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孙子兵法第三部 《马骏说孙子兵法》试读:三、先

2018-02-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军事上,有一个术语叫做"先发制人",英文叫Pre-emptive. "9·11事件"后,美国布什政府的军事战略最有特点的就是"先发制人".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有过发动先发制人打击的例子,比如,1983年10月25日对格林纳达的入侵(代号"暴怒"),1986年4月16日对利比亚的空袭(代号"黄金峡谷"),1989年12月20日对巴拿马的入侵(代号"正义事业")等等,但是,美国并没

在军事上,有一个术语叫做“先发制人”,英文叫Pre-emptive。 “9·11事件”后,美国布什政府的军事战略最有特点的就是“先发制人”。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有过发动先发制人打击的例子,比如,1983年10月25日对格林纳达的入侵(代号“暴怒”),1986年4月16日对利比亚的空袭(代号“黄金峡谷”),1989年12月20日对巴拿马的入侵(代号“正义事业”)等等,但是,美国并没有把“先发制人”作为作战常规。

然而,在“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根据国家安全需求,第一次将“先发制人”写进军事战略中,并且既把其作为一种战略,也把其作为一种对外用兵的指导方针。于是,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先发制人”就是美军为赢得反恐战争,在对外用兵指导方针上所做的创新准备。

“先发制人”最基本的要素是“主动”和“进攻”。根据美军军语,主动,“就是以自己的行动规定或改变战斗的条件,并且意味着在实施一切作战行动时要有进攻精神”;进攻,则“是战争的决定性行动样式。

进攻行动旨在消灭或击败敌人,其目的是将美国的意志强加给敌人并达成决定性的胜利”。 其实,“先发制人”的战略早在中国2500多年前,就有人提出过。他就是孙子!

孙子非常重视“先”。他在《孙子兵法》用了23个“先”字,表达他追求“先算”、“先行”、“先动”的思想。 《孙子兵法》的《形篇》中有一句名言:“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才寻求同敌人交战;失败的军队却往往先冒险同敌人交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

这里的“先”字,有两层含义。第一,在战前先造成有利的态势;第二,要比敌人抢先居于有利的态势。

而要想达到这样的双重目的,则所需要的先决条件就不仅为先知,而且还有先行(行动)。 孙子的“先”有丰富的内涵。举几处讲讲: 在他的《虚实篇》中,中心意思是讲“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也就是说,会打仗的人,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但是,要想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呢?孙子说:应该是“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即先到达并占领战地等待敌人的就主动从容。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据守马邑称帝的割据势力刘武周率军南下攻唐,在攻占大唐的起兵根据地太原后,派手下大将宋金刚继续率军南进,进逼绛州(今山西新绛),威胁关中。

对刚刚建立的大唐王朝来讲,形势非常危急。在这种情况下,唐高祖李渊命秦王李世民率军抗敌。

十一月,李世民率兵自龙门(今山西河津西)趁冰坚渡过黄河,屯兵柏壁,并同固守绛州的唐军形成犄角之势,使宋金刚军不得前进。李世民认为,宋金刚孤军深入,军无蓄积,最希望的是速战速决,所以他命令主力部队厉兵秣马,坚壁不战,只派小股部队骚扰敌人后方,切断敌方粮食供应。

就这样,宋金刚军和唐军在绛州与柏壁之间相持近半年。宋金刚军由于粮草不济,于是向北撤军。李世民则率军跟踪追击,一昼夜行200余里,至雀鼠谷(今山西介休西南),追上宋金刚军,一日八战皆胜,俘斩数万人。

此后,唐军乘胜追击,接连取胜,刘武周、宋金刚逃往突厥,后为突厥所杀。太原也重新被唐军收复。 这里,李世民的赢就赢在他的一个“先”字!

不过,他这个“先”字,并不是简单地主动进攻,而是先到达并占据有利地形等待敌人,既可以有充分的准备,又可以充分培养士气。 如果在时间上不占优势,让敌人抢先占领了阵地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才能达到“后人发,先人至”的目的?孙子给予了回答。

他在《军争篇》中说:“先知迂直之计者胜。”谁要是先懂得故意迂回绕道,并用小利将敌人引诱到别的方向去的方法,谁就能取得胜利。 这是什么样的“先”呢? 这是变不利为有利的“先”!

这是化被动为主动的“先”! 这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先”! 这是智慧战胜愚蠢的“先”! 这是花最小的钱办最大的事儿的“先”! 在这里,英国着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的间接路线理论的精髓:“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

”与我们的孙老先生的理论重叠在一起。但是,孙老先生大了利德尔·哈特有2500多岁。 孙子追求的“先”字还有更为重要的一层含义,就是一定要事先能够掌握敌人的情况。

他在《用间篇》讲:“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贤明的君主或者会打仗的将军,之所以一出兵就能够战胜敌人,战功显赫,就在于事先能够掌握敌人的情况! 打仗是要有对手的。

世界上还不存在没有对手的战争。而要想打胜仗,就要了解敌人的情况,这是确定一切作战计划的前提与依据。古今中外的杰出统帅与名将都重视这个问题。毛泽东在延安粉碎胡宗南的重点进攻的三次战役:青化砭战役、羊马河战役和蟠龙战役,除了我军指战员的英勇善战,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条件--胡宗南的行动我们是了如指掌,我们的情报工作搞得要比胡宗南强100倍。

平津战役时,我们之所以打得那样漂亮,敢于用兵,敢于提出和平解放北平的方案,就是摸清了华北地区最高军事指挥官傅作义的一切情况。

因为,傅作义的女儿就是我们党的地下工作者。 所以,我们才能充分发挥我们自身的优势,而利用了对手的弱点。 18世纪普鲁士着名国王腓特烈大帝在谈到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击败他的老对手、法国司令官苏比士时说:“我和他的区别是:他的后面跟了100名厨师,而我的前面却有100名间谍。

” 正因为“先知”太重要,所以孙子才告诫他的学生:“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 综合孙子的“先”,再对比一下美国的“先发制人”,虽然前者比后者早出现有两千多年,但前者的内容却是远远丰富于后者。美国的“先发制人”更多的是包含争取“掌握主动权”的意义;而孙子的“先”字却含有通盘考虑全局,透彻分析对手的优缺点,掌握与控制大局,最终获得胜利的含义。

也就是想方设法为自己创造一个最好的作战态势,寻找最有利的作战环境,为最后的胜利奠定良好的基础。 可见,孙子的哲学味道非常浓了。

孙子“先”的理念对于现代生活也非常有意义。比如,企业都想占领市场,而且谁先占领市场,谁的效益就大。但是,如何能够“先”占领市场?这和企业的理念有关系。我举一个19世纪发生的故事。 1840年和1858年的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清政府决定要“求强求富”。

于是,洋务运动兴起来了。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是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当时,清政府自己的兵工厂只有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等有限几处,生产的武器装备少,而且性能不太好。

于是,李鸿章决定向洋人买武器装备。1868年,他派了一个采购团到欧洲去买武器装备。采购团走了几个国家,最后来到了德国的埃森。为什么到埃森来?因为,这个地方有德国最大的军火企业克虏伯公司。

采购团到了克虏伯公司,受到德国方面的热情接待,又是照相,又是宴请,不仅讲解细致,而且礼貌周到。采购团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 采购团到别的国家心情不好吗? 是的!采购团到别的国家心情不好。为什么?因为,当时,中国男人是有辫子的,在英国、法国,那里的人总是以一种嘲笑、蔑视的眼光与语气,谈论中国男人的辫子。

这让采购团非常不舒服。而德国克虏伯公司则不然。这家公司仔细考察了中国军火市场,决定要抢在英国和法国前面占领这个市场。

于是,他们制定了企业经营策略:尊重中国人的风俗与习惯,让他们感觉到德国与到欧洲其他国家就是不一样。 克虏伯的经营策略成功了。他们对中国男人辫子的尊重,为他们引来了世界最大的一个客户--李鸿章。

掌握清政府对外贸易大权的李鸿章听到采购团的汇报后,一次就向德国克虏伯公司订购了358门克虏伯大炮。这是这个公司创业以来最大的一笔订单。此后,清政府的军队建设,一直以德国军事为榜样。根据德国军事制度建立军队是晚清军事变革的重要特点之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先”人一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