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丽医生 太原市中心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 陈晓丽
陈晓丽,女,医学硕士,太原市中心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山西省医学会肾脏病委员会委员;太原市医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秘书;山西省医师协会肾病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在肾内科工作十几年来,全面掌握了肾内科各种疾病的诊疗技术,熟练诊治肾内科急重症及疑难病,独立完成包括腹膜透析及肾活检术等在内的各项风险操作。
在腹膜透析病人的质量管理方面工作尤为突出,提高了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 擅长: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治疗。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构筑山西卫生人才高地。 本报记者 孙梦钊 程锐 她非常欣赏的一句话就是美国特鲁多医生的一句名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肾脏病患者多数年老体弱,行动不便,长期的卧病让他们有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阴影,对于这些肾脏病患者来说,医疗技术的功能是有限的,对他们的精神关怀和心灵安慰才是主要的。 执业理念 看重医德 陈晓丽母亲在医院工作,从小耳濡目染,她对医生这份职业很景仰。
高考填报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山西医科大学。上学期间,亲身经历患者在老师们的精心治疗下一个个战胜病魔,续写人生篇章,更加坚定了她好好学医、将来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决心。
陈晓丽认为作为医生最重要的是医德。高超的诊治技能固然重要,但良好的医德在某种程度上比技能还要重要。她非常欣赏的一句话就是美国特鲁多医生的一句名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 肾脏病患者多数年老体弱,行动不便,长期的卧病让他们有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阴影,对于这些肾脏病患者来说,医疗技术的功能是有限的,对他们的精神关怀和心灵安慰才是主要的。 太原一名50多岁的男子身患尿毒症,依靠腹膜透析维持生命,后来又先后出现了脑梗、糖尿病等综合症,视力也越来越差,在一次意外中导致大腿骨骨折,无法手术,只能卧病在床。
因为无法行动,过去需要定期到医院更换的腹膜透析外接短管长时间无法更换,患者时刻面临感染的危险。
了解情况后,陈晓丽利用工作之余,骑电动自行车上门为其免费更换外接短管,对其合并病症进行诊治,一直坚持了好多年,直到患者去世。 尝遍酸苦 在从医这条路上,陈晓丽可谓尝遍了酸甜苦辣。
在一年初冬,一名患者进行股骨头置换手术后,出现浮肿少尿等症状,转入肾内科治疗。陈晓丽在诊治中发现,因为住院时间长、经济拮据、病情短时间内无法好转等原因,家属和患者出现急躁情绪,稍有不顺,便对医护人员恶语相向。
陈晓丽便利用一切工作闲暇,对他们进行开导。起初,这名患者还稍有收敛。后来,当治疗进程没有达到其预期时,他闹腾得更厉害了。一次竟然跑到医师办公室,吵骂了数小时。“我为患者看病近20年,虽然遇到各种各样的刁难,但从没受到这样的恶语……”陈晓丽伤心落泪,但她擦干泪水还是继续为患者进行治疗。
陈晓丽说,虽然有委屈有难过,但治疗成功后的喜悦能冲淡所有的不愉快。 2010年的一天,一名冠心病患者实施心脏搭桥手术后出现急性肾衰竭。
她和其他科室专家全面分析其病情后,也无法找到病因。之后,陈晓丽仔细观察分析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有针对性地查阅医学文献,很快确定其为罕见的 “胆固醇结晶栓塞导致的急性肾衰竭”。
找到病因后对症治疗,半个月后患者康复出院。患者和家属对她十分感谢,这份收获和感谢让她不悔行医之路。 医患和谐 人文关怀 面对层出不穷的医疗纠纷,陈晓丽认为众多医患纠纷中,医疗技术并不是主要原因,医患矛盾的主要根源在于社会环境。
由于历史原因导致医院医疗技术发展不平衡、诊疗收费偏高、医患间有效沟通不足,加上患者把看病当作消费,患者就诊期望值过高,医生与病人之间缺乏信任和理解。因此,改善医患关系,除了制度层面进行改革创新外,不断加强医患间的沟通,让患者充分享有知情权和人文关怀是当务之急。
2014年,一名急性肾衰进行血浆置换患者在住院期间突然出现了严重心率失常和重症感染,心力衰竭,几度休克。当时正值春节假期,陈晓丽放弃和家人的团聚,连续8天坚守在病房,不间断观察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先后进行了大小不等的抢救近20次,最终从死神手中把患者拉了回来。
陈晓丽和医务人员的付出,患者家属感动万分,牢牢记住了他们舍小家为患者的恩情。
惠民实例 优选治疗 肾病患者多数为患病多年的老患者,病龄长、身体弱、经济条件差,如何对其开展经济、实用、安全、见效的诊治,一直是陈晓丽所在科室研究实践的重点。 经过多年探索,陈晓丽和伙伴们发现在尿毒症的替代治疗中,腹膜透析是优选治疗。
假如一个尿毒症患者选择血液透析,他需要每周做三次血透,每次四个小时,加上往返于医院的时间,基本上要花去一整天的时间,这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多的不便。
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相比,具有良好的残肾保护作用,且价格相当低廉,平均每位患者每年费用比血液透析减少20%~30%。同时,腹膜透析是一种居家的治疗方式,操作简单,只需自己在家中操作,不必往返于医院,在正常情况下只要一个月来门诊随访、检查一次,半天的时间就可以回去了,其他的时间可以在家里进行腹膜透析治疗,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医疗资源。
在这个基础上,陈晓丽和伙伴们又进一步开展了对腹膜透析患者的管理,减少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及社会回归。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在陈晓丽等医务工作者看来,无论再辛苦,只要能为患者服务,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上图:陈晓丽认为,作为医生最重要的是医德。本报记者 程锐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