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3》风格大变 主创及专家:中华餐饮蕴含丰厚文化底蕴
大年初四,《舌尖上的中国3》(简称《舌尖3》)首播,与以往不同的是,第一集讲的是制作承载美味的器皿。第一集播出后,“圈粉”的不再是某道美食,而是一口铁锅。从这也能窥见,《舌尖3》除了关注美食本身之外,还富有更多关于历史文化、人物命运以及食物关系的思考。拿总导演刘鸿彦的话来说,“想拍出中国人是如何一口一口吃出今天的样子”。
“这几年美食节目太多了,观众再看‘舌尖’,我们该给他们什么?”这是刘鸿彦反复思考的问题。在策划之初,团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从纪录片的创作来说,我们有责任在食物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文化元素。”刘鸿彦说,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说,美食纪录片的风格、内容必须有一些变化和调整。
在原有IP的基础上,《舌尖3》有继承也有创新。“我们不是单纯地讲食物,这也不是教人做饭的片子。”刘鸿彦反复强调。谈及此次想向观众传递的想法,她总结说:“君子爱食,食之有道。每个食物不可能和人脱离开,食物背后永远站着人。”
已播出的《舌尖3》中有诸多广东元素:第一集“器具”中,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发现的“南海I号”沉船,让宋代饮食文化和铁锅的发展历史浮出历史海面;第二集“小吃”则展现了独具潮汕风味的功夫菜手打鱼丸的制作过程,让全国观众感叹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鱼丸的脆弹。众所周知,广东人注重养生,而第四集“养”这一主题,以大篇幅介绍了广东人常挂在嘴边的“煲汤”。
这一季中,观众还能看到美食之外的整套餐桌民俗,“这些看似陌生的礼俗恰恰传承自《礼记》。”分集导演沙洛认为,发现这些传统礼俗时就会勾起你的乡愁,这种乡愁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共通的东西。
《舌尖3》的8集都是之前的美食节目中没有触碰的,尤其是“器具”“食养”“宴席”等话题让人耳目一新。刘鸿彦透露,每集主题不同,因而入选美食的标准也不同。例如“小吃”一集所呈现的美食一定要接地气。据悉,本季制作团队从年龄上更为年轻化,“团队中有很多‘90后’”,并邀请了来自荷兰等国家的摄影师和剪辑师,把中国美食通过外国人的新鲜视角呈现出来。
事实证明,站在世界框架下审视中国美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分集导演张木说,外籍摄影师走进茶馆、饭店时的关注点与我们不同,“会给你一种新奇的东西”,同时,在拍摄手法上,其更倾向于采取传统纪录片的长镜头来拍摄食物、人物,“这非常好”。
不仅如此,《舌尖3》还覆盖更广的观众群。据了解,前两季已成功发行到164个国家和地区,译制成16种类语言,登陆全球25个电视频道,而第三季也会以各种方式向海外传播。(刘长欣 毕嘉琪)
在这个“美食当道”的新春佳节里,广东的美食不仅登上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3》,专门聚焦广东美食文化的纪录片IP《老广的味道》第三季也于大年初二到大年初七(2月17日至22日)的21时10分在广东卫视播出,掀起“老广”们对美食的“探讨热”。
与《舌尖上的中国3》的选题内容有所不同,《老广的味道》第三季跨越“山海、东西、主辅、生熟、古今、雅俗”六个主题,从不同维度寻找被遗忘的“广式”美食,揭开“老广”的美食奥义。
“我们的初心就是做最接地气的美食纪录片。”节目总导演李伊平分享创作心得时说:“我觉得本土的食材、原产地的味道才是最纯正的味道,这也是我们《老广的味道》的发心。”李伊平认为,《老广的味道》以食物为载体,以纪录片的视频语言展现岭南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将家乡味道传播海内外。
与《舌尖上的中国3》同在春节期间开播,是否担心被比较?李伊平坦言:“其实一直被比较。但我们也有自己的特色,《老广的味道》里拍摄的本土食材很多是我们自己挖掘的,它们可能之前不大被观众知道。”《老广的味道》副监制林俊补充说道:“《老广的味道》会更注重食物本身,故事为食物服务。食物大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