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世界地图计划》Mapping The World Project
2010年,小汉斯邀请我为慕尼黑的DLD研讨会画一张《二十一世纪地图》。其实这并非我画的第一张地图,在《庄子的镇静剂》和《破冰》等画册的前面,我都放进了图解整个展厅各个作品关联性的地图。更早,早在我九十年代初漫游于西藏新疆的时刻,做“长征”策展人的时候,我就着迷于收集和绘制地图。我从来不迷路,是因为我的脑子里总是有一张地图。
2011年底,我获得古根海姆美术馆Hugo Boss奖的提名。要为画册提供作品图片,每个人只有6个页面。我完全没有办法在6个页面里面介绍清楚自己是谁,甚至于一件稍微复杂一点的作品,像《拉萨到加德满都的铁路》(这件作品的缘就和画地图有关,作品本身也包含了地图),6个页面也不够,更别说南京长江大桥计划这样庞大的工程了。于是我想到了画地图。这是一个贪心的人在有限空间里放进无限信息量的伎俩。
这套地图整体描述了我的全部工作:《21世纪地图》是一套关于未来学和末世学的研究。《乌托邦地图》关于政治思想的汇聚。《总体艺术地图》描述了我的整个工作框架特别是作为教师的工作。《重新发电地图》实际上是整个上海双年展的策划工作的思想地图。最后,《南京长江大桥地图》全面勾画了这个我近年来着力最多的大型艺术计划的方方面面。
2012年,我担任上海双年展策展人。我想,策展无非是搭建起一种关系,就像地图所做的一样。浙江美院版画系毕业的我大概是策展人中素描最好的,我不要为画册写一篇长长的文章,我可以画一些地图,或许加上一些注解。这样,在2012年,我完成了12张地图作品。后来,更多。
地图为我提供了一种把研究、写作、幻想和行动脚本统一起来的方式。多年来尝试过创作、写作、策展、教学等各种工作的我,经常会被问及身份问题,“你到底是什么”,以前我狡猾地回答说我是“in-between”,现在我说,我是一个“Mapper”。
现在,画地图的工作发展成“世界地图计划”,就像每一张地图,都是一个世界。
结构
世界地图计划包括:
A 《万物系列》:这是对诸种事物的文化研究。如身体、烟、茶、酒、面条、船、衣服、药、工艺,等等。有时候标题并不那么老实,比如游戏地图被我取名为
《习惯称为失败者》,一张关于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的地图,被命名为《诗人们甚至被柏拉图赶出了理想国》。
这个系列还包含意识里的东西,如《乌托邦地图》、《革命的循环》、《忙碌的众神》、《神兽》等等。
B 《众生系列》:以掌纹和面相加上标注成为地图,借助各类身份探讨历史规律,如《昏君》、《权臣》、《隐士》、《治水》、《儒商》、《感伤的人》、等等。
这个系列的第二阶段将根据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来推想他们可能的掌纹:张居正、金圣叹、李鸿章、袁世凯、宣统、孙中山、张学良、林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