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台校园歌曲唱作大赛”举办 旨在发掘音乐人才
南方网讯 粤港澳台校园歌曲唱作大赛新闻发布会日前在广东演艺中心大剧院举行。该项大赛由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省演出有限公司主办,广东省演出有限公司、广东演艺剧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承办,联合承办单位有广东星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台湾师范大学表演艺术研究所、国际华语音乐联盟、爵士中国等,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为港澳赛区媒体支持机构。
大赛面向两岸四地高校学生和青年音乐人,旨在发现优秀原创音乐作品、发掘唱作皆佳的音乐新人。大赛设广东、港澳、台湾分赛区,将于2016年12月开始征集作品,各分赛区分别选出优胜作品;经过网络投票和专家评选,于2017年5月初在广州进行总决赛,产生最终奖项。
为什么是校园歌曲?
顾名思义,校园歌曲是流传于校园,为学生所喜爱和传唱的歌曲,相当部分是叙述校园故事、抒发学子情感的作品,也包括了那些能够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共鸣的歌曲。校园歌曲不必完全是学生的创作,但必定与校园生活一脉相承,既是在当下歌唱着火热的青春,也能够在悠长的岁月中用早已熟悉的几句音符、一段歌词,勾起人们内心深处或甜蜜或苦涩的回忆。
经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高潮之后,校园歌曲似乎已随前浪退去,但实际上暗流涌动。近年来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兴起,让新老校园歌手回炉再造,又现火红;同时通过网络媒介,让校园歌曲在“新老”青年的耳畔频频响起,重诉情怀。过去,一把吉他就是一件“撩妹神器”,经常是歌者倚在楼下的栏杆旁自弹自唱,眼中透着迷离而心中有所期待;现在,校园的迎新、新年晚会的舞台上,吉他、架子鼓、键盘的组合也是吸引眼球的焦点,无论是耳熟能详的老歌还是略显生涩的原创新歌,都能够引起台下迷妹迷弟们的尖叫与和应。
为什么是粤港澳台?
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率先兴起了华语校园歌曲的创作和普及,天才横溢的作者和光芒四射的歌者层出不穷,无数脍炙人口的歌曲流传至今,无需赘述。随着南海的波涛涌动,华语校园歌曲影响及于港澳,与当地的城市文化碰撞之下,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了一股“城市民歌”的潮流。为了冲破一味改编外文流行歌曲的桎梏,香港当时已初具规模的唱片业界在八十年代初举办了城市民歌创作比赛,推出了一批富有新意的佳作、捧红了若干既能演唱又能创作的民歌歌手。
得益于改革开放风气之先,跟随着人员流动和物资往来,台湾、港澳地区的校园歌曲几乎同时流传到了广东,街头巷尾处处可闻“立体声录音机”传出的《外婆的澎湖湾》、《陌上归人》等歌声,国语、粤语皆有。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广东已俨然是中国大陆流行文化的桥头堡和集散地,灌录唱片、包装推广、形象设计等造星手法由广东启蒙,进而流播全国。制作歌曲排行榜、举办创作比赛和歌唱比赛等推动乐坛发展的活动,广东也是走在前面。同时,广州依托开放的市场环境和先进的制造业基础等条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成为全国音像制作和发行基地,两岸四地的校园歌曲随着一张张CD、VCD、DVD,从南粤飞向全国城乡各地。
为什么叫唱作?
最初,校园歌手给人的印象是一把吉他、一副嗓子,在人群中凸显出一个游吟诗人的样子。一直以来,很多演唱校园歌曲的歌手都有尝试参与创作。到了当下,数字和网络技术高度发达,有了这些便利,一些幕后的原创作者不但把自己演唱的作品音视频放在互联网上共享,更勇于在网络直播中与观众面对面分享交流。因此,本次大赛的主办方在征集原创校园歌曲的同时,更留意发掘唱作俱佳的全能音乐人。
此外,本次大赛并不仅仅局限于征集歌曲和举办歌唱比赛,还有一个后续动作是,在参赛者中间发掘唱功和形象的可塑性都比较强的选手,通过专业培训,作为音乐剧演员的苗子。近年来,音乐剧在国内外发展迅速,除了百老汇的巨型制作外,还涌现出不少较为“亲民”的中型制作。主办方之一的广东省演出有限公司正在与相关机构合力推动,探索华语音乐剧的制作和运营,正好利用本次比赛的契机,期待从中发掘优质原材料,打造成闪闪发光的金子。
为什么是他们来举办?
本次大赛的举办单位配置合理,执行能力和行业资源都很雄厚,通过有效整合,结成具有实操性和长效性的组合,从而有别于所谓“草台班子”。主办单位之一的广东省文化馆是从事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策划和组织工作的事业单位,另一主办单位——广东省演出有限公司是国有文化企业,具有丰富的文化交流、市场运营和演出制作经验。台湾分赛区的承办机构是台湾师范大学表演艺术研究所,该所兼顾理论与实务之教学,以奠定学生深厚的学养为己任,在当地高校具有广泛的号召力。港澳分赛区的承办机构——国际华语音乐联盟是由香港资深音乐人发起组成的团体,具有组织音乐比赛活动的丰富经验。此外,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还在港澳地区提供了主流的媒体宣传资源,爵士中国将参与评选工作并提供演出支持。广东星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知名音乐制作和音像发行企业,除了参与赛事组织和推广工作外,还将为优秀获奖作品和歌手提供灌录唱片的机会。我们期待,一颗颗新星将从校园中冉冉升起,为华语乐坛的天空增添新的光彩。