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中学 吕叔湘: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

2017-08-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吕叔湘: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作者:吕叔湘    文章来源:<语文学习>1980年1月号我在想,为什么这么多代表里头,要我第一个讲话呢?想来想去,大概就是因为去年三月里头,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段原来在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提出语文教学上的迫切问题.大概就是那个发言闯下了的祸,所以今天就非要我讲不可.这叫做"自作自受",没有办法.刚才,主席已经声明了,我这个不是报告,是讲话.我想也不是讲话,是谈话或者是谈心.我是代表中的一员,跟大家一起来谈谈心.我今天说的

吕叔湘: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

作者:吕叔湘    文章来源:《语文学习》1980年1月号

我在想,为什么这么多代表里头,要我第一个讲话呢?想来想去,大概就是因为去年三月里头,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段原来在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提出语文教学上的迫切问题。大概就是那个发言闯下了的祸,所以今天就非要我讲不可。

这叫做“自作自受”,没有办法。刚才,主席已经声明了,我这个不是报告,是讲话。我想也不是讲话,是谈话或者是谈心。我是代表中的一员,跟大家一起来谈谈心。我今天说的话,打算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语文教学本身的一些问题,后一部分是跟语文教学有关系的一些问题。

第一部分,我想说得简单一些。因为,第一,我一辈子没有教过一堂语文课,毫无经验;而诸位代表当中,大都是经验丰富的,还有特级教师,我是来向他们学习的。我没有经验,说话只能说空话。你们说是要向我请教,实际是在考我,能不能打个六十分,我是毫无把握。

所以我最好说得简单一些。第二,我不打算在这些问题上表示我有什么主张,我怕这样子有在大会讨论中定调子的嫌疑,这是很不好的。如果无意之中说出带有表态性质的话,诸位可以相应不理。

第一部分谈六个问题。第一,文与道的关系。这是个老问题,而且是争论得很热烈的一个问题。我看,这里头还不光是文与道这么个两对待。我看这里是三对待。“语文”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就不清楚。可以解释是语言和文字,也可以解释是语言和文学。那末,语言,文学,政治,这不是三对待吗?至于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待,我就不说了。这一次讨论的时候会有很多高明的意见的。

第二个问题,阅读跟写作的关系。现在有一种议论,说语文课应该以写作为中心,阅读是为写作作准备,为写作服务的。念些范文,看看这些范文是怎么写的,我们也怎么写,起这个作用。我也不说这个话是不是对。我是想,阅读本身是不是也是应该培养的一种能力。

我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在陆志韦先生班上上过课,陆先生教我们心理学,有时候也讲到别的事情。有一天,他问我们:“你们每天看报用多少时间?”我们说这可说不好,有时候有事情,报就不看了,有时候没有事情,就看上很多时间。

他说:应该每天看二十分钟的报,要在二十分钟里头把这个报里头的全部内容都看进去。我们说这个不容易呀!他说:是啊,不容易就得学啊l你不看报不行,要花很多时间也不行,你得在二十分钟里把一天的主要新闻乃至重要广告都看到。

我说这个故事,我的意思是说看文章不一定都要一个字、一个字看。我们有个习惯,看书从第一个字看起,一直看到末了一个字,一个字不拉。有的书应该这样看,有的书不必这样看,应该很快的翻过去,把它的内容吸收进去。

这个要有训练。我们在生活当中,需要看很多东西。你都是一字、一字地看,那你没有这么多时间,结果你有好些应该看的东西没有时间看。这个能力的培养恐怕是有需要的。

我听说一个情况,这两年我们派了不少留学生到外国去,有些学生外语不太好,听课有困难。但是也有人外语很好,听课没有困难。可是他遇到另外一个困难,看书看不过来。外国的那些大学里头,特别是当研究生的,老师给你讲那么一次以后,开一个很长的书单子给你,三十本,五十本,要你看。

一门课是这样,两门课加倍,三门课三倍。如果一个字、一个字看下去,这个速度,一个学期只能看个三本、五本。那些老大厚的一本一本的东西,你一定得在有限的时间里头,把大量的需要读的书都读了。这就得有一个本事,这个本事要训练。这就是说阅读本身也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

第三个问题想谈谈今与古的关系,就是文言文的问题。现在对于中学里的文言文,有各种不同的主张。有人主张念,并且嫌现在课本里选的古文太少,希望增加;也有的同志认为中学里文言文大可不念,可以取消。到底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似乎应该从学文言文的目的讲起。

到底在中学里面,教文言文是什么目的?可以说有几种目的:第一,是古为今用。在现代的书面语里头,时常会出现一些文言词语,甚至于引—段文言文,或是引两句诗,要能够看懂,就得学一点文言。

这是一个说法。还有古代文艺,古代有很多好作品,我们要能够欣赏。这也是一个目的。再进一步,还有一个文化遗产的问题。我们中国历史长,文化遗产丰富,现在的青年如果不学文言文,这个遗产就丢了,不好。

这又是一种说法。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于是学不学文言文成为一个问题。另外还有,现在中学里分文科理科的还是少数,实际上它有这个区别。有的同学他已经决定将来要学理、工、农、医;有的同学将来要学文科,学社会科学。

这两种同学是不是要区别对待?有的同志主张,将来学理科的同学,文言文可以不必学了;学文科的应当学,还要多学一点。是不是要这样区别对待,这也是一个问题。我发现老一辈的科学家很多能做诗的。现在也有这种例子。

我从前在苏州中学教书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是学化工的,他现在在上海化工学院教书,最近写了一首诗寄给我看。他学化工的,还是能做诗,所以说文科、理科在这个文艺欣赏方面一定有根本的区别,恐怕也不一定。

第四个问题,谈谈教与学的关系。教,是教师这一面;学,是学生这一面。在教课当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这个没有错;学生学习要有主动性,这也没有错。教师的主导作用跟学生的主动性怎么结合?要偏于哪一方面就不妥当了。

回忆我当中学生的时候,有一次,我们的英语老师生病了.请了一位代课老师。他第一堂课在黑板上写几个字;左边写个“被动”,右边写个“主动”,当中画一个箭头,表示要从被动到主动。他说:我知道你们平时上课,就是老师讲.

你们听。我要把你们的学习方法改变一下,让你们主动。他的具体的做法我就不细说了。这一件事情在我的脑子里印象很深,几十年了也没有忘记。我觉得我们学生的学习有毛病(不光是语文课,别的课也如此),只会死记硬背,教师也是鼓励学生死记硬背。

我当小学生的时候,有一课是“新书一册,先生讲,学生听”。(这是很早很早的一课本,恐怕在座的同志没有几位见过这个课本。)“新书一册,先生讲,学生听”,小学生一、二年级也许只能如此。

慢慢的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不能老是“先生讲,学生听”啊,这样恐怕效果不会好。要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要老等人家给,要学会自己去拿。我发现,我们这个习惯很深。我去年招了几个研究生,他们也提出来:“先生,你给我们讲点什么吧!

”我说我实在没有多少可讲,三言五语就讲完了,主要靠你们自己看书,发现问题,咱们来讨论,互相启发。我现在给他们搞了个讨论班。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就说:“你们得准备。

这一次就预定下一次讨论什么问题,回去各人准备。到时候大家发言,互相辩论也可以,互相启发也可以。你们都不讲话的时候,我也不讲话。那我们这一堂课就算结束。”那只能如此,你不这样子,他老是“先生讲,学生听”,还得了吗!

苏灵扬同志在这里,是不是你们教育学会也讨论讨论学生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的方法要改变。这个问题是个很大的问题,应该把它看得很严重。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要有知识,这是不错的,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

你光有知识,你不会用那些知识,那也是枉然。那样的知识没有用,是死的。你有智慧,你就能运用这些知识。所谓智慧,好像这个词很高超,其实不然。智慧就是能动脑筋。你会动脑筋,所有的知识都能供你使唤;你不会动脑筋,那些知识不为你所用,不是你的东西。

我们各门学科都有一些基本的知识要记住。基本的公式、规律要记住,这是不错的;但是,不是所有的七零八碎的繁琐的东西都要记住。书上都写着在那里,到时候你去查一查就行了。

没有谁把对数表都记住,对数表印好在那里,到时候你去翻一翻就行了。但是怎么用这个对数表要学会。语文要记忆,要有点背诵工夫,但是这也应当是主动的。你觉得这一段文章好,美,觉得这些词句有用,你就把它读熟记牢,这是主动。如果你并不感兴趣,只是奉命背诵,那就是被动。

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个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你不给他这个钥匙,那有多少宝贝他也没有法子拿到手。有的教师讲课能讲得眉飞色舞,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当然是好事。

但是过后还得仔细想一想,到底这一堂课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如果学生确实有收获,那是好上加好。如果学生没有得到多少实惠,那就只是看了一场表演。古人有两句诗:“鸳鸯绣取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

”一个绣工,一个神绣,绣的东西好,我这个鸳鸯绣好了以后,可以让你看,可是怎么绣的不教给你。当然我不是说这个老师有这样的意思,他决不会有自己留一手的意思,不是的。

但是他不知道重要的不在于讲得有趣,而在于使学生得到一把钥匙。这么教恐怕也是不容易,但是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让自己的学生个个都能动脑筋,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现在国外在研究人工智能,就是教机器人,第一步是让机器人能够照你的话做事情。

你叫他去拿什么东西,它就去拿什么东西。现在又在研究第二步,教机器人动脑筋,如果第一次做错了,第二次不会再错,就是从错误中得到经验。那些机器还要把它教得会动脑筋,那我们教的是人哪,那是比机器人更高一级的,我们一定要教会他动脑筋。

第五个问题,讲和练的关系。现在大家都说要少讲多练。少讲,讲什么?因为可讲的东西可多啦,你要少讲,就要有选择。这就很值得研究。多练,练什么?现在对这个问题有不同意见。有的老师主张,练作文为主;有的老师主张,单项练习更重要。

尤其是这两年的高考语文题,不是一般的命题作文,都是什么改写,缩写,还有许多别的填空、改错等等。因此,听说中学里面都是搞单项练习;搞得很热闹,作文好像是第二位的了。这个问题还是值得研究的。

光就作文这一件事情讲,里边有几个关节:命题,怎样命题合适;批改,怎样批改合适;还有个评讲。作文在语文教师的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一环。有的老师就被作文的“精批细改”压得喘不过气来。得讲究实效,看作文这个工作怎样做收获大,而又不至于弄得筋疲力竭。

另外就是单项练习。单项练习我看是需要的,可是练习哪些?除了词、句的练习以外,逻辑思维的训练要不要包括在内?还有口语。还是光练习写呢,还是也练习说话?还有练写字,看来只是个小事情,我看还是有一定的重要性的吧。

现在我们一般学生写的字,可实在不高明。写字第一要清楚,我讲点亲身经验。我有很多读者给我来信,问一个问题什么的。我要回信,可是一看他底下的署名,龙飞凤舞,我认不出来,我怎么回他的信呢?寄到哪里去,让什么人收呢?我这个信没法回啊。

他要达到的目的,他自己破坏了。写字起码要让人认清楚,进一步,多少也要好看点儿。不一定讲究书法,要怎么怎么美,总不能叫人看了皱眉头。

我看我们现在中学生的字是很差的,有些大学生的字也不好。有时候收到日本朋友给我写的信,写的汉字一般比我们的字好。我很想打听一下日本学校里练字用个什么办法。这是插话,回过头来还讲“多练”。那么这个“多’’多到什么程度?这也是值得研究的。

有人主张“一日一文”,就是每天写一篇,这值得考虑。假如很认真地写一篇文章,那是需要花一定时间的。每天在作文上花这么多时间,他还有别的功课呢,别的老师是不是会有意见?

第六个问题,谈谈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特别是看小说,那是更普遍了。不看小说的学生恐怕很少的,问题是看什么,怎么看。

对待这件事情,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态度,或者是加以指导,或者是任其自流,差别很大。你指导,可以告诉他哪些书是值得看的。哪些书不值得看,看书应该怎么个看法,注意哪些。有了适当的指导,他就更容易得益。

假如放任呢?那就可能收到的效果很差。不值得看的,他在那里看;很好的书,他也草草了事看过去.没把当中的好东西看进去,没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课外阅读的指导很重要。还有,学生里面是一部分喜欢看书,一部分有时看,有时不看,还有一部分学生就是不喜欢看书,喜欢踢球,喜欢干别的,不喜欢看书。

要是我们把课外阅读抓起来,就能够把喜欢看书的学生由少数扩充到多数。这对课内的教学有很大帮助。

可以在学校里面组织一个专供学生用的图书馆,跟老师用的分开。有条件的,还可以一个班一个级组织一个小图书馆,这种小图书馆可以让学生管理,让他学会管书,学会借书、还书这一套规矩。现在有些同志已经做了多年工作了,但是没有一个好习惯。把图书馆的书当自己的书一样。钢笔、红蓝铅笔在上面画。像这种事情就可以在中学的小图书馆里训练训练,培养他们使用公共图书的良好习惯,学会管理图书的本事。

上面讲的六点,一、二、三也就是文与道的关系,读与写的关系,今与古的关系,都是基本上属于教材方面的问题;四、五、六,也就是教与学的关系,讲与练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都是主要属于教学法方面的问题,第一部分就讲这些。

第二部分谈谈与语文教学有牵连的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调查的问题。刚才念的叶老的信里提到要做调查,我非常赞成,也想补充几句。大概有两种调查方法。一种是全面调查,以调查事实为主,目的是了解实际情况。一种是个别调查,就是以某一个教师,或者某一个学校,某一种教法为调查对象。

看他用什么样的方法,得到什么效果,目的是供我们改进工作作参考。这两种调查都是很有用的。全面调查,调查现实情况,这样一种调查有什么用处呢?这个就是叶老信里面讲的,讨论、改进,总得要有个依据嘛。

从什么地方出发呢?从现实出发。我们平常说:情况明,决心大。情况不明,决心也不可能大。要是情况不明而决心很大,问题就很多了。我们国家很大,同一个问题。

各个地方不会一样,肯定有很大的差别。比如说,上海市语文教学的情况,就不能跟青海或者新疆相比。所以我们要作全面的调查。这是第一个用处。第二个用处,假定我们从现在到明年,做一次调查,写出一个全面的报告放在那里,到五年十年之后,再做一次调查,比较比较,看我们取得多大的进步。

否则我们也不知道过了五年十年,到底有进步没有,有些什么样的进步.说不好。有个调查报告,就可以拿来比较。全面调查,这里面有些技术问题.

调查什么内容,什么项目?要调查师资:这些语文教师过去是在什么地方学习的,学的是什么专业,工作了多少年。要调查学校的设备:有没有图书馆,订几份报,教师利用方便不方便等等。还有教课的安排:班级大小,一个教师担任几节课,教一个班,两个班,还是三个班。

调查教材:教材用的是统编的,地区编的,学校自编的,还是以某一种教材为主加以补充的,等等。实际使用教材的情况也可能很不一样。有的老师一本课本不够教,教完后他再补充很多;也有的老师,就是现在的教材他也嫌多,他总是叫教不完,每个学期都教不完。

还可以调查教师实际讲课的情况。现在我们有录音机,这是一种非常有利的工具。听一个老师讲课,不可能全部记住,带个录音机把它都录下来,可以慢慢地研究他这堂课是怎么上的。

作文课也要调查,怎么命题,怎么批改,作文之外还做哪些练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项目就是调查学生的水平:一班里最好的有多少.中等的有多少,比较差的有多少;好的好到什么程度,差的差到什么程度。

这些都是调查的项目。做调查的一个重要技术问题是选样。因为我们国家大,各地方的情况参差不齐,所以调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地区的差别。沿海,大城市,一种情况;内地,中小城市,一种情况;农村地区,一种情况;边远地区与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又是一种情况。

这是地区的不同。还有年级的差别。现在是五个年级,应该每个年级都调查,不要只调查一两个年级。还有男生、女生是不是有什么差别,也可以调查。

学生的家庭不同,也值得调查。一定要有代表性,把各种情况都放进去。这是选样的问题。另外,调查出的数据要很好地整理,这里面很多要作统计。统计是一门学问,这里面有许多道理。要写出一个总的报告,写出一本书,有些情况是必须要用文字来叙述的,有些情况宜于用图表来表示。图表能使人一目了然。假如我们能组织起来,作全国性的调查,写出一份几十万字的报告,我看很有价值。

第二个问题,想谈谈教师问题。现在社会上有一种看法,认为学生的语文没有学好,少、慢、差、费,老师要负责。我看,当然不能说老师没有责任,有一部分老师是有责任的,但主要责任不在老师,而在制度方面,习惯方面。很多老师很努力,我是很同情老师的。

不光是语文老师,哪一门都有很多好老师,中学、小学都有很多好老师。我说,我们现在三百六十行里边,最苦的一行就是当老师。我当过老师,当过中学老师,我们那时老师的待遇,和现在比起来差别是太大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老师是贵族老师。比如说住房子.自己有住家,学校里还给你一间房,你要住也可以,不住也可以。总有个十五、六平方米,有书桌,有书架,有好几把椅子。现在的老师哪有这样的条件,现在教师苦得很。

在学校里备课.一间教室大小的房间,坐满十几个教师,你挤我,我挤你,走路都不方便。一本词典,你要用,我要用,抢来抢去。学校里就订了这么几份报,这个老师拿到手上,那个老师就看不成。自己订吧,说实话,有的老师还订不起。

订一份报也要算计算计,因为给的工资太少了。我要为老师打抱不平。可惜今天蒋部长不在这里,要是在这里,我们是可以给他提提意见的。(全场鼓掌)我们应该在社会上造舆论,让大家尊重老师,同情老师,促使教育行政部门解决老师们的实际困难。

这是教师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确实有一部分教师是力不胜任。因为我们的中学,在最近十年里大量发展——我没有去找统计数字,文化大革命前全国有多少中学,有多少初中,多少高中;现在有多少初中,多少高中。

我看是翻了好几番。短短的十年里头,学校翻几番,但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这么许多合适的老师啊,于是就到处抓。有的老师确实力不胜任,自己也并不是很愿意当中学老师,可是把这个工作分配给他了,他只好这样做了,他做得不很理想。

我们对这个状况不能满意,不能认为这样可以敷衍过去;我们要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怎么样提高这一部分老师的水平是个大问题,是当前的一个最大的问题。

在上海,可能还不怎么感觉,至少感觉得不深切,要到农村地区去看.那确实是个非常非常严重的问题。那怎么办?当然是搞进修咯。可是也有许多问题。集中起来离职进修,那么学校里还得有人上课;在职进修,在农村就很困难。

到城里去听一次课,要有时间,还得有路费。有的地方教育局开支路费,有的地方还不开支。你说一个老师,拿四五十元钱一个月,到城里进修两次得花三五元钱的路费,花得起吗?恐怕主要还得靠自学。我们要给他们提供适用的教材,让他自学,定期考试。

让他由不合格变成合格。做起来困难很多,但是可以想办法克服这些困难。我个人觉得这是当前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真正适合自修用的教材,编起来并不容易。此外还有参考书、工具书。

在北京、上海这些地方这个问题似乎还不太严重,在边远地区往往一个中学连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都买不到,在那里靠一本《新华字典》过日子,那是很困难的。我常常收到一些教师来信,托我买书,把钞票放在信里头。

(违反邮局规程的啊,他也不管。)我哪有工夫跑书店呢,只能把钱寄回给他。有的信写得非常恳切,说我们这里是山区,新华书店在城里,去一次要花时间,花路费,跑到书店一问说没有,也没办法。怎样把必要的工具书、参考书送到教师的手上,教育部门与出版部门要很好地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当然我们也要“叫唤”,要造舆论,不然,主管这些事情的同志得过且过,不那么很着急。在城市里头,可以办些区一级的图书馆,专门供教师用。区教育局是否可以做些工作?现在不光教师的工资有限,买不起很多书,学校的经费也是很紧的,学校里买很多书也布困难,要是有专门供教师用的图书馆,大家去看去借,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

第三个问题,谈谈考试问题,或者叫作对付考试的问题。最近这两三年,不得了。从小学到中学,“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考,考,考,考得学生头昏脑胀。学校里有学期考试,有期中考试,这是合理的。可现在实行统一考试,一个区,一个片,同一年级的学生都来考,有时候区考之后还有县考。

大考、小考,把学生考苦了,健康很受影响。我还听到一些情况,主要是在小学里,我都不大能相信。一般考试是六十分算及格,可是他要九十五分才算及格。

真是岂有此理!据说是,一个老师,他的班上要是有三个不及格,就是考在九十五分以下,就没有资格评先进。这种种的做法听到很多,我是一肚子气。《光明日报》有过一篇报道,题目我忘了,讲的是高中二年级准备高考的情形,看起来触目惊心。

课本不读了,专门做习题,四面八方去搜罗习题,搞“题海战术”!那么怎么办?我看有两方面。一方面,我们在中学里做教学工作的要正确对待。怎么样是正确对待?你考你的,我教我的,我按教学大纲教,完成我的任务。

另一方面.高考出题确实要慎重一些,不能出到大纲以外去。我也闹不清楚,高考命题小组,是全部由高等学校老师参加呢,还是有中学老师参加。应该以中学老师为主。我不反对高等学校的教师参加,但是主体应该是中学老师。我看这样比较合理。

第四个问题,想谈谈重理轻文的问题。现在的学生一心奔科技,好像四个现代化就是靠科技。这也不错。但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是只靠科技人才就能弄好的,这是很明显的事实。说起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个思想不从今日始,解放以前已经有了。

回想起来,五四运动以后社会科学兴旺了一阵。我是五四时期的中学生。我那个时候很多同学要学理工,我同班同学拉我去考上海交大,那时候江苏省的学生的最高目标就是上海交大。我经过思想斗争(那时候是没有这个名称的,是后来才有的)'还是决定要搞新文化,不去考交大。

当时新文化运动还是很有吸引力的。细想起来,我们人类和生活有几个方面的事情。人跟自然要打交道,人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让自然为我服务。

地下有煤,把它挖出来.有石油,把它开出来,给我们做燃料。有土壤,就在上面种粮食。人和自然打交道,这是科技方面的事情。可是人还要跟人打交道啊。这么多人在一起,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各种各样的团体,有种种利害关系。

怎么能让人与人的关系搞好,使整个社会欣欣向荣,这个学问也不简单啊,也可以说比跟自然打交道还难些。我们看看现在的世界,科技发展确实很快,许多事情以前只是在《封神榜》中看到的,现在都变成现实了。

《封神榜》里的翻天印,一下子飞上去,就打到人家那里去,现在导弹不就是这么个东西吗?可是看看社会方面、社会生活方面,很不乐观。资本主义国家有它的种种危机,通货膨胀啊,经济衰退啊,失业啊,社会主义国家不是问题也很多吗?生产上不去啊,经济上也有种种问题。

政治上面也一样。当前的例子,怎么会出了一个林彪、“四人帮”的?我们这一方面研究得不够啊。研究好了,就可以预防这一类事情出现。这说明研究人与人的关系至少是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同等重要,社会科学跟自然科学同等重要。

现在是发展得很不平衡。好像一个人一个胳臂很长很粗,一个胳臂很细很短,这个人是很不健康的。除这两方面之外,还有一个精神世界吧?还有一个文化艺术吧?人喜欢看看戏啊,听听音乐啊,欣赏图画啊,这一方面也还是需要有人的。

现在这一方面倒还好,有些青少年从小喜欢音乐,美术,艺术学校也能够从青少年里去招生。三个方面比较起来,最差的是社会科学。

中学生里喜欢研究社会科学的是不多的。怎么样来提倡提倡,这个事情就跟语文课或多或少有关系了。语文课学得比较好的同学,有时候对这一方面会发生兴趣,文化、历史以至政治经济。这个问题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当然不完全是语文教学的问题。

最后还想谈一个问题。在北京我在一次小规模的座谈会上谈过,我感觉我们中等教育的结梅,要改变一下。现在普通高中太多,应该多办一些中等专科学校,培养各种职业的人才。据我现在了解,中专好像就是工、农、医,文科只有一种中专,就是师范。

师范以外,文科的中专没有。我想到有一种学校很值得办。多年以来常常有些同志谈到,我们这个机关里头找一个秘书或文书这样的人,找不着。现有的人不行,起草一个文件不行,还得我自己改。让他保管文件,档案,管不好,问他要,他半天找不着。

很多同志提这个问题。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呢?既然有这个需要,就办学校来培养吧。现在我们的机关,文书工作确实有困难。大学生不愿意做,瞧不起这个工作,真正做起来也做不好。

中文系毕业的同学,他会写小说写新诗,研究李白、杜甫,秘书工作做不来,起草一个文件不得体,措辞不当,保管文书更是乱七八糟。中学生更做不了。为什么不可以开一个学校来培养培养?外国有这样的学校。这样的学校训练的期限也不长,两年或三年,出来到一个机关、公司或商店里头做秘书工作,很解决问题。

我们不能培养吗?没有什么困难,可以满足很多机关里头文书工作的需要,同时也解决一部分知识青年的出路问题,特别适合于女同学。工业方面的中专,很不适合女生,像这样的学校就特别适合女同学。除了做秘书工作,也可管理图书馆。

这样的中专,主要的课程只有两门。一、语文。对语文要有较高的要求,包括使用工具书等。二、文书管理。包括怎么归档、编目录、编索引等等.另外还可以加一些别的课程,比如打字。刻钢板大概不必学了,用处越来越少了,打字将来还是

长期要用的。复制,现在复制的机器多起来了。复制也要有一定的技术,也不难学,只要管理得好,不让它出毛病,出了毛病自己能修。还有,像校对工作。出版社感到校对员不容易找。现在的中学生对汉字都有点马马虎虎,两个字差不多就是了。

不但出版社需要校对,机关里头也需要。一个文件打错了字送出去了,很不好。像这类课程,卑之无甚高论,没有什么高深之处,学起来不难。还需要学一点外语,也不要求很高。看见外国字不当它天书就行了。就这样,搞一个文书的中专。今天上海市教育局吕副局长在这里,我正式建议,在上海搞试点,先办起来,试试看有没有“销路”。有“销路”,就多办两个。

我的话离题越来越远了,有点离题万里了。讲得不对的,请各位指教。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