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记忆中的前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

2018-03-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

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

真正认识“十月革命”是少年时代从前苏联影片《列宁在十月》获得的。这部熟透了的电影,对许多中国观众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影片中前苏联人民艺术家史楚金塑造的列宁形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既有政治家的敏感和坚定性,又富有人情味、幽默感和朴实无华的作风,至今还没有一个演员可以超越。影片中瓦西里那句著名的台词:“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成为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处于困境的时候互相鼓励的一句日常用语。现在回想起来是那样的有趣,在诙谐的语调中还给人带来希望和信心。由于看了又看,电影里的一些对白好多人都会学说许多,如列宁的演说台词,我的一个同学学说的维妙维肖,那配音的好听的语调,演员鲍·史楚金演绎的列宁特有的习惯性动作,像神了,常常令人捧腹大笑。我那时与人讲话总用“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同志”打头,再“如何如何……”,只觉得好玩。

影片是斯大林为了庆祝十月革命20周年所指定拍摄的,人物塑造采用黑白分明的路子,并取得巨大成功,罗姆马上投拍了续集《列宁在1918》。本片描写列宁踏上凯旋路:片头列宁潜回国内,从火车头跳下来后,便遁入茫茫夜色中。编导的目的在于着意渲染白色恐怖。但历史上,列宁是很风光地回来的:彼得堡的布尔什维克组织了数千名工人群众,赶到车站欢迎领袖归来。火车进站时,站台上红旗招展,喀琅施塔基地的水兵仪仗队鼓乐齐鸣,高奏《马塞曲》,非常热闹。

电影《列宁在十月》讲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前夕,化了装的列宁从芬兰乘火车头秘密回到列宁格勒,隐藏在秘密寓所中。他不能与人民进行直接联系,只能通过彼得堡工人兼革命职业活动家瓦西里和他送来的报纸了解当时的政治形势。瓦西里忠实的执行党中央委员会交给他保护列宁安全的神圣使命。临时政府雇了密探四处追捕列宁,都没有成功。中央委员会开了历史性会议,会后,列宁便到瓦西里家里过夜。他从瓦西里家里接到的家信中了解到农村的情况,又知道了以诙谐幽默的马特维耶夫为代表的工人们如何机智地从车间赶走临时政府的代表,列宁根据革命形势作出了正确的判断。攻打冬宫成功后,列宁出现在斯莫尔尼宫大厅的欢呼人群中,发表了震惊人心的历史性讲话,为今后的革命指出了方向。

今天看到一份资料,披露了电影《列宁在十月》创作和拍摄过程中一些故事。
《列宁在十月》是苏联年轻导演罗姆1937年的作品。这是苏共中央和斯大林本人的订货。在苏联有“逢十大庆”的传统,为了庆祝十月革命20周年,也为了对持续了几年的“大清洗”有个交代,斯大林指示拍摄有关十月革命的影片。剧本是由青年剧作家卡普勒尔写的,原名叫“起义”。为什么会由一位不知名的剧作家来写本子,详细情况不清楚。但是,也许有一件事起了作用。那就是那时卡普勒尔正与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兰娜交好,卿卿我我,来往甚密。给罗姆的指示是,他必须在20周年前拍完,在20周年正日子那天在影院上映。为此准予罗姆不受任何限制地使用胶片,拨给了最好的照明设备、数千套服装、大量的枪支武器和士兵,以供拍摄“攻打冬宫之用”。还特许利用冬宫的广场、大门和里面的皇家小餐厅拍摄攻打和逮捕临时政府成员的场景。但是,罗姆和卡普勒尔都没有把攻打冬宫和逮捕临时政府成员的场景加以艺术的渲染。

罗姆还起用了职业演员鲍里斯·休金来演列宁。此人外形不太像真实的列宁,但是化妆后的“列宁”却更精神、更好看了。要罗姆在3个月的时间里拍完,而他只用了55天,并且将片名改为《列宁在十月》。当时的影片都要经过苏共中央政治局的观看审定,重大影片还要等斯大林看后亲自点头。《列宁在十月》当然要送斯大林本人亲自审定。与此同时,所有的拷贝已经发到了莫斯科的各个影院,因为无论是罗姆、卡普勒尔,还是当时掌控苏联电影总局的舒米亚茨基局长都毫不怀疑影片的顺利通过。十月革命节前夜,斯大林看了《列宁在十月》,当时还对罗姆说不错。可就在10月1日这一天,红场上的检阅之后,舒米亚茨基紧急把罗姆、卡普勒尔等人找来说斯大林要求改片子。对此,罗姆有过回忆:“舒米亚茨基走进来搓着手说:‘是这么回事,今天游行后,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又看了一次影片并让我转告您,不逮捕临时政府成员和攻打冬宫,俄国资产阶级政府的垮台终究是不清楚的。必须补拍攻打冬宫和逮捕临时政府的戏。’”这时,罗姆光火了,就说:“怎么补拍?什么时候补拍?影片都在上映了!”舒米亚茨基告诉他说:“不,它已经停映了!一个小时前已经电话通知让所有的电影院将这部片子撤下来。”至于补拍的时间,舒米亚茨基告诉罗姆,斯大林说,时间现在不起作用了,因为纪念日已经过去了。结果是,卡普勒尔改写了这两段戏的本子,罗姆又重回列宁格勒去拍这两场戏。

斯大林和罗姆、卡普勒尔的分歧就在于“冲锋”和“攻打”之上。初登导演之台不久的罗姆,还受到爱森斯坦和《十月》的影响,还有艺术家的“良心”。但是,舒米亚茨基则是忠实执行斯大林意志的官员。他所要求罗姆的就是服从并希冀从《列宁在十月》中捞取自己的荣誉与桂冠。

1937年末,罗姆补拍并修改了最初的影片,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1938年,又是卡普勒尔编剧、罗姆导演,拍摄完成了“列宁系列影片”的第二部《列宁在1918年》。罗姆是幸运的,他的《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年》在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一举成名为斯大林恩宠的大导演。但是,由于休金的早逝,他的“列宁影片系列”未能拍摄下去,不过这时有关列宁的电影对于牢牢控制权力的斯大林来说,已经是无关紧要的事了。

应该说,《列宁在十月》是经过斯大林意识形态加工和渲染的影片,它充分宣扬了斯大林在十月中的重大作用,是为他的“列宁和斯大林在一起”的理论和行动服务的,并不是1917年11月7日实际发生过的那一切。”

不管怎样讲,列宁的形象曾深深的印在我们那一代人的脑海里,直到现在……

关于十月革命十月革命也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这个起义是由列宁亲自领导的。
1917年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临时政府封闭了《工人之路》报和《士兵报》,并企图占领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所在地——斯莫尔尼宫。形势万分危急。当晚,列宁在《给中央委员会的信》中指出:“情况已经万分紧急。非常清楚,现在拖延起义真的就等于死亡。……无论如何不能让克伦斯基及其同党把持政权到25日,一定要今晚解决问题。”根据列宁的指示,党中央决定提前起义。列宁于当天深夜越过敌人封锁线,秘密地来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
7日凌晨1时起义部队占领了邮政总局。2时攻占了波罗的海火车站和尼古拉耶夫斯基火车站。接着关闭了政府大楼的照明电路,电话局切断了临时政府和司令部的大部分电话。

6时左右,赤卫队员、士兵和水兵已经占领了皇宫大桥。除了宫廷广场和伊萨基耶夫斯卡广场地区,其他地区几乎都掌握在起义者的手里。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坐上美国大使馆的汽车仓皇逃跑。10时,革命***散发了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政权已转归苏维埃。但临时政府仍负隅顽抗,2 000多名军官和士官生继续盘踞着冬宫。下午5~6时,2万多名革命士兵和赤卫队员、9辆军车包围了冬宫。革命***向临时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命令它于6时20分缴械投降。8时过后,革命***向临时政府下达了无条件投降的最后通牒书,遭到拒绝。晚9时40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以空弹射击,发出攻打冬宫的信号。赤卫队和士兵们在雷鸣般的“乌拉”声中,迅猛地冲向冬宫。在117级云石阶梯上同敌人短兵相接。接着,在1005个房间里展开了白刃战。8日凌晨1时50分,临时政府的成员(除克伦斯基逃跑外)全部被擒。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有争议的地方在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晚10点40分,正当起义部队攻打冬宫时,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开幕。列宁在会上当选为人民委员会***,负责攻打冬宫的军事指挥为托洛茨基。所以也有说托洛茨基在列宁不在时直接领导了十月革命。

1917年十月,布尔什维克革命武装力量的领导人托洛茨基

关于托洛茨基:人们知道十月革命,却不知道正是托洛茨基在列宁不在时直接领导了十月革命;人们知道苏联红军,却不知道托洛茨基是苏联红军的缔造者;人们知道”新经济政策“,却不知道新经济政策是托洛茨基最早提出的;人们知道斯大林是列宁的继任者,却不知道托洛茨基的地位原本仅次于列宁,他的肖像与列宁的肖像并列悬挂;人们知道《列宁全集》中文版共有60卷,却不知道《托洛茨基全集》竟达150卷之巨,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艺术、教育等等几乎一切领域……
由于中国舆论宣传的特点,托洛茨基早已淡出了中国普通民众的视野。
1879年,列夫·托洛茨基出生于乌克兰的一个富农家庭,1896年开始参加工人运动,在革命过程中多次被捕入狱又多次侥幸脱逃。

在十月革命前,他已是威震四海的领袖人物。苏俄建国初期,托洛茨基先后担任外交人民委员、海陆军人民委员、革命******等职。在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期间,他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为捍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立下了不朽功勋。列宁1922年12月23日至12月25日口授的《给代表大会的信》中,认为托洛茨基是“中央委员会中最有才能的人”。
1924年列宁逝世后,在党内激烈的斗争中,托洛茨基成了失败者。斯大林联合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李可夫等人否决了托洛茨基在经济建设道路、党内民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革命问题等等领域的理论和提案,并发动了持续数年的、一连串的批判托洛茨基的运动。

最终于1926年褫夺了托洛茨基***的职务,并将其逐出中央委员会。
托洛茨基在党的最高委员会上作最后陈词时警告各派说:斯大林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所有的反对派。……未来将有一系列血腥清洗。斯大林的胜利是短命的,而斯大林体制在某一天将会突然垮台,彻底崩溃,因为眼前的胜利过分依赖暴力。
托洛茨基1927年被开除出党,1929年被驱逐出国,1932年被剥夺苏联国籍。1938年在巴黎组织第四国际(社会主义革命党),反对第三国际。1940年被暗杀于墨西哥城。
很不幸的是,历史让托洛茨基成为了先知:斯大林在20世纪30年代发动的“大清洗”,将他的所有对手和盟友,通通送上了断头台;1991年,苏联解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