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功胜嘉兴学院 嘉兴学院会计学专业校友风采——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潘功胜
大象的资本舞步——专访中国工商银行董秘潘功胜 我想,在未来兼并和收购仍然是工商行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悄然将澳门第三大银行诚心银行收入囊中刚刚满月之际,中国工商银行董事会秘书兼战略管理与投资者关系部总经理潘功胜,此时坐在由美国著名设计师李布兰(brain D lee,世界上最大的建筑事务所之一的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基金会主席、设计合伙人、设计总裁)设计的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大厦8层的办公室里,向《首席财务官》杂志讲述这家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背后的财务与资本的精彩故事。
史上最大IPO背后:成功的战略转型 2006年10月27日,继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两大国有商业银行成功IPO之后,香港和内地的资本市场迎来了第三只巨象——中国工商银行(以下简称工行)。
被国际媒体和金融业誉为"世纪招股"的工行IPO,本次A H首次公开发行的总规模为556.
5亿股,占扩大后总股本的16.7%;募集资金总额达到人民币1,732.3亿元,是全球有史以来融资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其中H股发行规模1239.5亿港币,A股发行规模466.4亿元人民币,分别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H股和A股发行项目。
公开发行上市后,工行共有A股2509亿股,H股830亿股,总股本3340亿股。 通过发行上市,工行的资本实力和国际市场形象得到了明显提升,至2006年末,资本净额达到5308.
05亿元,核心资本净额达到4620.19亿元,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4.05%和12.23%;总市值超过2800亿美元,成为A股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与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 更重要的是,这家中国最大商业银行迈出A H同步上市步伐的背后,内地与香港的证监机构与工行联手创造性地解决了境内外信息披露一致、境内外发行时间表衔接、两地监管的协调和沟通、境内外信息对等披露等诸多难题,开创了国内资本市场的先河。
工商银行的IPO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两年多年,经历了方案设计、组织实施、财务重组、公司治理、审计评估和战略引资等环节。 事实上,联想到工行IPO与的国内金融市场全面开放之间仅仅时隔四十多天,就能明白这几乎是一次大象模仿猎豹的奔行。
"应该说工商银行在这几年发生的这些变化,不是始于股改和上市。股改和上市只是工商银行发展中两个重大的事件,应该说是管理层和全体员工10年来共同努力的结果。
如果工商银行自身没有一个很大的改变,那么它后续的重组和上市也不会那么很顺利。"在此前担任股份制改革办公室潘功胜看来,工行上市的背后凝聚了多年的持续变革的结果,其最主要的是以下五个方面的变化: 经营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信贷资产占绝对比重的资产格局发生根本改变。通过主动性负债结构调整,个人理财产品销量已超过个人储蓄存款的增量。中间业务收入占净收入的比重、电子银行业务占整个业务的比重快速上升。
盈利能力持续跃升。成功的经营结构调整,使工行在各领域都建立了先发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整体盈利能力显著提高。2003-2006的复合增长率高达30%以上。2007年上半年,税后利润同比大幅增长61.
4%,成为亚洲最赚钱的银行。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质量状况得到根本改善。一直以来,工行围绕着标准化、集中化、独立性及问责制这四大原则整体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逐步实施内部评级法项目。
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已逐步展开,资本管理和全面风险拨备制度付诸实施。全面不良贷款绝对额和比率持续下降。 机构网点不断优化。工行不断优化机构区域布局,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人事劳动制度改革迈出较大步伐,聘任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