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医五心养生法 讲解五心是指什么
在人体生命三宝中,神是最重要的,因为神可以统领精和气,是生命活力的综合体现。人体精满气足就会神采奕奕,养神就是要达到神采奕奕的状态。养神法在中医宝库中最丰富、最神秘,这里先介绍一种简单的“五心养神法”。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之作,大量关于养心、调心、养神、调神的论述。我把它们简要归纳为五个“心”:第一,心态平和;第二,心情快乐;第三,心地善良;第四,心胸开阔;第五,心灵纯净。所谓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养生之法,奥秘精微,究其根本,养心而已。在中医看来,养生之高明之处在于养心,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五心养生法”。
心态平和 “心态平和”,按照《黄帝内经》的话来讲叫“清净、少欲”。 《黄帝内经》有这样一段话: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实际上是治疗现代人心灵疾病的一个良方。
《黄帝内经》还说了一段话:“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一个人只要心态清静了,什么样的疾病、外邪都入侵不了我们的身体。这样身体就健康了。
《黄帝内经》还有两句话:“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我们做的事情可以很多,工作可以很忙,但心态一定要“闲”。 “闲”字是“门”里一个“木”字,只要用木头把门闩住,这样欲望、诱惑就被挡在门外了。就是要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向好友佛印学佛。一天,苏东坡写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叫书童乘船送到江对岸的佛印那里,请他指正。佛印批了两个字:“放屁”。苏东坡特别地生气,亲自过江质问他。佛印笑着回了两句: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东坡一听,自叹佛法没学好。所以,要真正做到“八风吹不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时时刻刻都保持平和、少欲、清静的心态,才能真正不受各种欲望、情绪的干扰。
我曾经拜会过中国佛教协会的一位名师,他跟我说了一句话:“现代人都不是饿死的,都是撑死的。”说得十分深刻。现代人的一切心灵困惑不都是因为贪多造成的吗?越贪多越困惑,越困惑就贪多,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我们说:幸福不在得的多,而在计较的少。
心情快乐
《黄帝内经》讲:“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 “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是说圣人能够将他的嗜好调试到和世俗一样,适应世俗习惯,并且没有恼怒和愤恨的不良情绪。一切以恬愉、自得为要务。恬愉就是一种快乐、悠闲、自足的心态,养生就是要始终保持这种心态。
《黄帝内经》还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我只说“任其服,其他的读者自会领会。所谓“任其服,就是穿的衣服不在于质量好坏、价钱高低,你只要觉得它好,觉得它合身,它对于你来说就是一件好衣服。反之,如果一件名贵衣服穿在身上,但你认为还有更名贵的,那就会觉得不合适了。
现代研究发现,人们拥有的快乐和拥有的金钱往往不是成正比的,不是说财富越多,人就越快乐。快乐或者幸福,实际上是一种感觉。当你心里觉得快乐了,你就可以变得快乐,这就叫做“境由心造”。
我的一个学员刚来上课时总是板着脸,从来不笑。他说:“张老师,我不会笑了。”为什么不会笑?各种烦心的事情压抑的。那怎么才会笑?一个宇: “反”。往反向想,往对面想,马上会笑。
哈佛大学做过一个研究:给一些成助人士和非成功人士打电话,问同一个问题:你在干什么?成功人士的回答几乎是一样的,都说我正在做什么或者我正在想做什么。非功人土的回答也基本一个样,都在抱怨自己的不如意是因为什么。继续问那些成功人士,以前失败过没有?失败时怎么想?成功人士的回答都是失败过,失败好。失败怎么好?其中有的人失业的时候,就对自己说失业证明这个工作不适合我,我正好换个工作。可以看出,快不快乐主要决定于自己的心态。
心地善良
《黄帝内经》里说要“德全不危”。德要全,而不要有缺失。《黄帝内经》还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德是生来的时候就存在的一种天然本性,符合本性就叫有德。这个“德”就是天真。心地善良就是要保持一颗淳朴、天真的心。《黄帝内经》对此有着详细的论述:“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只有保持天然的真气、天然的品德,才能做到心地善良。
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曾经给健康下定义,这个定义有几次修改。一开始的定义是要身体健康;后来发现光身体健康还不行,加了心理要健康;后来发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还不算真正的健康,还有社会适应力要健康;再到后来又发现,光这三个方面的健康还不够,又加了一条,就是道德的完善。
儒家创始人孔子就特别强调人要有“德”,而最高的德就是“仁”。“仁”字是一个单人加个“二”字,本意是说二人的关系,引申为人与入之间要有爱心,所以“仁”就是爱心、仁爱之心、“仁者爱人”,后来就有了‘‘仁爱”这个词。《黄帝内经》也提到,这一点: “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也是老子道德经》里面的话,是说无论是地位高的人,还是地位低的人,都不要去羡慕别人,这样才能达到一种朴实的、纯正的状态,这种质朴的天然状态就是“德”。一个人只有保持这种善良本性,才能健康快乐。试想一个心术不正、成天算计别人、没有一点仁爱之心的人,他能快乐吗?一个不快乐的人,他能健康吗?
心胸开阔
《黄帝内经》提到:“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人要把眼光放宽,把听力放大,要四通八达。实际上是要我们向圣人学习,胸怀要开阔,不要计较于眼前利益,不要局限于自我或者说一个家庭。这一点对于心理调节、对于养生是非常重要的。
在安徽省桐城市,有一个著名的人文景点——六尺巷。这里面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有一天,清代大学士张英接到一封家书,家里人说邻居盖房子要把墙砌得挨着自家房子了,希望张英动用手中的权力,让这户人家往后让。张英在回信上写了这么一首诗:“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里人接到这封信之后非常惭隗,就主动向后让了三尺。隔壁那户人家深受触动,也主动地让了三尺。这样就有了六尺的巷,后人把它叫做 “六尺巷”。
要达到心胸开阔,首先就是要能忍让、能宽容。有一副对联:“让三分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还有一副对联:“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不会为小事斤斤计较,不会为私利蝇营狗苟,他的精神是快乐的,身体是健康的。
心灵纯净
《黄帝内经》调神的方法重点讲了“四心”:心态平和、心情快乐、心地善良、心胸开阔。这里结合儒家、道家、佛家的说法还要加上一个“心”——心灵纯净,共同构成“五心”。这样,在精神调养方面就全面了。
当今社会,我过多地关注物质生活,多少俗务缠身,多少人追名逐利。由于心灵被污染,所以忙乱、烦恼、焦虑、孤独、忧闷,总觉得太累。
《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实际上分两个层次:“恬淡”是说心态平和,少私寡欲;“虚无”则是更高一个层次——心灵纯净,没有杂质。这与孔子的“仁爱”、老子的“虚无”、释迦牟尼的“虚空”是一致的。心灵纯净,不仅是健康的、快乐、智慧的源头,更是人生最美妙、最高明的境界。
五心,中医常讲“五心烦热”,也就是说有烦热的时候我们才能把“五心”拿出来讲,一般用来辨证论治用,如果有手足心热,心中烦热,而其实病人体温并不高,尤其是夜间更甚,例如平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老年人睡觉会把手脚放在被子外面,其实这是阴虚的一个症候,看看是否还有盗汗、舌、脉弦细等,这样的患者可以吃一些六味地黄丸类滋阴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