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白蒺藜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介绍蒺藜的11种药用功效

2018-12-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蒺藜(jílí),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植物中药.却是让人烦恼让人忧,因为它的果实上有针刺,稍不注意就会刮到.但是蒺藜却有着很多的功效与作用,你知道到底有

蒺藜(jílí),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植物中药。却是让人烦恼让人忧,因为它的果实上有针刺,稍不注意就会刮到。但是蒺藜却有着很多的功效与作用,你知道到底有哪些吗?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蒺藜的作用

1.降低血压作用

刺蒺藜水浸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对麻醉动物有降压作用。其生物碱部分对犬血压无影响,但可抑制蛙心,水溶性部分有中度降压作用。

2.利尿作用

本品在印度民间作为利尿剂用;在盐水负荷的大白鼠实验中,利尿作用并不理想,其灰分的水提取物及植物煎剂的利尿作用,主要是由于钾盐的存在。但有人认为除了钾盐外,生物碱部分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临床上对腹水及水肿病人有效。

3.平肝潜阳

刺蒺藜味苦能降泄,入肝经,果实主降,故可平抑上逆之肝阳。用治头痛、眩晕、痉挛最效。

4.疏肝解郁

本品辛散通郁,横行排荡,非他药直达不留者可比。且入肝经,故可疏肝解郁。用治胸胁疼痛,不舒,太息,乳闭不通。《植物名实图考》曰:“蒺藜,用以开郁,凡胁上,乳间横滞气,疼痛难忍者,炒香入气药,服之极效。”

5.祛风明目

本品辛散祛风,苦能泻火,入肝经,肝开窍于目,故能宣散肝经风热,泻肝火,而祛风明目,甚有效力。故《本经逢原》曰:“刺蒺藜为治风明目要药,风入少阴、厥阴经者为响导。目病为风木之邪,风盛则目病,风去则目明矣。”本品入肝经,辛能散,寒能清,清泻肝热,凡目赤肿痈,羞明流泪,证属肝热上扰目窍者,甚有效力,故可用刺蒺藜。

6.祛风止痒

本品既辛且苦,能燥湿杀虫,祛风止痒。如《名医别录》曰:“即藜,主身体风痒,小儿头疮。”

7.散结祛瘀

本品辛温,可散结祛瘀。用治癥瘕积聚、痈疽、瘰疬、乳岩等。如《神农本草经》曰:“本品主恶血,破瘕结聚,喉痹,乳难。”《本草汇言》曰:“刺蒺藜去风下气,行水化瘕之药也。”

8.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本品苦降,入肝,有平抑肝阳的作用。常与钩藤、珍珠母、菊花等同用,以增强其平肝之功。

9.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及乳闭胀痛

本品辛散,入肝,又有疏肝解郁之效。可与柴胡、香附、青皮等疏理肝气药物配伍,用治胸胁胀痛,单用本品研末服或与穿山甲、,王不留行等配伍,用治产后肝郁乳汁不通、乳房胀痛。

用于风热上攻,目赤翳障

10.本品味辛,又疏散肝经之风热而明目退翳。用治风热目赤肿痛、多泪多眵或翳膜遮睛等症,多与菊花、决明子、蔓荆子等药配伍,如白蒺藜散。

11.用于风疹瘙痒,白癜风

本品辛散,祛风止痒。治疗风疹瘙痒,常与防风、荆芥、地肤子等祛风止痒药配伍;《千金方》单用本品研末冲眼,治白癜风。

其他

蒺藜生物碱及水溶部分均能抑制大鼠小肠的运动,与乙酰胆碱表现拮抗。植物提取物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生长。植物中含有毒性剂量的亚硝酸钾(实际上植物只含硝酸钾,吃入体内后,被酶还原成亚硝酸钾);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而产生窒息。

蒺藜的功效

【性味】苦辛,温。

《本经》:"味苦,温。"

《别录》:"辛,微寒(一作’温’),无毒。"

《药性论》:"味甘,有小毒。"

【归经】入肝、肺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肾三经。"

《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

【功能主治】散风,明目,下气,行血。治头痛,身痒,目赤肿翳,胸满,咳逆,症瘕,乳难,痈疽,瘰疬。

《本经》:"主恶血,破瘫结积聚,喉痹,乳难。"

《别录》:"主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癀,可作摩粉。"

《药性论》:"治诸风疬疡,破宿血,疗吐脓,主难产,去躁热。"

《日华子本草》:"治奔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并堕胎。"

《本草图经》:"主痔漏,阴汗,及妇人发乳,带下。"

《纲目》:"治风秘及蛔虫心腹痛。"

《会约医镜》:"泻肺气而散肝风,除目赤翳膜,肺痈,乳岩,湿疮。"

《本草再新》:"镇肝风,泻肝火,益气化痰,散湿破血,消痈疽,散疮毒。"

《南京民间药草》:"治红白痢疾。"

《江苏植药志》:"治胁痛,疗诸疡,去风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