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庆张钫 洛阳近代书画名人王广庆
广收金石保国粹:心怀大义 字合古法 王广庆字宏先(一字鸿仙),1889年出生于新安县磁涧镇掌礼村。他的远祖自明代便从山东迁到这里,为的是给朱元璋的一个儿子守墓。 作为守墓人的后代,王广庆的父亲王子亮虽是农民,却十分敬惜文字。
他喜欢碑刻,每到农闲时,便会带着年幼的王广庆穿行于邙山之上,欣赏并临摹那些刻在墓碑上的书法。可以说,王广庆对金石和书法的爱好,就是由父亲培养出来的。 青少年时期,王广庆就读于新安县学。
他在这里接受了民主思想,并立下远大志向,要改良社会,改善民生。王子亮见儿子有此抱负,便把他介绍给了张钫。张钫字伯英,是辛亥革命元老,新安县铁门镇人,比王广庆大3岁。1912年,他因成功组织"西安起义"而闻名遐迩,担任陕西陆军第二师师长。
王广庆随军后,为张钫谋划了不少军事行动。为进一步培养王广庆,1914年春,张钫送他到日本东京政法学校留学3年,1918年秋又让他到陕西三原进修革命理论。 学习结束后,王广庆回到洛阳,在新安县官磺局当了局长。
这段时间,他收集了不少唐代志石,这就是后来千唐志斋的"家底"。1924年,他得知正始三体石经在洛阳城南出土,就叮嘱石经主人不要外售,以保国粹,并写了《洛阳先后出土正始三体石经记》,使国内学人知道了正始三体石经的存在。
1925年,王广庆当了开封县县长,后又分别到河南省建设厅、南京监察院供职。1931年春,他从洛阳古董商郭玉堂处得知,洛阳新出土的墓志有很多散落民间,损毁严重,便向张钫提出对志石进行保护。
此后,新收集的志石被陆续运到铁门镇的张家花园,镶嵌于窑洞墙壁上。王广庆将其命名为"千唐志斋",并请自己的训诂学老师章太炎题字。 章太炎对王广庆很欣赏,欣然命笔。
市文史专家、原千唐志斋博物馆馆长赵跟喜先生说,在王广庆的父亲病故时,张钫、于右任等很多民国政要都写了挽词,章太炎还专门作了一篇《处士王君行状》,"相当于给王广庆父亲写的墓志"。 临危受命当校长 在收集墓志的过程中,王广庆对治学的兴趣越来越浓。
在为父守丧期间,他干脆脱离军队,专心研究学问,后被河南大学聘为教授。 位于开封市东北角的河南大学,原是河南贡院所在地,有深厚的历史底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局势十分紧张,政府命令大学一律南迁,河南大学师生也不得不考虑撤离。
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先是撤到信阳鸡公山,不久日寇发动豫南战役,大家又辗转撤往镇平。在这种情况下,校长刘季洪自觉已无力胜任,便举荐时任文学院院长的王广庆接替自己。
王广庆热爱河大,此时更无法推辞,便于1938年秋临危受命。 担任河大校长后,王广庆与各方交涉,解决学校经费,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得以维持。1939年5月,日寇进攻新野、唐河,王广庆见镇平待不住了,又把目光投向豫西山区。
他率河大师生北越伏牛山来到嵩县,除将医学院设在县城以方便百姓看病外,将文、理、农学院及校本部都"藏"在地处深山的潭头镇(今属栾川县)。 潭头镇环境清幽,民风淳朴,是个办学的好地方。
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王广庆很珍惜这难得的安宁,他想方设法稳定人心,广邀名师,坚持按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开设课程,还先后创办"七七中学""伊滨中学"等学校为当地培养人才,使潭头有了"豫西人才库"的美称。
1942年,河大由省立大学升格为国立大学,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学术力量雄厚,享誉国内外,这让王广庆深感自豪和欣慰。 然而,相对平静的日子只持续了5年。
1944年5月,洛阳失陷,日军南下,嵩县也被血雨腥风裹挟。 起初,王广庆不相信那么多守军竟挡不住日军的进攻。学校搬迁并非易事,他抱着一线希望去29军军部打听情况,一位姓王的军长称正在组织豫西防务,对付日军没问题。
这让他误判了形势,致使河大师生晚撤离几十个小时,"5·15"潭头惨案发生:16名师生遇难,25人失踪。师生不得不继续向西撤离至淅川、宝鸡等地,一路备尝艰辛,元气大伤。 精研训诂写书法 潭头惨案使王广庆承受着巨大压力,他面容憔悴,白发上头,迅速衰老了。
当年10月,他引咎辞职,到南京生活,1949年去了台湾,从此孑然一身,埋头著述,直到1975年2月以87岁高龄去世。 赵跟喜先生说,去台湾之前,王广庆曾回新安县看过他遗留在这里的墓志。
他的妻子还在南京保存了他所有的手稿,其中《河洛方言诠诂》一书已经出版,是研究河洛方言的重要典籍之一。"2010年8月,王广庆的孙女王佩南回乡探亲,说起祖父在台湾思念家乡之痛。
她说,祖父与于右任交往颇多,两人常一起望乡流泪。有一年,两位先生在基隆港遥望大陆,伤感不已,于右任遂吟诗一首,由王广庆录出,内容是:云兴沧海雨凄凄,港口阴晴更不齐。
百世流传三尺剑,万家辛苦一张犁。鸡鸣故国天将晓,春到穷檐路未迷。宿愿犹存寻好句,希夷大笑石桥西。" "王广庆精于书法,他的字沉着凝练,雅致秀逸。我珍藏有他早年校录的《洛阳近年石刻出土时地记》手稿,书尾有序文两篇,可见其文字、书法功力之深。
"赵先生说,他还收藏有王广庆抄录的王铎为吕维祺撰写的墓志铭全文,长达6页。王广庆书法多见于小楷和行书,整幅存世的不多。 白河书斋主人晁会元先生也收藏有王广庆的书法作品。
他说,王广庆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他的书法不单纯追求字形趣意,还注重字体符合六书(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6种汉字构造方法),书写符合规范,力求"字字有来历,字字合古法",这是他书法上的独到之处。"王广庆留下的很多手稿都是蝇头细楷,运笔纯熟,一丝不苟。另外,他也不断从魏碑中汲取书法营养,晚年大幅作品的魏碑风格极浓。"(记者张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