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脊柱相关疾病的原因 为你简单介绍其治疗方法
所谓脊柱相关性疾病是由于椎周软组织损伤、小关节错位、增生退变及脊柱周围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刺激和压迫了脊神经、内脏神经所出现的一系列症候群,但发生疾病的脏器或组织均与脊柱相互分离且有各自的功能。追根溯源,关于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其鼻祖应归功于中华传统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祖国医学就有了有关脊柱相关性疾病的论述。
脊柱相关性疾病多是由于以下原因引起。
一、椎管内外无菌炎症的病理机制:
脊椎病变及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生,椎管内外软组织损伤,所引起的无菌炎性反应,炎性致痛物质一方面刺激神经根鞘及神经根周围的痛觉纤维,引起颈肩腰腿痛等临床症候群。另一方面,导致无菌炎性软组织粘连、结节构成的炎性粘连物,累及椎周的脊神经、交感神经节,出现临床脊柱相关性疾病症候群。这些所累及的症状,上至头颅部,下至足趾,同时可累及深至内脏、浅至皮肤的相关症状,涉及临床各科,如:内科病症、神经外科病症、心脑血管病症、五官科病症、口腔科病症、妇科病症、儿科病症、男性科病症。
二、脊柱立体三角动静态失衡原理:
脊柱作为人体骨骼框架的中心力轴,是由多节动态椎骨与其间的椎间盘、椎间关节及椎周的肌腱、韧带稳定结构紧密连结,构成的人体三维动态的中心平衡力轴。脊柱的稳定是靠周围的肌腱韧带构成的无数立体三角区来维系其全方位、多角度的稳定整体。构成脊柱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和脊柱与内脏功能之间在机构上的联系、在功能上的协调、在病理上的影响。脊柱及其联系的各个组织器官之间,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脊柱和各组织器官之间在生理上是互相联系,在病理上则是互相影响的。
脊柱是人体负重和运动的骨骼框架的重心力轴,其稳定是靠连接脊柱的软组织由韧带、关节囊、筋膜、椎间盘及肌肉构成无数的软组织立体三角区来维护起平衡。由于姿势不良或者在某一特定姿势下做重体力劳作而不适当的调节、剧烈运动前没有做适当的预备动作、反复长期的轻度扭挫伤及头颈、腰部受撞击等因素均可造成椎周软组织的损伤,从而出现软组织的松弛、变硬(纤维化、钙化、粘连、瘢痕形成、挛缩)或炎性改变,导致了维持脊柱软组织立体三角的失衡,刺激压迫了脊神经后内外支、自主神经、交感神经节、椎动脉甚至脊髓,从而引起多种脊柱相关性疾病及临床疑难病症。
治疗方法
水针刀微创三针法的作用机制
水针刀微创三针法最大特点是运用水针、针刀、药磁线三种针法,在脊柱区带九大系统疾病相关诊疗区,以神经投影线作为治疗线;以胸、腹部内脏疾病反射区作为对应诊疗区;以四肢疾病反射点作为辅助治疗点进行综合性治疗。将祖国医学对疾病的整体观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根据人体“对应补偿的原理”进行全面分析判断,详细诊断并在脊柱区带及对应治疗区注药、松解、留植药磁线,是一种微创新针法。
脊柱区带九大系统疾病相关诊疗区及胸、腹部对应诊疗区的划分依据,是作者在运用“水针刀微创
新针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过程中,①根据内脏疾病在脊柱区带的不同反射规律;②根据脊神经、内脏神经在脊柱的分布及支配区域;③根据同名节段及内脏的解剖投影区;④根据内脏疾病在脊柱区带生物信息原理;⑤根据传统经穴的投影规律等。结合中西医理论之精华,将脊背划分为脊柱相关诊疗区,不同的疾病在各自不同的疾病相关诊疗区内治疗。
水针刀微创三针法,以脊柱区带九大相关疾病诊疗区的治疗区域为治疗点进行综合治疗,其主要依据是:可以直接刺激和分离脊柱两侧软组织结节,解除脊神经、内脏神经的受压症状,调节脊神经与内脏神经的功能失调,从而恢复支配内脏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使相应内脏器官得到调整,达到调节内脏、平衡自主神经、改善微循环,治疗内脏疾病的目的。
通过脊柱相关病在背部治疗区及胸、腹、四肢治疗点进行针刀分离和留置药磁线对治疗点具有长久性、持续性、理化性刺激,概括起来具有以下作用机制。
一、水针刀松解分离椎周软组织结节作用
水针刀微创针法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可直接松解椎周挛缩、硬化等病变的软组织,后关节囊错位点,同时配合动静整脊手法,恢复脊柱紊乱、错位的小关节的原有功能位置,从而解除脊神经及交感神经节的刺激、压迫,同时在胸腹部对应诊疗区及四肢治疗点,注射松解液及药磁线,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在达到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的目的。
二、水针消除椎周软组织无菌炎症作用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冯德培教授指出:在人体病变部位注入一定量局麻药或生理盐水,可对病变处产生张力及物理膨胀作用,一方面对病灶区产生破坏作用,另一方面可对人体内脏产生调整功能。
无论是脊柱病变,或脊柱相关性疾病,其病变早期椎周软组织势必要存在无菌性炎症,这些炎症物质不仅刺激脊神经,引起局部疼痛,而且刺激交感神经,引起相关临床症候群。
水针刀微创三针法根据不同疾病,选用有效的药物,注入最敏感的部位,使药物直达病灶区,减少了药物作用过程中不必要的“消耗”药物通过局部皮肤肌肉内毛细血管吸收后,很快的发挥了药理效应,直接快速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同时,药物注入治疗点后,因占有一定空间,对周围组织产生压力,从而刺激局部感受器而产生酸、麻、胀、困等“针感”样作用,由此而产生调节内脏、平衡自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以达到治疗目的,现代研究认为这类刺激可影响神经系统,反射性地通过神经体液系统调节发挥作用,对神经递质的分泌,各腺体分泌、血液成分、免疫系统以及各脏器、组织功能产生影响,进而调节各系统的功能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药磁线的药理效应
80年代初期,我们在针刀介入物领域,首先创立了针刀磁线结合,经过药物磁化的线具有病灶区治疗效应强烈的内磁疗作用及药疗作用,避免了传统埋线所带来的感染、发热等不良反应。在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及临床疑难病方面,疗效确切,持久。
水针刀微创三针法药磁线留植是根据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选用相应的药磁线,留植在背部不同的疾病相关诊疗区的软组织损伤点及内脏疾病发射点,药磁线留植体内后,药磁线内含的药物成分,首先在治疗点内发挥药物治疗作用及内磁疗效应。
四、具有强烈的内病外治的作用
根据人体对应补偿功能、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原理,水针刀微创三针法在脊柱区带内脏疾病反射点、脊神经、内脏神经的体表投影点,根据不同疾病,选用有效的针对性药物,注入最敏感治疗点,达到“治之以外,调之以内”的治疗效应,可起到强烈的“内病外治”的药理效应。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在水针刀微创三针法治疗时,首先可以在背部胃病相关诊疗区的治疗点及腹部的对应治疗区即腹前筋膜区中上部、下肢的胃肠病治疗点,注入溃疡平四联针。在背部相关诊疗区及胸腹部对应治疗区,水针刀扇行分离,在下肢胃病治疗点留植药磁线;哮喘症在水针刀微创三针法治疗时,首先可以在脊背肺部相关疾病诊疗区为主要治疗区,以胸前部肺病对应治疗区及上肢肺病治疗点为辅助治疗区,注入安喘四联针,在背部相关诊疗区及胸腹部对应诊疗区,水针刀扇行分离,在上肢肺病治疗点留植药磁线,可起到针刀分离、水针注射及留植药磁线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治疗作用,具有强有力的内病外治作用。
五、强烈而持久的留针作用
药磁线为一种异体蛋白,留植治疗部位之后,经过分解吸收,对机体产生一种生物化学刺激,通过这样一种物理、化学的双重作用来调动机体本身固有的调节机制,进一步调整病理状态下的机体平衡及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失调,这种对治疗部位的相关脏器长久持续的机械、物理、化学的刺激,不断通过经络而起作用。这种双重刺激可大大激发人体之经气、精气,从而调节身体有关脏腑器官活动,使经络保持平衡的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
药磁线疗法作为一种治疗点刺激疗法,同样可起到针刺效应以治疗疾病。药磁线疗法治疗时,需用针具刺入体内留植药磁线,此时即可产生酸胀感觉。由于药磁线针具较毫针更粗大,其刺激感应也更为强烈,这与针刺产生的针感及传导是一致的。它通过经络作用于机体,起到调整脊神经、内脏神经,改善微循环,从而达到调整内脏、治疗内脏疾病的目的。
药磁线留植后可延长刺激时间,发挥针刺的持续作用,增强针刺效应,以巩固和提高疗效。留针的作用,使用补法后可增强补的作用,使用泻法后可加强泻的作用。药磁线留植后,药磁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的过程,对治疗点产生的生理物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30天或更长时间,其刺激感应维持时间是任何留针和埋线针法所不能比拟的,从而弥补了针刺作用时间短、易复发及就诊次数多等缺点,能长期持续有效作用于机体。局部注射产生的效应、针具刺激产生的针刺效应和埋线时渗血起的刺血效应,是短期速效作用;药磁线治疗点组织损伤的后作用,药磁线在体内特殊的留针和留线效应及其组织疗法效应,又可起到长期持续作用,将三种针法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六、激发人体的免疫功能
药磁线为异体组织生物蛋白物,将其留植于人体内,有如异种移植,可使人体淋巴细胞致敏。药磁线分解、液化,变为多肽、氨基酸等,同时产生多种淋巴因子。这些抗原刺激物对治疗点产生的物理及生物化学刺激,使局部组织发炎,甚至出现全身反应,从而提高人体应激能力,激发人体免疫功能,调节人体有关脏腑器官的功能失调,恢复有关脏腑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