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冠希参观兵马俑 不善包装的陕西吃了哪些亏?
从照片上看,陈冠希在馆内很认真的在观看展览,痞样全无,变身一个认真boy,看他这样子是不是很接地气?
近期,剧版《白鹿原》复播,豆瓣评分高达9.2分,口碑炸裂的影视剧给陕西形象刷了一次五星好评,成为刚刚闭幕的陕西党代会上“彰显陕西新形象”理念的新鲜实践。
“形象良好,才能凝聚合力。这是决胜全面小康、奋力追赶超越的显著标志。”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在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人文、社会、生态并重,在软硬结合、内外兼修中涵养精神、体现气派、汇聚力量,全面展示陕西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的形象。
要说彰显陕西新形象有多重要,208坊也算是有一番领悟的。陕西人性格豪爽,可骨子里却是内敛的,天生不爱表达。往往你跟他长篇大论半天,他就回你一句,行。这种直愣愣的性格,让陕西人赢得了憨厚朴实的尊重,却也收获了很多误解,偏见。
记得208坊就曾被外地友人质疑,“你不是陕西人么,怎么头上没扎条白毛巾?”与此并列的问题还有,你们都长得像兵马俑吧;黄土高原是不是没有水;你们还住在窑洞里吗;你们都会打腰鼓唱民歌吧;听说陕西人一天三顿都吃面......
面对一大波哭笑不得的误解,208坊本想一一辟谣,却只喃喃自语了句,实际上我们除了吃面,还会吃点儿别的......毕竟,这样的陕西形象不是208坊几次辩解就能消除的。
对标重庆,在轮番的宣传中,“山城、酷热、棒棒军”这样的传统重庆符号被“美食、美景、美女”的新形象所取代。如此看来,展现意气风发、自信自强的陕西人风采,更新陕西形象显得迫在眉睫。
事实上,因为不善表达,陕西人的低调实干可能被误以为没有作为,显得有些“吃亏”。比如,说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家都知道是从湖北丹江口水库出发,途经河南、河北、天津到达北京。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70%的面积在陕西。而在这70%的背后,是陕西人100%的付出,一场波澜壮阔的水源地保护工程正在久久为功。
不懂包装宣传,也让陕西错失了诸多良机。拿土生土长的《白鹿原》复播来讲,风头似乎被别人抢占了。暂不论为何该剧没有在陕西本土频道首播,且从陕西目前的各方反应中看,似乎显得过于“淡定”。某外地车企抓住商机,不仅投放着在白鹿原上拍摄的广告,还冠名做了一档伴剧的节目,对当日播出的内容作以延伸解读,让人印象深刻。
关于如何宣传,有尚未开窍的,也有乱开窍的。我们常常看到某些宣传语烂大街的在用,最后根本记不住;也能看到一些定位雷同的市县,失了自己的个性。欣慰的是,此次党代会的报告中,对陕西省各地市都明确了城市定位,正是释放着精准宣传,讲好本地故事的信号。
讲故事比喊口号更能打动人。2014年3月,习近平在法国引用拿破仑的话提出了“新狮子论”,巧妙反驳了“中国威胁论”,传递出中国梦的世界价值。正所谓,“讲好故事,事半功倍”。
其实,从积淀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到独领风骚的红色革命文化,再到别开生面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陕西向来不缺好故事;从司马迁到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陕西亦不缺乏会讲故事的人。
然而,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和发展的时代,如何与时俱进的更新陕西形象,讲好陕西故事,大有讲故事的学问可思、可议、可悟。
讲好陕西故事,不仅要拿出陕西的好东西,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好的讲述方法。可以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也可以把“受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少点“一厢情愿”,多些“两心相悦”,更容易捕获人心,赢得情感共振。
208坊以为,讲好陕西故事还需组建一支“龙舟队”。政府敲鼓打好“拍子”,做好引领、统筹协调;媒体、专家学者等把握方向“航道”,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人人都是划桨手,个个都做传播者,龙舟才能极速前进,共同把陕西的新形象、新经验、新事物、新人物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讲好故事,就是提升文化软实力。期待未来的陕西,能善于借嘴说话、借筒传声、借台唱戏,让更多人加入到陕西的“朋友圈”,让满载陕西好故事的文字、声音、图像,如蒲公英一样飞向世界各个角落,让世界认识一个意气风发、历史厚重、遵法守法、文明有序、山清水秀的全景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