在其中再次担负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周恩来让倪志亮转发给朝方一系列协调空军作战的电报取得了成效,到1951年春,以苏联空军为主,中朝苏空军完成了掩护鸭绿江大桥的任务,对中朝联军的运输线也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在朝鲜西北部鸭绿江至清川江地区的上空,美军惊呼:“米格-15歼击机已成为美国飞行员越来越感到恐惧可怕的敌人。”三方空军中,苏联空军作用最大,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苏联空军先后投入了12个师作战,轮战人员达7.

2万人,以损失335架飞机和120名飞行员的代价共击落1097架敌机(不含高射炮兵击落的212架敌机)。 为开展停战谈判而奔走 美军遭受一系列的失败后,杜鲁门政府不得不寻找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途径。

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通过倪志亮大使邀请金日成首相于1951年6月3日来北京磋商。中朝两国领导人进行了研究、商讨,最后决定:同意进行停战谈判。中、朝、美、苏等于是就开始谈判展开了多方外交磋商。

倪志亮经过多方奔走,弄清朝、美两方关于谈判的有关时间、地点、人数等细节后,遂于1951年7月3日致电毛泽东请示派遣涉外军官名额及和谈日期。 1951年6月底,周恩来亲自点将,指定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和乔冠华参加停战谈判,组建一个工作班子,进行谈判准备,柴军武被推荐为联络官人选。

很快,毛泽东给倪志亮发来一份电报,同意驻朝鲜使馆公使衔参赞柴军武以中校名义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联络官,参加停战谈判。

7月5日在倪志亮、柴军武的陪同下,李克农、乔冠华会见了金日成首相,双方商量了中朝代表团的组成。7月10日,停战谈判即正式拉开帷幕。 以上仅是倪志亮担任驻朝大使的几大亮点,他的工作远非这几个方面,更多的时间只是默默无闻地工作,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受到朝鲜人民和金日成首相的高度赞扬,1951年9月29日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勋章——一级国旗勋章。

1952年3月,周恩来考虑到倪志亮的身体状况,决定让倪志亮回国休养。

倪志亮患有肺气肿、哮喘病,加上多年征战留下的创伤,不适合在山区生活。金日成对倪大使离任表示惋惜,并说,由于战争环境的限制,大使在此工作期间,没有受到应有的照顾,给大使同志工作增加了不少困难。

倪志亮向首相表示了惜别之情后,金日成请倪大使回国后代他向毛主席和周总理致以衷心的问候,感谢他在任期间的热情服务,感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无私援助。离开时,金日成把倪志亮一直送到门口。● (《百年潮》杂志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