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禅学看莫兰迪的静物画
摘要:被称为“僧侣画家”的意大利画家乔吉奥·莫兰迪,以他独特的简化造型以及色彩表现的克制力,现实了他对色调运用的微妙和平衡的天赋,以智慧和感觉创造着自己的艺术形象,以形和色的巧妙组合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画风,给观者带来了回归视觉观察的纯粹形体的世界,一种全新的艺术气息,静静的向观者展现最平凡的物和它最不平凡的概念,具有以心传心的禅学意味。
关键词:乔吉奥·莫兰迪;色调;宁静;禅学
几年前,最初接触莫兰迪的绘画时,很不能理解他所描绘的这些平淡无奇的坛坛罐罐有什么艺术感,但随着艺术阅历的逐渐增长,再来细细品味其绘画中的艺术语言,越发觉得喜欢和迷恋,那是一种历经繁华后的沉淀,于平淡中见奇特,以小见大,把静物置于极其单纯的构图和色彩之中,以单纯、简洁的方式营造出最和谐的气氛,使这些普普通通的坛坛罐罐从形而下的“器”转化而成了形而上的“道”。
下面我就想从中国禅学艺理的角度来阐述我对于这位西方艺术家的理解。
一、独特的个性和画风
乔吉奥·莫兰迪于1890年生于意大利波洛尼亚,是意大利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1907年入波洛尼亚美术学院学画。莫兰迪的起点不同凡响,在1910年的两幅《风景》之后,他在1911年6月画了一件非常完美的作品,展现了这位21岁年轻画家娴熟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手法。
在当时,很多艺术家,诸如毕加索,布拉克,以及大多数年轻的抽象派和非客观派的的高手们,都往往喜欢用一些修饰或者说是夸张的手法向观者传达主题,吸引注意。而显然同时期的莫兰迪是一个很惹眼的意外。他的色彩既不是写实性、象征性的运用,也非印象派分析的分解性色彩,他将直观中的物体固有色和空间环境各种因素的可能现象综合调和,直接呈现。
乔吉奥·莫兰迪在艺术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理念。这些我们可以从他作品的独特造型和色调上来一一解析。在莫兰迪的代表性的《静物》系列画面中,只有极其有限而简单的生活用具,杯子、盘子、瓶子、盒子、罐子……他与这些器物朝夕相处,仔细观察,每次绘画都是在深思熟虑后用极为简练的线条和几种单纯的颜色,通过捕捉那些简单事物的精髓,将他对于它们的理解和感觉表现出来,以他自己的娴熟的笔触和精妙的色彩阐释了事物的简约美,看似简单却包含有他对于艺术独特而深刻的理解,使作品流溢出一种单纯高雅、清新美妙的魅力。
他的风格,是印象主义和立体主义之间的一种创新,非常巧妙的将形和色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他的作品被人称为“玄妙的静物”,不仅仅体现在他简练的形体上,更体现在他高雅脱俗的色彩上。
在莫兰迪的绘画中,几乎从来不出现鲜亮的颜色,几乎每一个色块都是灰暗的中问色。然而这些貌似没有生气的色彩,经过莫兰迪的巧妙安排,非但不显得脏兮兮,反而是熠熠生辉,令他的画面浑然天成。给观者带来了视觉上的宁谧温润的感觉,具有一种含蓄的诗意。
莫兰迪说:“那种由看得见的世界,也就是形体的世界所唤起的感觉和图像,是很难,甚至根本无法用定义和词汇来描述……因为那个视觉所及的世界是由形体、颜色、空间和光线所决定的……我相信,没有任何东西比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更抽象,更真实。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理解到莫兰迪的创作理念。[u二界很复杂,艺术家若想真实地表现眼前所见的事物,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它、表现它。但是不是还原世界而是创作自己心灵的世界。要“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情感。
从他作品中那些反复排列、形状单纯的瓶子使我们明白,作品创作的题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是否给人有想法。莫兰迪远离物质本身的组织结构,将物体作最大的单纯化,舍弃了所有的细节描绘,把瓶子涂上颜色来取消质感。
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对瓶子的写生,但越来越超越瓶子本身,让瓶子本身的形象来呈现它的意义。莫兰迪将瓶子的形状通过光与色、重叠与切割,进行分解和重构。有的瓶子外形被融化在背景中,有的重叠后幻化出另外的形状,有的仅仅勾勒出它的投影部分。一切都在莫兰迪笔下魔幻般地变化着,即单纯又多变。
二、沁人心田的宁静美
看莫兰迪的画时,人会不由得全身心地安静下来,直透人的心灵。在整个画面中,貌似随意组合的坛坛罐罐,其中不乏力量的相互制约、相互抵消从而达到视觉的完美平衡。画中的安静,来自瓶子的水平排列,它让我们的眼光随着瓶子的形状,缓缓从左到右移动,没有复杂构图的干扰。
也来自他独特的色彩演绎,莫兰迪的绘画几乎从来不用鲜亮的颜色,只是用些看似灰暗的中间色调来表现物象,一切不张不扬,却恰到好处的展现了意境之美。他不象冷静的抽象形式风格,更不同于喧嚣的表现派。
莫兰迪更愿意以自己的方式静观冥思,利用“形而上”的手法创造出能够代表其心迹的、宁静超然的艺术。他的画接近东方式的静观淡泊。莫兰迪的绘画世界是一个宁静虚和的世界,看他的画让人品味到的是远避尘嚣的清净之感,十分心旷神怡。诚如他自己所说:“我本质上只是那种画静物的画家,只不过传出一点宁静和隐秘的气息而己。”
三、以心传心的禅学意味
禅宗绘画,标榜超越自然,不囿于拙,并力求平淡、自然而然,并且讲究“诗贵有禅意,画贵有禅趣”。作为意大利画家,莫兰迪追求的绘画形式则更接近东方。他不满足于眼睛所看到的现实世界,而是用类似中国“大写意”的手法表现树木,静物等,各种事物的具体特征极其精简,删掉一切枝节,仅保留物体的基本形态,让观者能够辨识。
他的旨趣在于:借形达意,借物抒情。他的造型做到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极端简化而又不空洞,随心所欲而不逾规……莫兰迪曾说过,“我所关注的题材领域一直比其他大多数画家狭窄的多,所以重复自己的危险也就大得多。
我想我通过投入更多的时间避免了这个危险……除此之外,我还过着非常安静和休闲的生活,从来没有急着要跟同时代其他画家竞争,不管是在产量上还是在展览上。
”莫兰迪这种力求探寻最平凡状态中深层意识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境界,在有意无意间也和中国文人士大夫画家的意志达成了一致。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的巴尔蒂斯曾这样评价:“莫兰迪无疑是最接近中国绘画的欧洲画家了,他把笔墨俭省到极点!
他的绘画别有境界,在观念上同中国艺术一致。他不满足表现看到的世界,而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莫兰迪通过画静物、风景,在现实的物象和心中的自然中找差距,表现出一个纯化的精神世界。莫兰迪的瓶瓶罐罐和中国画的山水花鸟异曲同工。他在世人的眼中就是一位西洋的八大山人。
莫兰迪对生活、对艺术都有着一种谦逊和严谨的态度。他一生都过着一种隐士般的传奇生活。莫兰迪差不多一辈子都住在同一套老式公寓里,他一生没有娶妻,可以说也没有爱情,唯一有的就是把一生都献给了他挚爱的艺术。“画如其人”说得一点也没有错。
在中国是这样,在西方亦是。艺理相谐,殊途同归。这位意大利静物画家孤寂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过他的家乡波洛尼亚,过着简朴的生活,淡泊名利,厮守着生活中的坛坛罐罐,用静物演绎艺术的真谛。
他沉醉于自我的世界里,几乎闭门不出。他是一个画僧,也是一个苦行僧。艺术是他的亲人,也是他的情人。他用自己独特的时空构建法制将笔下色雅韵长的写意之物重新勾画,使这些普普通通的坛坛罐罐从形而下的“器”转化而成了形而上的“道”。
我们在他的绘画里,感到的气息是宁静的,他的画少了些许俗气,多了一点禅心。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离言绝思,这是般若的最高境界。莫兰迪,这位西方艺术家用他自己的方式向我们传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