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宣传片何晓东 由北大宣传片想到的
北大的宣传片,集合了小清新,微电影,明星等时髦元素。一方面为北大人呈现了北大的美景,再现了那个北大人生活,学习,成长的美丽校园,一方面为还在迷茫的年轻学子提供了一种选择。 以上是优点。
下面就来说说此次的宣传片为什么矫情做作得让人对北大的水平大失所望。
首先是故事本身。微电影围绕着主人公如何选择追求梦想的道路而展开。出身贫寒,梦想学天文学,被打击,然后在天文学教授的指引下坚定的选择了天文学。
作为大学宣传片来说,这个故事梗概按理说足够了,但是细节之矫情,让人简直不忍直视。 整个宣传片围绕的另一个主题,就是“被笑”。
从主人公从小到大梦想被一次次嘲笑,践踏开始,引申到结尾字幕总结伟大的北大人“被笑”的过往,不禁让人很好奇北大为什么要在宣传片里面选择一个,我们因为都被嘲笑而团结,这么一个单一诉苦式的角度。
在这个主线里面,唯一出彩的就是教授说的,笑完了以后呢,暗示别人的声音不重要,自己的目标才重要。其实到这里点到为止,对“被笑”的解释就足够了。直到片尾字幕一个个列举出伟大的北大前辈“被笑” 的过往,简直是做作到了一个极致。
其实,如何面对外界的声音和自己的声音,确实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过程。学生困惑,教授解惑,学生走上了最适合他的道路,这是个很好的思路。但是把整个宣传片的基调放在“被”上面,咬牙切齿的算计着别人说过的每一句自己不乐意听的话,仿佛把自我追求的目的变成了“让别人闭嘴”,从奋发的起点到目标,都是被“别人”操纵,这不是自由和特立独行的北大应该有的气质。
再说到“笑”本身。
微电影的开头,集中展现了主人公从小到大梦想被嘲笑的历史。这个阶段,他的梦想不是“学天文学”,而是“到天上摘星星”。再厚道的人,听到“到天上摘星星”,也起码在心里打个问号吧。
微电影巧妙偷换概念,在开头就把“别人”和“社会”放在了正义的对立面,为后面影片高潮一次次出现的“现实”埋下伏笔。影片中贯穿的各种“笑”,除了发自“到天上摘星星”,就是发自出身论。
主人公一次次被同学,被打工的老板,客户,面试官嘲笑,践踏,更佳极端的把“现实”推到丑陋的极致,把主人公的忍辱负重刻画的越发崇高,把“梦想”神话到了神圣的地步。这种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诉苦,让人不禁怀疑,这就是北大人自己希望展现的气质? 对梦想本身的诠释,微电影更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往崇高了刻画,仿佛梦想就是王子对睡美人的一吻,沉睡多年,身边环境险象环生,但是只要有了王子的一吻,美人就苏醒,世界就复苏,春暖花开,幸福到老。
在极致的刻画了世界的残酷以后,主人公的高尚情操就呼之欲出了,然后就有了结尾处,在天文系毕业设计展示的舞台上,主人公的惊艳出场。
金字塔的构图,主人公站在最高处,随手一挥,就好像上帝创世纪一样将宇宙握于鼓掌,宇宙景观像神圣的光环一样悬浮在他的头顶。然后再配以台下同学们集体的起立鼓掌,由衷佩服。由此,主人公算是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立地成佛,可以从此幸福快乐的生活下去了。
主人公终于从被嘲笑被践踏,变成了被推崇被崇拜,又一次把追求梦想和“让别人闭嘴”划上了等号。这里把“梦想”的宗教化,神圣化,将影片的矫情和做作推向了极致。
这种将“梦想”和“现实”高度对立的做法,将“梦想”神圣化,纯洁化,如果是一个大学的主打思想,何其危险。
影片中两条主线,经济系-社会-银行-现实,和天文系-梦想,把“梦想”等同于冷门专业,把“现实”等同于热门专业。梦想本身不应该分三六九等。如果主人公因为家庭困难,愿意学热门专业,改善家庭的生活,这种朴素的梦想和学习天文学的价值应该是一样的。
北大这个宣传片的矫情,不在于小清新的基调,不在于吊丝逆袭的老生常谈,甚至不在于对爱情的白痴刻画,而在于它用极其煽动性的语言和叙事,创造了一个梦想和现实对立的世界,自我催眠式的抬高“追求梦想”。
生活本平常,选择本平等,谁也没有必要自我催眠。学校的宣传片本不用操心什么艺术性,足以体现学校的气质就可以了,但是这个宣传片让人不禁怀疑北大想要塑造一个什么形象。
从这个片子里面,完全没有看出北大的自由,平等,向上的气息,反倒让人感觉压抑。要么在沉默中灭亡,要么在沉默中爆发。
片子里用穷苦出身塑造的可怜的主人公的形象,用出身论把他和其他“出身好”的同学们隔开。而为了刻画他选择的高尚,他不免俗的又要先进入投行,然后用放弃投行来塑造他本人高尚的情操。选择的结果,绝对不取决于你放弃了什么,而是你想要追求什么。
北大如此诋毁他的热门专业,不知其用意何在?专业平等,学经济不代表没有梦想,学天文不代表生来崇高。追求自己所爱不需要用贬低别的领域来自我催眠。北大作为一个顶尖学府,又素有自由的氛围,在宣传片中不通过刻画一个轻松的校园让学生们无负担做人生选择,而是矫情做作的极致刻画社会的压抑和对立,倡导学生在极端压抑的环境里通过放弃现实来寻求自我实现,不知是否背离了办学的初衷?如果这个片子只是主创人员个人的行为那倒是还好,如果是学校行为,则让人感叹,这还是那个我们在历史书里面读到的自由不羁的北大吗。
梦想和现实不应该对立,在任何一个有追求的人眼里,甚至应该是一致的。
毕竟任何选择都只是一个起点,今后的路,不会单纯的只充斥着“被笑”,或者“被推崇”。选择过后,接下来的路,要一步一步慢慢走。
自我追求很美,但是它的美并不仅仅存在于掌声响起的那一刻,或者可以挺直腰板指责别人嘲笑自己的那一刻,而是在于追求和学习的每一天,那种人生不虚度,生活不荒废的感觉。后者的满足感和充实感,是绝对大于任何的掌声甚至是嘘声带来的冲击感的。
选择只是第一步,跨过选择之后,世界之宽阔,生活之美丽,足以让人忘却任何的或许存在过的非议。到天上摘星星的人还会在乎地上的人是上树还是上房吗。 世界永远不会真空,自用永远不会绝对。
在分析社会问题的时候,可以指出社会的各种所谓阴暗面。但是在面对自我选择的时候,社会问题,和全社会的焦虑现象都不是个体放松对自己要求的借口。
如果要追求“梦想”,追求“自由”,那么就需要了解到束缚你的不是社会,不是家庭,而是自己心里面的坎儿。从心里面自由了,眼光不紧盯阴暗面,不公,和现实了,眼睛看着自己的前进方向,一切自然而然单纯起来。
单纯的追求不是看不见社会的复杂性,而是在复杂中再次找到简单。这种简单就是单纯的爱和投入,也就是片子里面所说的“梦想”。如果高喊着追求梦想的口号,实际上依旧算计着谁诋毁我了,今后我一定要扬眉吐气,那这种梦想不追求也罢。何必把自己催眠在一个高尚的梦里,去达成一个俗不可耐的目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