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晋如文言文 徐晋如:语文需要恢复为国文

2017-08-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不管你承不承认,在中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选都是政治.七零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记忆,小学语文课本中曾经学过一篇课文<朱德的扁担>,但在某一个历史时期,这篇课文曾经题为<林彪的扁担>,然后又到了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篇课文又神奇地恢复为<朱德的扁担>.如果对比一下新中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作一番研究,一定非常有价值.至如语文教材选哪些作家.每位作家选文多少.文章是否要经过删改,这些都不是教材编定者随性为之,背后都有极强的意识形态的作用.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被赋予

不管你承不承认,在中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选都是政治。

七零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记忆,小学语文课本中曾经学过一篇课文《朱德的扁担》,但在某一个历史时期,这篇课文曾经题为《林彪的扁担》,然后又到了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篇课文又神奇地恢复为《朱德的扁担》。

如果对比一下新中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作一番研究,一定非常有价值。至如语文教材选哪些作家、每位作家选文多少、文章是否要经过删改,这些都不是教材编定者随性为之,背后都有极强的意识形态的作用。

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被赋予了最高地位的现代文学作家是鲁迅,鲁迅的文章长期是中小学语文的第一重头戏,这当然纯粹是因为政治因素。现代文学那句著名的六字真言“鲁郭茅巴老曹”,本也是从政治地位上给作家排座次,不是文学水平的客观评定。鲁迅的文字佶屈聱牙,是失败的文学尝试,学生不爱读,教师不爱讲,却偏偏是教师、学生绕不过去的大山,岂非咄咄怪事?

受限于中国的高等教育现状,大多数人的人文水平到高中毕业就止步不前了,终其一生,他们的人文视野、文化程度都没有超过自己的高三阶段。

中小学语文教材,是绝大多数中国人获得那点可怜的人文知识的惟一途径。因此,教材可以造神,教材也可以天然地屏蔽掉编者不想大家知道的知识。比如钱穆、潘光旦这样的国学大师,教材里就从未给过他们哪怕一丁点儿地位。

据统计,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六册,在2008年之前鲁迅的作品多达9篇,分别是《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孔乙己》。

2008年后去掉了《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雪》,2013年又去掉了《风筝》,但仍以6篇的总数蝉联入选作品最多的作家。正因如此,鲁迅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心中的神祗。对鲁迅文章的每一次裁减,都会引起社会舆论的一波狂欢式的批评。

几乎人教社每删去一篇鲁迅的文章,网络上就会流传一次“鲁迅退出语文教材”的谣言,并同时对删去鲁文作出全然政治化的解读。最有代表性的言论来自“梨花体”诗人赵丽华——“《孔雀东南飞》被删是因为这个时代不需要爱情;《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被删是因为这个时代害怕出现更多的鲁迅;《雷雨》被删是因为周朴园远胜过如今的煤老板;《过秦论》被删是因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六国论》被删是因为“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这种政治化的解读,已经脱离了在中小学开设语文科目的本来目的——提升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而在事实上认同语文教材必须政治挂帅。这样思考问题,永远不能让教育回复到它的本来面目。

几乎所有人都承认,在中小学阶段,课时量最大、老师下力气最多的课就是语文课,而学生最不感兴趣的也是语文课!这是因为,语文科目从根子上就是错了。

语文一词,是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发明创造,语指的是口语,文指的是书面语。吕先生认为语文课必须“语”、“文”并重,他有挥斥八极的勇气,指责传统上只教书面语,不教口语的做法,认为从推广普通话、以及语文合一的要求出发,必须对口语和书面语教学予以同等的重视。吕先生还彻底否定了全面学文言的必要性。

这些观点,都是基于一种机械的进化论,以为白话文比文言文先进,比文言文更适应新的时代,却不知口语也好、白话文也罢,只要会说话就能胜任愉快,完全没有必要浪费学生的大好光阴,至如推广普通话的问题,今天电视已经侵入到几乎所有的家庭,还需要学校的语文教师教口语吗?

吕叔湘不惮于否定传统读书作文的训练,提出他的语文教学理论,其实不过是学习外语的一套方法。他又十分看重字义、语法的训练,试问中国几千年都没有这样的一套训练,难道中国人便不会说话、不懂作文了?这些卤莽灭裂的分崩离析式的训练,对于学习外语可能有效,用以学习母语,却是大错特错,生生把学生对母语的爱好毁灭掉了。

母语教育必须回到几千年来教育的正轨上来,即通过念诵的方法学习古代经典,用对对子、作文等方式训练其母语运用能力,让学生不仅能亲近母语,更能亲近中国传统文化。好的母语教育必须同时也是文化教育。现在的语文课,显然无法满足这个要求。

目前的语文课以白话文为主,点缀式地有一些文言文和古诗。选的文言只是像解剖尸体一样地分析字义、语法,对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和文言阅读习惯的养成用处不大,选古诗不讲平仄、格律,使得学生完全被隔离于古典诗词殿堂的墙外。

这犹在其次,最不可原谅的是,就算要选白话文,也该选《三言》、《二拍》、《红楼梦》、金庸小说这些真正的中国人的白话,教材编者偏不作此图,却选了很多民国时期受翻译文风影响的伪白话,里面的很多句子,用马季相声里的话说,就是“不说人话”。为了尽量抹平“不说人话”的地方,教材的编者可算煞费苦心,他们不得不对入选的文章加以改动,使之符合实际的语言习惯。真是难为这群编辑了!

然而,无论怎样改,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白话文运动倡导“我手写我口”,相对文言文的渊雅,是文化的堕落,白话文对学生掌握中国文化,没有一点用处。

语文作为一门科目,早年间叫“国语”,更早则叫“国文”。这三个词的转换,体现出文化的一步一步的沉降。

中国文化,本就极重“文”。孔子说:“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推崇文雅,是中国文化的最根本的特征。国文改作国语,已是不承认文雅的崇高地位,国语改为语文,则是把俚俗无文的口语与书面语等量齐观,薰蕕同器,除了造就对中国文化漠然无知、对中华文明毫无真切爱恋的黄皮白心的香蕉人,不能有别的功用。

因此,中小学语文课必须恢复成中小学国文课,只教文言,不教白话。就是让学生大声念诵经典的文章,学对对子、学写诗、学作文言文,而不是任由老师讲得满头大汗,学生在台下神游八极。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传承下去,素质教育才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